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武林
2017-06-27
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对拳术最早的记载、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到民国中华武术界的黄金三十年,真实的武林一直存活在古人典籍、武侠小说和口述历史当中,传奇无数令人神往。
以“武林”一詞指代武术界源自民国。行走江湖,学点真功夫难,开镖局的,往往靠的是经营社会关系才能做好买卖——宫白羽的《偷拳》、《十二金钱镖》,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现世的隐喻。
所谓高手多是业余爱好者。武人阶层湮灭,习拳者难以营生。职业化的过程伴随着门派内外的争斗,也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门派之间的利益纷争、自说自话,束缚了武术融入现代市场的脚步。
接受采访的这几位拳脚上有功夫的人多半老了。他们不愿介入这场利益纷争,武术只是副业,不吃这碗饭,始终与鱼龙混杂的当代“武林”若即若离。
他们是真功夫的笃信者,尚古,哀叹大师死了。讲起往日云烟、大师奇闻总是绘声绘色,半文言的武术口诀倒背如流,活在自己功夫的楚门里。谈起玄妙之处,都强调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不练没法细聊,讲不明白。
从“强国强种”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再到反真功夫运动、群众性武术,传统武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复兴,昙花一现,进入大浪淘沙的百年现代化历程。
如今的武术被肢解成体操、竞技体育、健身修为之道和空泛的文化符号,真功夫失传,师徒制变味,尚武精神没落,又被席卷入利益交错的现代商业化浪潮。
有人哀叹贵族精神的没落。徐皓峰在《逝去的武林中》写道:“拳术滥传,伪作淤积,也必遭轻贱。传统一断便没法复原,没了,也比走样好。”
也有人认为这种没落是一种波浪式渐进的必然历程,宛若京剧或是唐诗宋词应时顺势而生。风水轮流转,传统文化的沧海桑田不必过度夸大,衰颓之下自有虔诚的信徒自得其乐,走向小众化。
解构,成为这一传统文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