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在治疗结石性脓肾中的应用效果
2017-06-27陈忠游炯
陈忠+游炯
【摘要】 目的 探究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在治疗结石性脓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4例结石性脓肾患者,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2例。对照组行Ⅰ期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 研究组行Ⅰ期穿刺引流之后予以Ⅱ期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比较两组炎性因子、住院时间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18.52±3.64)d显著长于对照组(13.47±3.31)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38%,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期及Ⅱ期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治疗结石性脓肾均具良好治疗效果, 其中行Ⅰ期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关键词】 结石性脓肾;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31
结石性脓肾主要是因上尿路结石导致梗阻, 并继发感染造成的, 而长期的肾积脓将致使细菌淤积生长, 从而造成细菌与毒素入血, 引发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等情况, 严重时将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 对于结石性脓肾及早诊治, 有利于患者疗效及预后提升。为明确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用于结石性脓肾治疗的效果, 本院针对性选取64例患者资料予以分析, 并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64例结石性脓肾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 年龄42~69岁, 平均年龄(51.39±6.23)岁;其中单纯肾盂结石7例, 输尿管上段结石15例, 肾盂结石并输尿管上段结石10例。研究组男21例、女11例, 年龄43~70岁, 平均年龄(51.56±6.31)岁;其中单纯肾盂结石6例, 输尿管上段结石14例, 肾盂结石并输尿管上段结石12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次研究的方案经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B超、CT等检查确诊为结石性脓肾, 临床资料完整, 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并发其他恶性肿瘤者, 无法有效语言沟通者, 凝血功能障碍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予Ⅰ期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① 患者取适当体位,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截石位后于患侧输尿管插入导管, 然后将患侧肾区垫高, 应用B超定位结石, 依据结石形态、位置对目标盏进行选取;② 利用18G穿刺针对目标盏进行穿刺, 流出白色浑浊脓液则置入安全导丝, 在肾集合系统中置入肾镜短鞘(F24), 置入胃镜后应用生理盐水行低压灌注冲洗;③然后利用三代EMS超声机雾化吸附功能吸出脓液与脓苔, 并于低压冲洗状态下寻找结石, 直接进行超声碎石清石, 待结石取净后将输尿管内导管拔除, 置入斑马导丝与F6.2棱形双J管, 并将F20肾造瘘管置于肾盂内, 术毕后静推10 mg速尿。
1. 3. 2 研究组予Ⅰ期穿刺引流, 后行Ⅱ期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① 患者体位、麻醉方式、目标盏选取及穿刺操作均同对照组, 在肾盂内置入肾造瘘管后, 予以充分引流7~10 d之后进行取石手术;② 利用生理盐水行低压冲洗后, 首先需将较硬结石应用气压弹道碎石探针击碎成为小块结石, 然后利用超声探杆吸出小块结石;F6.2棱形双J管、斑马导丝、F20肾造瘘管放置同对照组;③依据患者引流尿液的颜色进行F20肾造瘘管留置时间选择, 大致为3~7 d;并于术后3~7 d行泌尿系平片复查, 对是否出现结石残留进行掌握。
1. 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炎性因子、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其中炎性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并发症包括发热、感染性休克、肾周脓肿等。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18.52±3.64)d, 出现发热1例(3.12%), 感染性休克1例(3.12%),
肾周脓肿0例(0);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3.47±3.31)d, 发热3例(9.38%), 感染性休克及肾周脓肿均为0例(0);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腔镜微创技术逐年进步, 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广泛应用于复杂性肾结石治疗中, 因其创伤小及恢复快等优势受到临床广泛接受[2]。本研究现就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旨在为今后结石性脓肾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循证依据。
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与对照组炎性因子无差异, 研究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 两组并发症率无差异;此研究结果与邓智刚、李赞等[3]相似, 表明Ⅰ期或Ⅱ期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均能有效治疗结石性脓肾, 减轻患者炎症反应, 且Ⅰ期治疗方案的开展有助于患者住院时间缩短。CRP、IL-6与TNF-α均作为炎症标志物被广泛用于临床, 主要是对机体因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损伤等引起的炎症反应程度进行判断及监测[4]。复杂性创伤、大手术与严重感染患者体内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活性增强, 造成机体炎症加剧, 不利于患者康复[5]。CRP、IL-6及TNF-α均为临床重要参考指标, 其水平高低将有效反应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程度, 从而指导医师用药, 改善患者预后。研究结果反应, 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均较低, 患者炎症反应减轻, 表明术后恢复良好。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该术式能够迅速解除患者肾内脓肿引发的高压, 从而有效缓解其腰部疼痛;其次, 对患者进行充分、及时的引流, 促进全身感染症状缓解, 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 从而减轻医疗负担;此外, 经皮肾穿刺造瘘可减小手术创伤, 对于体质虚弱、高龄或基础疾病较重者, 可防止出现早期二次打击, 有利于术后康复。有研究指出, 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从矢状面、冠状面及任意斜面、曲面图像进行结石大小、位置等, 可提升术前定性及定位诊断精确性, 指导术中取石, 降低术后的结石残留率。研究受各种因素影响, 未对临床护理效果作详细分析, 需再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可促进结石性脓肾临床疗效提升, 预后改善, 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赛平, 黄祥军, 马娜, 等.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吸附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分析.河北医药, 2014, 36(17):2649-2650.
[2] 李中学, 姜威宏, 席国旺, 等.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分期治疗结石性脓肾疗效观察.医药论坛杂志, 2016, 37(7):86-87.
[3] 邓智刚, 李赞, 黎源, 等.微创伤经皮肾镜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治疗马蹄肾肾结石研究.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2015, 4(5):277-278.
[4] 魏汉平, 莫乃新, 吕忠, 等.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治疗肾结石合并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观察.微創医学, 2016, 11(2):261-262.
[5] 余强.经皮肾镜联合碎石清石系统治疗肾输尿管结石合并脓肾的体会.医学研究杂志, 2015, 44(9):75-77.
[收稿日期: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