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研究

2017-06-27王峥怡赵玉华

关键词:公平理论马克思主义

王峥怡+赵玉华

摘 要:人类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我们称之为公平。而在当代中国,公平也是社会主义人努力探索和追求的。本文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的过程中,使用理论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进行解读,分析了公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实践,从而进一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研究公平理论,解决公平问题,是我国共产党的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和理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公平思想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036-03

历史上由于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存在着不公平等现象的不满,造成对于资本社会的批评,而社会主义理论也从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产生之初就以社会公平为终极发展目标,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以此理论作为处理社会公平问题发展的依据。在实际研究中,我们除了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进行深刻的分析,还需要对国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只有不断的总结实际经验,才能够合理的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关于社会公平的问题。

我们在重点关注公平理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的理解国内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公平现状,从马克思公平理论的内涵深入剖析,真正把握公平的实际意义。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平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且在建设社会公平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如何正确的认识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总结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成为了解决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公平问题的主要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够总结出一套符合社会发展且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

一、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思想

马克思所提出的公平思想主要是其总体思想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哲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公平理论主要是基于历史唯物和历史辩证而得出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形成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生涯中,不断对公平理论进行探索和总结,通过激进的言辞和激烈的批判态度中,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社会公平理想的信念。马克思认为应当从历史的演变过程去解释公平的意义,在他们看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才能够真实反映出人类社会不断演变过程中,公平问题的真正价值,并且以此去批判当时社会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认为公平自身仅是一个法权或者道德观念,不同的社会或者历史时期才是赋予公平含义的真正依据。所以如果仅从公平理念自身出发去解释其意义,并无法真正的达到对其含义的剖析,也没有办法说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实际态度。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终极目标不是实现某种公平问题,而是凌驾于历史发展观众,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必然趋势。通过历史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产阶级所提出的自由主义提出了严厉的质疑,所谓自由主义是基于人们所希望的公平理论问题衍生,对此马克思进行了系统的批评,并且终结了资产阶级关于意识形态的公平正义论调。

二、马克思分配公平理论涵义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分配理论的一般认识。其次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配理论。最后是社会发展规划中对于分配理论原则的构想。

(一)一般认识

马克思所提倡的分配理论主要讨论的重点在于,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分配方式的关系。当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其对应所衍生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必然在发生变化,这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分配方式,分配制度则是一个社会制度的缩影。私有制的社会中,统治阶级有着剥削的权利,这也影响着私有制社会的分配制度,而剥削其实就是这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制度。而公有制的社会也由于自身的特点必然会推行公平的分配方式,这是一种对应的关系,分配方式从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着当下社会的主体性质。

(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配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制度直接反映出社会各个阶级之间所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剥削阶层和被剥削阶层,作为资本家他们所遵循的社会分配制度就是通过剥削底层劳动人民,而作为工人阶级他们需要依附资本家而进行生产,而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势必会被剥削一大部分的劳动所得,而这样的社会分配制度,其主体就是作为剥削阶层的资本家,他们始终站在金字塔的上层在决定社会发展以及分配制度的确立。马克思认为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通过生产力转化成价值而获得工资,而这起中的转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对底层劳动者来说是非常残酷的,资本家在压榨工人进行生产,而名义上的劳动所得,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占据了工人剩余价值,成为了资本家所获得的产品利润。

(三)社会发展规划中对于分配理论原则的构想

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构想一定程度上就是公平分配理论,首先他对于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非常不满,并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个阶级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矛盾,这种私有制主要矛盾根源是无法被调和的。并且在不断的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他也对未来社会形态以及公平社会分配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畅想,在马克思的理想中,社会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完美形态,公有制社会能够理想社会中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形式,所有制需要按劳分配,作为未来的理想社会,马克思认为在没有压迫的生产活动中,所有的人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工作岗位的责任进行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快乐的,通过这样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价值,也将按照劳动量的多少来进行公平的分配,这样社会会减少收入差距,大家生活快乐,也保障了社会公平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到十四届三中全会阶段,我国社会生产的收入基本按照注重效率的多元分配。其中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时间段中,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错误的路线,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发展进程的停滞,也直接影响了社会整体生产力停滞不前,作为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的积极性开始低落,整体经济发展也变得缓慢,生活水平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回落现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党中央及时的发现问题所在,积极采取了补救的措施,打破传统的一大二公现象,通过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坚持,调动起了人民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在积极实现收入分配理论,通过和实际结合改变经济环境的颓势。

(一)新中国成立期间

在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为我们的新中国实现公平、富裕而不断的奋斗。这开启了马克思公平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直接确立了我国正式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从时间节点上来分析,这是新中国成立时期,马克思公平理论在中国达到的第一个成功,这也是新中国结合马克思公平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毛泽东借用中国传统思想同西方公平思想进行结合,衍生出毛泽东的公平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指导,结合了传统儒家文化中关于“大同”思想的内容,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畅想和设计,来完成公平思想的方向和规划。中共领导人带领人民通过努力将政权从封建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夺回,让人民真正的成为了国家的主人,通过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经济地位,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新中国时期最基本也是最初级的公平。

(二)改革开放阶段

如果说毛泽东的公平思想是新中国建设初期实现马克思公平理论的初级阶段,那么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就延续了关于马克思公平理论的推进工作,并且结合了当下中国改革开放阶段的特点实现了社会的大踏步迈进。邓小平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以往毛泽东时期由于受到“左”的影响,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平的分析,开始意识到苏联的行为模式不适合发展中的中国,并且开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整个世界,通过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方式,来实现国内的发展,真正确立了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改革开放徹底打破了“大锅饭”的思想桎梏,让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当然由于过分讲究效率,造成了部分地区以及人民的贫富不均的情况。邓小平同志是通过综合的辩证方法去分析马克思公平理论和当下中国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发展发现和措施,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公平的新思考。

(三)二十一世纪至今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社会公平方面也取得了成绩,“三个代表”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扶贫工作,并且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和设立来改善社会保障,将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的要义,通过方方面面的调整来满足人民的需求。社会公平需要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之上,提高生产力水平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重点,这需要从中国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国情进行发展。通过十六大会议的确立,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则是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我国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在精神和物质文明上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我国政府也确立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双赢的发展目的,反对平均主义,但是也反对收入的悬殊,政府通过调控来重视市场分配的公平问题。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目前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明显不足,所以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和谐”的现象,政治经济生活中依然有着“不公平”的情况,这主要根源还是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充分。由此,我们更应该合理的发展并且有效的实现资源局分配问题,让社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满足全社会的需求,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平。

那么面对当前的中国环境,我党应该如何去处理社会公平问题呢,首先我们应当努力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其实所谓和谐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这其中既有整体、全面的和谐,也有局部和片面的和谐。而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是离不开公平的,只有努力维护住社会的公平,才能够将整个社会的文明推进,真正实现民主化科学化。这是社会主义推进的核心方式。社会公平分配理念是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作为个体当他们充满着工作激情和创造激情,那么整个社会的推进和发展才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实现公平分配,才是有效的维护不同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同基层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中国维持高速增长局面的重点。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连续二十几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依据自身发展以及社会特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方向,这也是我们党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中最为实质性的进展。

五、结语

在新时代的中国,共产等人的公平理念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将马克思公平理论真实的扎根于社会建设当中,将共同富裕提上日程,并且始终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当代的中国社会发展是旨在构建和谐社会关系,通过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依据。马克思公平理论发展的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公平必须是建立在其历史意义和环境相对性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公平的定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我们必须认清没有绝对的公平,即便在社会制度下,我们一直强调思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等理念,但是也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在实际中将公平价值最大化达到相对公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断的升华,这是社会发展进步和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完善想结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董晔璐.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视阈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考略[J].理论导刊,2015(12).

〔2〕江胜珍.论马克思公平思想的理论渊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马陆艳.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及其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刘春兵.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5〕李双套.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维度[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公平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基于公平理论的大学生学习绩效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基于公平理论模式下的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策略剖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我国征收遗产税的正义价值论——以代际公平理论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