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亟须提高文化含量

2017-06-27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基础含量教材

语文教材中的“假”课文,近期引发持续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大众能自觉地检视语文基础教育。其实,“假”课文只是个案,比“假”课文更多的是“水”课文——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文化含量不足、中华文化精髓不足,让教材有了“白开水”似的观感。

中国一直有着重视经典的教育传统。直至20世纪前期,许多人仍是自幼就阅读中国文化中那些最重要的著作。

历史学家顾颉刚3岁时,他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4岁时叔父即教他读司空图的《诗品》,5岁时他就开始读“四书”“五经”。文史专家钱基博9岁读完了“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文学家夏丏尊10岁前读了《左传》《诗经》《礼记》。童年、少年所读的著作,为这些学者后来的学习、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童年、少年时期阅读《论语》等经典,孩子们能够读懂吗?对此,学者金克木在《书读完了》一文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五经”以及诸子经典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不读这些著作,就难以真正读懂后来的书籍。“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他们说的道理很切实,用语也往往有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从前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的。主要还是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不能要求他们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别是不能抠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金克木的话,非常富有启发性。

自然,孩子对所读经典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但他们能够有所感受,有部分的理解就足够了,更多的理解是留给未来岁月的。语文是基础,所谓基础应该理解为人的一生的基础。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应该是那些值得人一生回味和思索的作品。

从另一个角度说,儿童对那些自己完全能懂的东西,也不见得有兴趣,因为这样的内容“没有味道”。有一定难度,孩子才会“觉得有意思,有兴趣,有挑战”,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材中确实有一些“假”的課文,但这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太简单,特别是课文的文化含量太低。文化的含量低,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含量严重不足,是当前语文教材的一大问题,不应再被忽视。

教育是最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的。(摘编自“光明网”)

猜你喜欢

基础含量教材
HPLC法测定盐酸伐地那非的杂质含量
教材精读
这15款零食偷偷加了好多盐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克拉玛依油田地层水中硼和二价铁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
HPLC法测定维吾尔药驱白艾力勒思亚散中没食子酸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