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俄贸易解构分析
2017-06-27齐绍洲付泽希��
齐绍洲+付泽希��
内容提要:为更真实反映贸易增加值来源,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本文在出口增加值分解的框架下对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进行分解计算,分别从出口总量、出口结构、双边贸易以及中间品出口对中俄双边贸易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中国对俄的出口总量逐年在上升,但是通过增加值分解发现本国增加值在中国对俄出口的比重在下降,而这部分占比代表中国对俄出口所带来的真实价值,这可以说明传统贸易核算方法高估了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相较于俄罗斯,中国对俄的出口结构一直在不断优化升级;中国对俄出口中制造业占据绝大部分,而且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中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占比在不断上升,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对双边贸易收支以及中间品出口的分析,发现中国正在不断减少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程度。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中俄贸易;世界投入产出表;增加值分解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6-0086-09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俄罗斯等国家正在加强同中国贸易、能源、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这为中俄两国在2020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贸易额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但是,中俄在双边贸易中给本国带来的真正价值到底有多少?中俄在不同产业双边贸易中获利能力的变化趋势又如何?中俄两国贸易在不同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差别和变化趋势怎样?这些基本问题需要厘清。本文将利用增加值分解的框架并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方法分别从出口总量、出口结构、双边贸易以及中间品出口来定量分析并回答这些问题。
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忽略了各国以及各个产业在进出口贸易中获得的净利润情况,难以反映真实的出口商品产地以及价值来源。而且,传统贸易统计方法还会因为重复统计而导致一国出口规模过大。全球价值链分析(Global Value Chain analysis,GVC)为解决传统贸易统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方法。首先,GVC分析重视贸易的增加值部分。其次,GVC分析沿产业链纵向分解产品,涉及全球化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国家和行业的增加值收益情况。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本文观察中俄双边贸易的真实发展情况,以及中俄双边贸易中不同产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并对两国进一步的经济合作和出口结构优化提出建议。
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中俄贸易的文献[1-2]存在一个共同点,无论是考察中俄两国贸易额,还是研究中俄某一行业出口总量,都是利用传统贸易核算方法进行贸易总额计算。然而,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和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专业化,Johnson(2014)指出中间品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日益扩大,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以贸易总值作为统计口径,无法区分贸易增加值的真正创造者,忽略了中间品贸易的影响,进而无法真实地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与收益[3]。因此,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使用增加值核算方法去衡量中俄出口的真实价值,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中俄两国1995-2011年35个行业的出口数据并分别从出口总量、出口结构、双边贸易以及中间品出口这四个层面对中俄双边贸易进行解构分析,以期为中俄两国出口结构优化以及两国贸易进一步深化提供依据。
二、方法和数据
本文对中俄双边贸易的解构分析基于出口增加值的角度,而不是传统的贸易总额核算,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衡量一国出口所带来的真实价值以及不同行业在一国出口中的贡献程度。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可以将全球总产出表示为:总产出=中间品+最终消费品,这个投入产出模型的矩阵形式如下:
国总产出的增加量,V表示的是一国单位产出的增加值系数向量,L表示的是本国的里昂惕夫逆矩阵。
将(2)式这16项分解结果分成四个部分,第一个大括号部分表示i国出口到国外无返回的国内增加值(DVA);第二个部分表示i国出口返回的国内增加值(RDV);第三部分表示i国对j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份额(FVA);最后一部分就是重复计算部分(PDC)。本文在Wang等(2013)[4]对一国出口价值分解的基础上,计算出中俄两国出口增加值分解结果,从出口总量、出口结构、双边贸易以及中间品出口这几个角度进一步研究中俄双边贸易,为了便于直观了解,本文用图1简明反映了一国的出口价值解构。
本文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Tables,WIOTs),該数据库时间跨度从1995-2011年①,包括35个欧盟成员国,其他13个主要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内的41个经济体,涵盖的部门包括16个商品部门和19个服务部门,可以连续测算中俄两国17年的国内中间投入矩阵和进口中间投入矩阵,这为本文计算中俄两国出口增加值及各行业出口增加值提供相当大的便利。
三、中俄双边贸易解构
(一)出口增加值分解
根据本文第三部分的增加值分解方法,大致可以将一国出口价值分解为:国内增加值(DV,主要是由DVA和RDV这两部分构成)、国外增加值(FVA)以及重复计算部分(PDC)。根据中俄两国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分解结果如表1。
本部分主要是根据中俄两国出口按增加值方法进行分解,进而分析两国出口的真实价值。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中俄两国各自的出口组成部分中,比重最大的是本国增加值(DVA),其次是外国增加值(FVA)、重复计算(PDC)以及返回增加值(RDV)。中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DV,DVA与RDV之和)在出口价值中占比由1995年的8651%下降到2011年的8124%,中间一度下降至80%以下。与此同时,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1571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7617亿美元,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之前利用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夸大了我国实际对俄出口,因为出口总额中的国内增加值部分(DV)才是出口给中国带来的真实收益。同时期,俄罗斯出口中本国增加值在出口价值中占比却由8830%上升至9336%,相较于中国,俄罗斯的出口给本国带来的价值更大。其次,虽然中俄两国返回增加值(RDV)占比偏小,但是在这段期间一直保持一个增长的势头,中国RDV占比从1995年的008%上升到2011年的049%,俄罗斯RDV占比从015%上升至073%。中俄两国RDV占比较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出口产品大部分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的生产环节,国内增加值通过从俄罗斯的中间产品进口中返回到国内用于消费或是用于生产以出口给俄罗斯的部分相当少;(2)俄罗斯RDV占比较小是因为俄罗斯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缓慢,严重依赖于资源的出口,从而导致出口产品的返回增加值部分偏小。最后,我们分析外国增加值(FVA)的部分,中国出口的FVA占比由1995年的1306%上升至2011年的1705%,这一比例的增加说明了中国在双边贸易中,愈发依赖于俄罗斯的中间产品投入,本国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亟须提高。而俄罗斯出口的FVA占比却是一直下降,从1995年的931%下降至2011年的414%。相较于中国,俄罗斯更多地依靠于本国的技术创新,但总体而言,两国的外国增加值部分都是偏低。而一国出口中的重复计算(PDC)主要是由中间产品在各经济体之间多次往返引起的,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这一比例的上升也反映了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加深,而俄罗斯这一比例的逐年下降也侧面反映了俄国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参与程度较低,这也将导致俄罗斯难以享受到发达国家在生产分工中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相较于增加值核算方法,传统贸易核算方法夸大了一国出口,因为一国出口给本国带来的真实价值是出口分解中的DVA和RDV之和。因此,基于增加值核算方法,我们更能准确地分析一国出口的价值流向。在对中俄两国出口总额分解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不同行业出口在中俄双边出口中的占比,这将为中俄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政策依据。
(二)出口结构
通过上文的出口增加值分解,我们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出口的总体状况,但是这并不能观察到一国不同行业间出口的差异。因此,本文借鉴樊茂清和黄薇(2014)[5]的方法,将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35个行业从贸易的角度划分为三大类产业进行行业之间的对比分析:(1)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2)制造业,进一步细分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以及知识密集型制造业;(3)服务业,细分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及健康、教育和公共服务业。
图2反映了中国对俄出口结构中不同行业的占比,这将有助于分析随着中俄双边贸易的深化,中俄两国不同行业在双边贸易中的获利情况。表2给出的是1995-2011年期间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结构,可以看出中国在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制造业以及服务业这三大产业对俄出口中,制造业产品一直是占据主导地位,而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以及服务业这两个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1995年我国对俄出口中制造业所占的比例为7999%,而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以及服务业分别占9%左右。在1995-2011年期间,我国对俄出口中制造业占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2011年已经达到94%左右;而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以及服务业的占比一直在下降,前者从986%下降到167%,服务业占比从973%下降至385%。
由于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在我国对俄出口中比例过小且处于一直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主要来分析制造业及服务业在出口结构中的变化。以制造业出口为例,1995年我国对俄出口中制造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分别占比为4189%和3162%。其中,知识密集型产品占比仅为648%,这说明我国当时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下游的生产环节,大多生产加工一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而导致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严重偏低。然而,我们可以发现,1995年至2011年期间,制造业中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占比在不断上升,从648%上升到3383%;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还是在上升,但是上升幅度远远小于知识密集型产品;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从3162%下降至602%。
以上是我国对俄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变化,虽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占据接近一半的比重,但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这段期间内得到飞速发展,说明我国制造业越来越重视研发和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不断进行产业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
表3和图3分别给出了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结构中不同行业的占比情况,以及出口结构的趋势变化。数据显示:首先,在1995-2011年这段期间,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从734%剧增至5357%,这可能是因为俄罗斯政府自1991年开始外贸体制改革,出口资源产品成为这个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虽然说普京上台之后开始大力加强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重视技术含量高和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但是能源型产品出口仍然是俄罗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支撑。其次,在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制造业产品当中,占比最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就是类似于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俄罗斯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知识密集型产品占比在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6155%下降至2011年的697%,俄罗斯制造业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低。一方面,由于俄罗斯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较低,本国较高的贸易壁垒阻碍了国外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进入;另一方面,俄罗斯政治环境的动荡加剧了投资者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外国投资者对俄的投资意愿。2008年,俄罗斯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这些法律对包括能源、电信和航空业在内的42个战略行业的外国投资的各方面限制,也使得俄罗斯国内的这些行业失去了向外国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
(三)行业竞争力比较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俄双边贸易中不同行业出口的比较优势,本文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来进行行业竞争力比较。其公式如下:
RCAij=Xij/XitXjw/Xtw
其中,Xij是指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it是i国总出口额,Xjw是j产品世界总出口额,Xtw是世界总出口额。在本文中,这些指标都是通过计算国内增加值得出,而不是利用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中的总额核算。当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数在125-25之间时,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08-125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4中给出了1995-2011年期间中俄两国制造业中各行业的RCA指数,表5则给出了相应代码所对应的具体行业。从表4中计算的数据可以发现,1995年中国在C4和C5这两个行业中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在C3、C6、C10、C11、C12、C14、C16这几个行业中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具有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然而,本文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在C4、C5、C6这三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显性比较优势在逐年下降,而在C9、C13、C14、C15这四个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中的RCA指数在逐年上升。这就说明了随着经济的不斷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制造业中的技术研发环节,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加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加剧,这都导致了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的不断丧失,进而愈发重视技术水平较高的制造业的发展。
通过RCA指数分析发现俄罗斯仅在C8和C12这两个行业具有显性比较优势,而且在这两个行业当中的RCA指数要高于中国。从总体上来看,俄罗斯在C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的显性比较优势在不断加强,这其中的原因也在于前文分析当中俄罗斯越来越依赖能源型产品的出口,导致俄罗斯这种资源性行业比较优势的上升。而俄在C12(金属制品业)的比较优势却在不断弱化,更准确来说,除了能源型行业之外,俄罗斯其余的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基本上都在减弱。这也侧面说明了俄罗斯仅靠能源产品出口以及关税方面的保护是无法应对来自全球各国的产品竞争,必须大力加强本国的出口结构优化,减少对能源产品出口的依赖,发展高技术行业来提升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通过对中俄双边贸易不同产业以及利用RCA指数对制造业内的不同细分行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中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制造业出口则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转变,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则是高度依赖能源型产品出口,以上结论在国内学者对中俄贸易的分析中也得到了论证。
(四)双边贸易收支变动趋势
图4给出的是基于增加值核算方法下中俄双边贸易额的变动趋势,而本文是用增加值分解方法中的本国增加值(DVA)和返回增加值(RDV)之和来表示一国出口的真实价值。增加值核算方法下的双边贸易要明显小于传统贸易核算方法的统计结果,因为传统方法下的贸易包括了第三国的增加值,而增加值核算方法则会剔除第三方的贸易增加值,这就会导致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偏小。
从图4来看,1995年至2011年期间,中俄两国双边贸易保持迅速增长,虽然说中间也有回落,但大体还是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趋势。1995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保持在30亿美元左右,到2002年时,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70亿美元,而在2011年时,更是达到900亿美元。从中俄双边贸易额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中俄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两国合作的密切程度加深,中俄两国经济联系将更为紧密。
表6主要分析的是中俄双边贸易对两国的重要性程度的差异。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占中国对外总出口的比重由1995年的082%增加到2011年的225%,而中国对俄罗斯进口占中国对外总进口的比重则由1995年的116%增加到2011年的251%。中国对俄的出口比重从1995年开始先是保持一个回落的趋势,然后逐渐上升,而进口比重则是属于一个稳步上升的状态。相较于中国,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占俄对外总出口的比重由1995年的204%增长至2011年的928%,进口比重则由1995年的216%增长至2011年的13%左右。虽然说这些比重都在增加,但是,俄罗斯增长的比例明显远远大于中国,这种变动趋势说明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对俄罗斯的重要程度在不断上升,中俄双边贸易对俄罗斯的影响要大得多。
出现这样变动趋势的原因在于,对俄罗斯来说,其出口产品主要是资源能源性产品,用于生产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中间产品和进口原材料几乎为零,因此导致俄罗斯出口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偏小。而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产品为主,后一类产品的附加值较高,因此导致增加值核算方法下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占俄罗斯对外进口总额的占比相较于中国要大得多。
上述关于中俄双边贸易收支是为了衡量两国经济往来的依赖程度,但是,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通过双边贸易总额及其占比来衡量双边贸易对两国的重要性程度是片面的。因此,接下来我们用中间产品出口及其占比来进一步衡量双边贸易对两国的重要程度。
(五)中间品出口
中间品是指介于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产品,它虽然和一般产品贸易不同,但是,它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却相当重要,而在传统贸易核算当中,中间品这一部分往往被忽略,因此我们也无法准确地衡量一国在全球经济当中真正的参与程度。随着中俄双边贸易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延伸,中间品贸易在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表7给出的是利用增加值核算方法下的中俄双边贸易中间品占比。1995-2011年期间中国对俄出口中间品占比大体保持一个上升的趋势,1995年占比为754%,到2011年时,对俄出口中间品占比达到12%左右。而在这期间,俄罗斯对华出口中间品占比一直在30%-60%这个区间波动,1995年对中出口中间品占比3801%,2011年为4154%,中间最高达到5862%。
从中俄双边贸易中间品占比的数据分析来看,中俄两国经济合作交流在不断深化,因为中间品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国际分工水平。中俄两国出口中间品占比还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相较于中国,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中间品占比一直都高于中国对俄出口中间品占比,这说明中国更加依赖于从俄罗斯进口的中间品,中国更多地从国外进口中间品到国内进行加工生产,这也反映出在这段期间内中国所担任“世界工厂”的角色;其次,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中间品占比波动幅度要明显大于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中间品占比波动幅度,而且在2000年之后,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中间品的占比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2011年才有所回升,而这一点与前文分析的“中国在样本期间正在减少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程度”所对应。
通过以上分析,中俄两国应该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来实现强强联合。对俄罗斯而言,能源型产业是其优势产业,可以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能源合作规模,提高中俄能源合作深度。中国对俄出口中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优势产业,因此,双方可以通过联合生产以及科研成果方面的交流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化合作,优化两国的出口结构,促进共同发展。
四、结论
本文利用增加值分解的框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别从出口总量、出口结构、双边贸易以及中间品出口对中俄双边贸易进行了剖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虽然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总量逐年在上升,但是通过增加值分解发现本国增加值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比重在下降,而这部分占比代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所带来的真实价值,这可以说明传统贸易核算方法高估了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第二,相较于俄罗斯,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结构一直在不断优化升级,而俄罗斯却一直依靠能源型产品出口。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中制造业占据绝大部分,同时,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中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占比在不断上升,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第三,通过双边贸易收支以及中间品出口的分析,本文发现中俄两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在中俄两国间不断深化。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中间品的占比要远远高于中国对俄出口的中间品占比,但是,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中间品占比增长较快,这说明中国在样本期间正在减少对俄经济的依赖程度。
注释:
①本文基于数据的权威性及连续性,选取WIOD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由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编制时间较长,到2016年7月份为止,WIOD数据库仍没有对原有数据进行更新。
参考文献:
[1]张国兵,安烨.人民币汇率与中俄主要产品贸易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3(3):92-99+129.
[2]康成文.中俄、日俄双边贸易比较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3):63-71.
[3]Johnson R C. Five facts about value-added export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cro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4, 28(2): 119-142.
[4]Wang Z, Wei S J, Zhu K.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3.
[5]樊茂清, 黃薇.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中国贸易产业结构演进研究[J].世界经济, 2014(2):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