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6-27李明刘真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李明+刘真

【摘要】 目的 对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6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31例。试验组选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治疗, 对照组选用传统的修复方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患者对外观的满意程度。结果 试验组皮瓣成活情况(96.77%)优于对照组(61.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满意率为93.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颏下岛状皮瓣运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面部缺损的修复, 临床效果理想, 可进行推广。

【关键词】 颏下岛状皮瓣;口腔颌面部肿瘤;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25

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造成的组织缺损, 不仅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 也往往会严重影响到吞咽、咀嚼及语言功能,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临床常采用的胸大肌皮瓣修复等治疗措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 而且很多治疗措施有较大的治疗难度[1]。为了分析颏下岛状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本院对其开展深入探究, 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3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6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2~79岁, 平均年龄(57.13±7.29)岁, 12例横纹肌瘤, 10例横纹肌肉瘤, 12例下颌骨肉瘤, 9例舌淋巴管畸形, 11例口底鳞癌, 8例舌鳞癌;其中舌鳞癌患者为T2, 口底鳞癌患者为T1, 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现象。本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组31例。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方法。试验组选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治疗。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面动脉作为蒂, 而后将蒂部进行游离, 产生逆行或者顺行的皮瓣, 根据手术结束后患者面部出现缺损距离与大小为患者设计合适的皮瓣, 其皮瓣上缘的位置需由颌骨底缘到对面颌下, 皮瓣下缘的位置需按照皮肤下面的松弛度来判断所取皮尺寸, 需保证上下缘可以拉拢并缝合。上下切口呈梭形, 此外上切口还需参照手术的切口。患者采取仰卧位, 标记面动脉在下颌骨处的搏动点, 在距离下颌骨的下缘1~1.5 cm做上切口, 将皮肤切开, 同时解剖颈阔肌, 手术期间需注意对面神经进行保护, 顺着颈部的深筋膜把颏下岛状皮瓣自下颌舌骨肌的浅面与二腹肌的前面进行分离, 皮瓣内包含有二腹肌前腹, 找到并保护位置较为恒定的颏下动脉, 切断结扎通向颌下腺、二腹肌、下颌舌骨肌的血管分支, 手术过程中注意对静脉的保护, 将淋巴组织摘除。如果发现逆行皮瓣, 需将皮瓣的蒂部游离直到下颌动脉。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术后皮瓣出现坏死及满意度。满意度调查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 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中30例(96.77%)皮瓣成活, 1例手术结束后在早期皮瓣发生部分坏死, 经局部清创与换药后愈合延迟;对照组患者中19例(61.29%)皮瓣成活, 3例手术結束后在早期皮瓣发生部分坏死, 经局部清创与换药后愈合延迟, 试验组皮瓣成活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手术后对患者随访6~12个月, 两组患者的吞咽语言及功能通过训练后慢慢恢复。

2. 2 两患者对外观的满意程度比较 治疗后, 试验组满意率为93.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过去临床中常采用胸大肌的肌皮瓣组织, 但是常因为手术的创伤较大, 导致供区的组织很难愈合[2]。此外, 又因为该部分组织皮瓣的厚度不合适, 如果运用该部分皮瓣的组织, 可使其恢复功能受到影响, 并且美观程度也不高。有研究人员采取前臂皮瓣的组织实施口腔颌面部的修复, 但是此部分需要临床医师拥有较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 同时修复较困难[3]。颏下岛状肌皮瓣可以用来对2/3的面部与口腔进行修复。颏下岛状肌皮瓣与面部的组织具备相似的特点, 血管蒂较为恒定, 供区的瘢痕较隐蔽, 皮瓣质地和色泽和受区极为相似[4], 外形好, 且皮瓣可以有感觉, 能够按照需要将其设计为肌筋膜瓣、骨肌皮瓣与肌皮瓣, 使皮瓣的使用范围扩大, 恢复感觉所需时间短。另外, 手术之后面部也不臃肿, 与美学的要求相符, 值得引起临床的重视[5]。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试验组皮瓣成活情况(96.77%)优于对照组(61.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满意率为93.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将颏下岛状皮瓣运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面部缺损的修复, 临床效果理想, 可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肇杨. 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 32(5):560.

[2] 林勇, 毛驰. 颏下岛状皮瓣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1(6):639-642.

[3] 白植宝, 黄磊. 面动脉-颏下动脉肌皮瓣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评价.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4):281-284.

[4] 孙鹏, 杨华, 程翔, 等. 额瓣、颏下岛状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西南军医, 2014, 16(1):16-19.

[5] 彭冲. 颏下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中外医学研究, 2013(17):135-136.

[收稿日期:2017-03-08]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