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天堂 走出有机致富路

2017-06-27胡静

中国西部 2017年6期
关键词:紫云枇杷有机

文/本刊记者 胡静

生态天堂 走出有机致富路

文/本刊记者 胡静

几千年来,源出宝兴县东北巴朗山南麓的青衣江,滚滚东流,奔腾200多公里汇入大渡河,而后相继投入岷江、长江的怀抱。丰沛的江水滋润着沿岸的土地,孕育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处长江支流青衣江源头区的宝兴,自古以来就是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宝兴所在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地带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横断山区,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2.04%。两千多年前,《礼记·中庸》就记载道:“草木生之,禽兽聚之,宝藏兴焉。”

深受上天厚爱的宝兴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川西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然而,这也意味着产业发展受限。“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宝兴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

因地制宜,宝兴打出有机牌

宝兴打出了有机农业产业牌。

有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富国告诉记者,宝兴县委、县政府把有机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突破口,用有机的理念统筹县域经济发展。

其实,宝兴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有机产业这盘棋了。2012年10月,宝兴县有机产业发展管理局成立,全力推动有机产业的发展;2016年因机构改革撤销了有机产业发展管理局,专门成立了有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独立运行。

灵关镇安坪村有机茶园采茶忙 摄影/杨建华

2013年-2016年,宝兴设立有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品牌开发、标准制订、体系建设、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和推广,大力扶持有机产品开发、生产、销售。

经过不断发展,宝兴初步形成了有机茶、有机中药材、有机果蔬、有机畜养、有机野生采集等有机产业基地,相继获得“全国有机农业(牦牛)示范基地”“全国有机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称号。2016年,宝兴县荣获“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称号。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7个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宝兴县是四川省5个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之一,也是雅安市首个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截止目前,宝兴县共有24个有机生产企业(含专合组织)认证35个产品(含重复产品)为有机产品,已通过认证有机(转换)种植、采集基地面积达3万余亩;认证天然放牧草场面积达25万亩,认证有机牦牛1.3头。2016年,全县实现有机产业总产值1.5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近3倍,占农业总产值的25%。

产业调整,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记者一行驱车沿上山的通村路来到五龙乡东风村。这里是海拔980米-1300米的高半山。正值枇杷成熟的季节,套了袋的枇杷树在山腰、在路边、在庭院风姿绰约地站成了一道道风景。

宝兴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杨建华告诉记者,五龙乡是宝兴县水果种植重点乡镇,过去种的是桃、李、梨、苹果等,经济效益一般,尤其是桃树,病虫害较多,储运难度大,农户们种植积极性下降。于是,宝兴县农业局不断地探索适宜当地种植的新品种。近年来,从龙泉驿引进了枇杷,引导农户种植,调整产业结构。现在东风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枇杷。一到枇杷成熟的季节,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诱人的果香。

“枇杷的经济效益比以前那些传统水果高得多。”杨建华说,“而且,这里海拔高、气温低,比龙泉枇杷晚熟半个月,形成季节差,效益就更好了。”

东风村果农、宝兴县育园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杨德强告诉记者,一亩地可种植40株枇杷树,盛果期一株能产80斤枇杷,按照中型果每斤八元的收购价来算,一亩枇杷至少能收入2万多元。

“我家有6亩地种的是枇杷,还有8亩多种的丰水梨、黄金梨。”望着成熟的枇杷,杨德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杨德强家有5口人,以前地里种的是中药材、桃树、水稻。桃树病虫害多,耐储运性差,经济效益不太好,水稻都是自家食用,赚不了钱。“那时候,年人均收入有1000元都算好的了。”杨德强回忆着当年的景况。

1999年,杨德强家开始试种枇杷,三年挂果后发现果品还不错,于是,2002年开始大量种植枇杷,为了分散风险,还种植了一些梨树。政府为鼓励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些苗木补贴,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2007年,整个东风村开始大量种植枇杷。

“4·20”地震发生后,村里进行灾后重建,对果树疏于管理,枇杷掉落很多,收益比预期大打折扣,去年,枇杷又遭遇冻害,颗粒无收。“今年,县农业局统一指导、统一管理,枇杷掉果不多,采收量应该会比前年高三分之一。”杨德强说。

2013年,杨德强牵头在村里成立了宝兴县育园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来,从最初的8户发展到如今的75户,其中包含3户贫困户,共种植枇杷1300多亩。“我们采用的是支部+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党员通过资金和技术带动周边农户,由专合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采购农药、统一与市场对接,各户独立核算。”杨德强向记者介绍。

专合社社员杨玉华家是因病致贫,以前地里种的是桃子和蔬菜,经济效益不好。现在家里的5亩多地都种上了枇杷,最早种植的一亩多枇杷今年已经到了盛果期,前年种植的今年也开始试花了。丰收季已经到来,杨玉华家今年脱贫在望。

杨德强告诉记者,村里现在还有4户贫困户和2户返贫户,预计今年都能脱贫。

“我们正在着手准备申报有机产品认证。”杨德强说,有机认证要求比较高,专合社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有机食品需求量很大。有机认证成功后,专合社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放心的产品,也能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

靠山吃山,生态环境成脱贫法宝

位于宝兴县与芦山县交界处的紫云村,山高林密,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多年以来一直是贫困村。

“从紫云村到灵关镇只有18公里,但坐车要1个小时,因为基本都是山路,弯道多。”紫云村党支部书记苟必姜向记者介绍,紫云村有201户803人,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后,全村仅有500多亩耕地,人均不足一亩。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57人。

东风村果农、宝兴县育园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杨德强 摄影/毛艳梅

枇杷丰收了 摄影/毛艳梅

“以前,我们村基本都种玉米、水稻、蔬菜,只能做到自给自足,赚不到什么钱。”苟必姜告诉记者,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大多数去了灵关镇的汉白玉石材厂,平均每月能挣4000多元,村里现在常住人口只有400多人,大多数是留守老人。

紫云村虽然耕地少,但林地很多,全村有上万亩林地,以前都是荒山荒坡。退耕还林后,紫云村专门请专家来调研村里适合种植什么苗木。最后,村里决定种植柳杉,套种黄柏、厚朴两种中药材。

十几年来,林木已经逐渐长成,逐渐开始产生效益。柳杉可提供木材,黄柏、厚朴是上好的中药。苟必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林地可种植150-200株柳杉,10年以上树龄的柳杉每亩可间伐五方木料,按每方600元算,每亩可收益3000元。此外,一亩地可套种三四十株黄柏或者厚朴,十几年后可产生效益,平均每株能产二三十斤,每亩约有两三千元的收益。

野生中药材也是上天赐予紫云村的宝贝。近年来,每年4月初到5月底,有些村民就上山挖重楼等药材,挖得多的一天要挖十多斤,少的也有两三斤。“重楼现在每斤能卖到七八十元,吃得苦的一个月能挣几万元。”苟必姜告诉记者。

2016年,紫云村获得30万元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村里制定了产业奖补方案,鼓励农户发展产业。

“每户农户喂猪5-20头的,每头奖补300元;养中蜂15-30群的,每群奖补100元;养羊的每只奖补200元,30只封顶;养鸡的每只奖补15元,100只封顶;种重楼的,每亩奖补3000元。”苟必姜说,村民们养殖积极性很高,村里现在有五个养殖专业合作社,都是村民们自己成立起来的。

村民杨忠文家有五口人,因为母亲生病而致贫。杨忠文家有三四亩耕地,种的是玉米,赚不了什么钱。此外,还种了二三十亩柳杉、黄柏等,但树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杨忠文有时候会去成都打工赚钱,效益好的时候收入还不错。但那只是临时的。2015年,杨忠文经多方考察,发现当地适合养殖山羊,便牵头成立了宝兴县榜样养殖合作社,当年养了32头山羊,现在已达到50只。去年,杨忠文获得6000元产业奖补金,以及市领导联系帮扶款4000元。

如今,已经脱贫的杨忠文有更长远的打算。“我们这里有很多野生猕猴桃,我从小跟爸爸上山时就吃过,口感还不错。所以我正在考虑种植猕猴桃,而羊粪就是有机肥。”杨忠文告诉记者,他打算将养殖与种植结合起来,拓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现在村里还有贫困户5户12人,预计今年将全部脱贫。”苟必姜告诉记者,今年,紫云村又获得一笔30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经过调研、考察,村里准备发展羊肚菌产业。“紫云村本来就有野生羊肚菌,这里的环境适合种植羊肚菌。”苟必姜说,现在每斤羊肚菌的市价达六七十元,经济效益很好,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据宝兴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2017年5月,宝兴县发展羊肚菌、平菇、香菇、金针菇和灵芝等食用菌种植面积600亩,其中羊肚菌种植面积达340亩。通过打造食用菌产业,加大产业转型,实现老百姓增收致富。目前羊肚菌市场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为宝兴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大户带动,茶香氤氲幸福来

雨后的灵关镇安坪村茶园看起来很干净,翠绿养眼。这里是海拔1100-1200米的高半山,茶都种在山坡上,记者一行沿着水泥台阶拾级而上,顿时置身于巨大的绿毯之中,茶香氤氲,恍惚间,竟以为是在哪个景区游山玩水。

五月初,正值春茶采摘季。“这一片是有机茶园,今天下了雨,不能采茶,天晴的时候每天有一百多人在这儿采茶。”安坪村村民、宝兴县华伟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苟必芬告诉记者,春茶要采好几轮,最初采顶端的芽子,然后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以此类推,最后是大茶。“手快的一天能挣一两百元,慢的也能挣几十元。”

安坪村村民、宝兴县华伟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苟必芬在自家茶园示范采茶摄影/毛艳梅

安坪村党支部书记卫启林告诉记者,全村有212户734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以前村民们种植的是玉米、小麦、土豆等作物,基本是自家食用。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村里陆续种上了柳杉、黄柏、厚朴和茶树。近年来,依靠产业发展和灾后重建资助,很多贫困户已陆续脱贫,现在还剩一户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

“户主叫舒乾永,家有4口人,他们两口子身体都不太好,有两个儿子在上学。”卫启林说,舒乾永家有两亩多茶地,村里为他提供了公益岗位,每年有4800元收入,此外,舒乾永自己也很勤快,经常出去打工挣钱。再加上低保等各种政策性补贴,预计今年也能脱贫。

“种茶比种庄稼(收益)好得多。”卫启林告诉记者,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地,很多户都加入了茶叶专合社,一亩茶地每年毛收入3000多元,除去成本,纯收入500多元;而一亩玉米地每年纯收入仅为200多元。现在全村有1600多亩茶地。去年,村里年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

说起茶,不得不提苟必芬,因为安坪村最早的茶就是她种的。年逾花甲的苟必芬热情开朗、快人快语,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残疾人、贫困户纳入专合社,我说因为他们困难,他们现在走的路就是我曾经走过的路,我要启发他们、带动他们,让他们的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苟必芬告诉记者,以前她家非常穷,她养过猪、羊、鸡、兔子,想找到一条致富的路,但都失败了。于是,上个世纪80年代,她背着孩子去石棉、名山等地打工。在名山的茶园里打工的时候,苟必芬心想:“到处打工不如自己回老家成立一块牌子,自己来干,还能带动周边的群众。”于是,她回到家乡,开始尝试种茶。

“那时候,宝兴没有茶,老百姓不愿意种,我就约了几个亲戚一起种茶。”苟必芬告诉记者,茶叶三年就出产了,他们经人指点到雅安联系茶商,每天早上赶车去雅安卖茶,下午再赶车回来。说起当年的经历,如今已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种茶能人的苟必芬一连说了几个“很苦”。

后来,苟必芬他们成立了茶叶协会,指导农户种茶、采茶、销售。2012年,苟必芬家牵头成立了宝兴县华伟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华伟专合社),其子舒开伟任法人。专合社从最初的7户发展到现在的127户,茶园面积达1600多亩,辐射了周边5个村。2014年,华伟专合社被命名为四川省第六批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华伟专合社采取‘专合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社员以他们的茶地入股,专合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管理、统一联系销售渠道,并以高于市场价10-15%的价格收购茶叶。”舒开伟说,专合社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还带动了当地就业。2016年,华伟专合社支付茶园采茶、除草等劳务费50多万元,促进了当地农户增收。

舒开伟告诉记者,华伟专合社现在有260亩茶园成功申报为有机产品,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用黄板、杀虫灯等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茶园里这两天正在安装监控设备,以便客户可以随时了解茶园的情况,更加放心地消费。

“我们的茶是老川茶,是传统品种,外形不那么好看,汤色也不那么漂亮,但紧实耐泡,很多老茶客都喜欢。专合社的茶叶现在供不应求,其中60%在四川销售,40%远销北京、广州等地。”舒开伟告诉记者,现在就是品牌的问题,因为没有响亮的品牌,茶叶销售价格不高,下一步,专合社会在创建品牌上多下功夫。

宝兴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茶叶作为宝兴县的传统经济作物,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已有红茶、绿茶、藏茶等多个产品获有机认证,茶叶产业逐渐成为宝兴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全县现已获得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0.75万亩,有机茶生产原料基地认证0.62万亩。此外,宝兴县加大品牌创建工作力度,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和专合社参加全国各级茶叶推介活动,目前,宝兴县茶叶产品在各级名优茶评中获得多项金奖和荣誉。

行走在宝兴,满眼的翠绿、清新的空气、欢快奔腾的宝兴河(青衣江主源)令人印象深刻。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宝兴依凭自身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有机产业致富路,既要守住绿水青山,还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尽管这条路还很长,路上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品牌建设需进一步提升、包括农产品保险在内的农业金融需进一步实施……但这是一条福泽子孙后代之路,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宝兴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势大步前行!(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

猜你喜欢

紫云枇杷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枇杷
枇杷
游贺州紫云洞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紫云格凸河
枇杷
枇杷糖浆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