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精神与学生人文性的培养探究
2017-06-27陈浩然
陈浩然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各国著名文学作品均呈现着人的理性思考,特别是欧洲文学,其凸出的特点便是人文主义色彩。本文以《哈姆雷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的人文精神,探讨了学生人文性培养的重要性及对策,相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学生均将拥有人文精神,其语文素养也将大幅度提高,进而利于适应激烈的国际化、多元化竞争。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精神;学生;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106-03
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迅猛发展,其以反对神性、崇尚自由为主题,如今,各国均十分关注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性的培养。目前,学生抗挫能力较差,缺乏责任心与使命感,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语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但在全日制教学环境下,学生很少接触社会实践,其获得人文养料主要源于书本,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经典名著,对其进行有效与深入的解读,明确其中隐含的人文价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性的目标。
一、学生人文精神及人文性培养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1.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現。对于学生而言,在其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素质便是人文精神,具体是指其信念、追求、道德与修养等。在教学时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开展精神教育。一旦人文精神匮乏,即便其知识体系完善、操作技能娴熟,也难以造福于社会、人类,如果人的心灵充斥着邪恶,则会威胁社会、危害人们。国外学者曾说,如果教育缺少人文精神,则是残缺的、无灵魂的。当教育融入人文精神后,则可培养出勇于担当、敢于承担的人才,其将拥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如今,各种不良理念侵蚀着学生,如: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及消费主义等,人文精神缺失问题十分严峻,特别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致使学生普遍存在功利心理,甚至出现了道德沦丧、人格扭曲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感情淡漠,主要是指学生存在漠视他人、情感及生命的现象,仅关注自身知识、技能的学习,经调查发现,约43%的学生对亲人、朋友,甚至父母,均存在冷漠、自私等情感,由于其缺少感知能力,常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遵守课堂、学校纪律,未能体谅父母辛劳及付出。二是,责任匮乏,我国部分学生缺少责任心与使命感,无远大理想,无论是对父母、老师,还是朋友、同学,均只顾索取,而无回报。在家庭中衣食住行均向父母所要,即便是力所能之事也很少去做;在校园中马虎大意、逃避推脱等情况更为普遍,如:打扫卫生、参加比赛等,面对不良事件,如:欺凌弱小同学等,为了保全自身,高高挂起,难以伸张正义,一旦自身与集体利益出现矛盾后,往往考虑前者。三是,意志薄弱,我国学生多是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中多个长辈关爱,使其养成了浇灌的性格,因过度溺爱,使其丧失了磨练意志的机会,而薄弱的意志,导致学生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一旦生活及学习中遇到难度,则只想逃避,而非积极应对,甚至会出现消除情绪及轻声想法等。四是,难以独立自主,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培养独立的人,但广大学生普遍缺少独立、自主精神,在处理问题时,均附和他人观点,特别是对老师指令、答案,将其视为权威,无论大事小情均十分依赖父母。五是,弱化优良传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纷纷开始享受物质所带来的欢愉,逐渐地抛弃了勤俭、节约及奋斗等传统,在享乐主义作用下,学生存在铺张浪费等问题,如:穿戴名牌、吃住高档饭店宾馆等,盲目的攀比,加重了工薪家庭的压力,而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自私需求,节衣缩食,部分学生因父母从事工作不体面,逐渐疏远;部分学生沉迷网络,如果父母未能提供足够的金钱,则可能走向犯罪道路。
2.人文精神缺失的成因。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阻止人性流失,避免教育失衡,实践中应明确人文精神缺失的成因,重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成分发挥语文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其人文性。
上述问题的成因为:第一,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受市场经济影响,社会价值发生了改变,随之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对外开放政策,导致西方不良思想,如:拜金、享乐主义等,侵蚀了广大学生,使其逐渐丧失了给予、奉献及奋斗等理念,此外,丑恶的社会现象,如:官僚腐败、贫富差距等,毒害了学生心灵。第二,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其思维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但因逆反心理较强,难以有效接受家长、老师的教导,另外,由于自身知识有限、阅历较少,未能准确区分与辨别繁杂的信息,再者因自身控制力较差,极易被诱惑。第三,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校、教师及学生均关注成绩、分数,而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个性未能张扬,并普遍存在焦虑、紧张及抑郁等心理。
(二)重要性
通过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加浓厚,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将明显提高。传统语文教学具有被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价值,而新时期,语文教育鼓励学生思考,通过协同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其求知欲。此外,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如:耐挫力、自信心及思辨力等,其心理素质将明显增强,进而利于应对日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1]。
二、《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精神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字里行间均彰显着人文精神,其通过残酷的现实社会,衬托崇高的人文理想,凸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哈姆雷特》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2世纪末,主人公为丹麦王子,即:哈姆雷特一书内容为为父复仇。在创作期间,莎士比亚所处的环境十分动荡,因此,作品中也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现实社会,为读者营造了多变及悲壮的气氛。小说中丹麦国王残忍杀害了兄长,心胸狭隘、假仁假义,而主人公不仅受官僚主义压制,还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朋友背板、亲人离散、世人抛弃,从而营造了典型的悲剧形象。
通过解读可知,哈姆雷特批判了社会及自我,并肯定了人的价值,他曾说人类是伟大的杰作,其拥有高贵的理性及超凡的力量。但因父亲骤然离世,母亲改嫁及叔父威逼,使哈姆雷特承受了多重打击,面对黑暗的现实,其呼喊“丹麦是一座牢狱”,其对人及人性有所怀疑,并开始思考“是生存还是毁灭”等问题,在混乱及颠倒的时代,充斥着矛盾,如:理性和现实。哈姆雷特的人文精神与现实环境相互冲突,其敏感、纯洁、高尚,但生活中的恶势力过于强大,其为了维护内心的光明,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对生活满怀期望。哈姆雷特作为人为主义者,其拥有先进的理想,但与残酷的现实构成了尖锐的矛盾,由于现实社会中难以达成其人文理想,因此,他通过悲壮的死,讴歌了人性,即:真善美[2]。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哈姆雷特的看法各异,有感动其精神的、有鄙视其懦弱的。从出版至今,《哈姆雷特》使人体会了不同的思想,主人公勇于追求自身的信念,面对质疑,仍旧一如既往、永不言弃,其中呈现的人文精神值得后世学习。
三、学生人文性的培养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中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如:应用力、探究力及审美力等,以此保证其获得均衡与个性发展。但当前,语文教育普遍缺少人文性,从而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因此,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外学文学作品,对尚不成熟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使其认识不同的思想理念,感受外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实际教学中应在明确学生人文性培养重要性前提下,采取多元化的培养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生人文性培养的对策
1.增强人文意识。语文具有双重特点,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但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了适应应试教育需求,语文仅体现出了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均以标准答案为准,但部分答案存在诸多疑点。例如:传统语文教育,教师讲解文章内的字词、段落等,未能关注其隐含的人文精神。而如今,素质教育改革积极开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增多,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应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关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应树立人文精神,从现代理念视角,审视与解析作品[3]。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人文精神研究可知,我国学生不仅要掌握中国传统的人文性,还要明确其多样性,对比中外文学,理解差异化的人文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儒家文化,其指出人的本性为善,人的美德为仁,其使人和动物有了区别,此时的人文精神与莎士比亚作品相吻合,均赞扬了人性美。但东西方文化仍存在不同,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仁以礼教文化为主,而西方人文精神更为关注人的素质,如:思考、观察及分析等,凸出了人文精神中的理性与科学性特点。
当前,学生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为了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还要关注其人文性培养,提高其语文素养,增强其抗挫力、适应力等。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外国文学作品,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以此保证学生拥有人文意识[4]。
2.营造人文氛围。通过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教材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文本内容更加广泛,涵盖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常见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作品,特别是欧美、亚洲作品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具体的题材形式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在繁多作品支撑下,语文拥有了多样化的风格,为学生打造了良好的人文情景,使其感受到了差异化的人文关怀,从而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性[5]。
关于《哈姆雷特》的学习,如:结尾部分,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创设主人公牺牲时的场景,哈姆雷特向其朋友讲:待我死后,如果世人未能明了真相,则我的名誉将受损,请替我传述这个故事吧。主人公的人文理想难以实现,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角色扮演可使学生深刻体会主人公挣扎的内心及其对人文理想的坚持。此外,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可掌握文章中辞藻的魅力,还可呈现出每个角色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并对前者进行颂扬,对后者给予控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既有的资源,积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与生生交流,了解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把握其中的美好品质,以此熏陶学生心灵,培养其人文性。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利用道德行为标准,严格律己、宽容待人[6]。
3.开展人文评价。语文教学中课程评价十分重要,其属于后续环节,传统教师常利用课堂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不仅评价方式单一,也影响了评价效果。新课标对语文评价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解读《哈姆雷特》时,每个学生均会有各自的想法与感受,即便是同一场景、同一问题,学生的观点及答案也会各不相同。因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时间,给予鼓励与肯定,使其阐述自身的人文见解,从而丰富人文内涵,使其更加多元与丰富。经学者研究证实,在激烈状态下,学生学习兴趣将更加浓厚,进而利于吸引其注意力,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评价时,教师应全方位考量学生的表现与成长,通过纵向与横向分析,给予人文评价,逐渐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7]。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均强调人文精神,我国语文教材融入了中外经典著作,尤其是彰显人文精神的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本文分析了《哈姆雷特》中的人文精神,探討了学生人文性培养的重要性及对策,相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学生均将拥有人文精神,其语文素养也将大幅度提高,进而利于适应激烈的国际化、多元化竞争。
参考文献:
〔1〕杨柳.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与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以哈姆雷特和老人与海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徐泽玮.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品牌,2014(11):212.
〔3〕赵志英,王爱峰.高职文学类公选课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78-280.
〔4〕田静.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225-226.
〔5〕丁玲.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115-116.
〔6〕湛玉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17-120.
〔7〕王振军.论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教学的整合——兼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92-9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