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粮食政策的历史回顾及展望评析

2017-06-27王晓菲

种子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耕地补贴粮食

王晓菲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中国现代粮食政策的历史回顾及展望评析

王晓菲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粮食是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物资。建国初期的自由统销政策,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统销政策,改革开放后的双轨制时期,以及现在的粮食补贴政策这一系列粮食政策,都是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展望未来,我们要完善耕地资源保护制度,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和管理体制,推进粮食政策法制化。

中国粮食政策;回顾;展望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粮食丰则国基稳,粮食欠则民心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现代粮食政策需要不断完善。

1 中国粮食政策历史回顾

1.1 粮食自由统销时期(1949—1952年)

受战乱的影响,我国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粮食生产数量较少,一些粮商趁机哄抬粮价,粮食市场急剧波动。同时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之后,我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升高。为了稳定粮价,政府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法,采取征收公粮和市场收购2种方式,国家掌控粮食的主导地位开始形成。粮食收购比重从1950年的23%上升到1952年的73%,销售比重也从20%上升到51%。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粮食供求偏紧,但粮食市场大体处于自由流通与自由统销时期[1]。

1.2 粮食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

1953年,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陈云同志提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中共中央采纳了陈云同志的建议,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政策。国家在农村实行统购统销制度,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代替了自由贸易。26年间,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以封闭式的购销与价格管理体制为主,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从“一五”到“四五”计划的良好运行。由于长期低统购且管理过于死板,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实行“凭票供应制度”[2]。

1.3 粮食购销“双轨制”时期(1979—1993年)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了粮食市场化的发展。我国对原有粮食流通领域的统购统销体制作了一定的调整,对一部分粮食流通继续实行计划管理,另一部分粮食流通放开经营,实行市场调节,也就是实行“双轨制”。“双轨制”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市场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3亿t,1998年达到5.1亿t,粮食产量迅速增长,我国粮食的产量达到顶峰时期,长期以来的粮食供求紧张问题得到缓解。但由于谷贱伤农,1985—1988年粮食产量降低,政府建立起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辅以批发市场的调节,缓解“卖粮难”的问题。总体来看,国家是通过价格控制对粮食生产进行调控[3]。

1.4 粮食宏观调控时期(1993—2003年)

1993年,粮食政策推行“保量放价”,取代了多年的粮食价格“双轨制”。1994—1997年,粮食流通体制推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1998—2003年,在粮食流通方面实行“四分开一完善”的粮改原则,即实行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和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同时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在粮食购销方面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坚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流通环节补贴是粮食政策的主要特点[4]。

1.5 粮食生产直补时期(2004年至今)

2004年,我国的粮食政策把流通环节中的间接补贴修改为对粮农的直接补贴,政府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大于100亿元的资金,用于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补贴。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持续上涨。政府也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推动了粮食生产。并逐步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粮食流通体制,采取“放开收购市场,转换企业机制,直接补贴粮农,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5]的方针。

2 现代粮食政策中的评析

我国的粮食政策包括粮价的价格保护机制、补贴制度、储备政策、流通政策、贸易政策以及耕地保护政策等相关内容。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粮食政策结合时代和国情的特点而演变,现代粮食政策既关注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也在稳定粮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保障。但回顾历史,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粮食政策的目标模糊。政策目标模糊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政策的落实也存在与目标脱节现象,建国以来的粮食价格呈现波动性状态,粮食政策的目标实现并不理想。

第二,粮食政策对农民的保护力度不足。我国粮食政策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但以往粮食政策保护的重心是在粮食生产的间接保护上,粮种补贴和涉农物资的补贴是政策补贴的主要内容。

第三,粮食政策的行政干预过多。政府过多干预会降低粮食市场的灵活性,压抑粮食市场机制的发挥[6]。

3 未来粮食政策的展望

3.1 完善耕地资源保护制度

一是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的耕地资源现状,是制定粮食政策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完善。宏观上,政府要把握全国土地总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政策。微观上,各地区应严格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和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用地,规范用地,筹规划区域、城乡等各类耕地的用途。

二是制定并完善耕地保护法体系。《耕地保护法》中要明确规定耕地保护的数量、质量以及恶意破坏耕地、滥用耕地的惩罚措施。使保护耕地的各项方针政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升耕地法的权威和影响力,明晰耕地产权。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保证落实耕地保护的目标任务[7]。

3.2 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和管理体制

一是完善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粮食补贴政策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粮食补贴分为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3项内容。应当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粮食补贴政策,完善以价格支持政策的粮食配套设施,推进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及时调整最低收购价粮食的竞卖机制,构建新型粮食保险补贴政策体系,丰富农业保险险种,扩大保险补贴的面积。

二是加强粮食补贴政策的监督管理。良好的粮食补贴政策监督管理制度是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强大保障。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关系到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各机关的责任与义务。应完善粮食监督管理体制,构建统一共享的粮食补贴项目数据库,缩短补贴环节,推动粮食补贴政策的贯彻实施。

3.3 推进粮食政策法制化

一是我国建立起一套以粮食为主体的系统的、全面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国情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粮食法律法规体系,避免粮食政策的不稳定和不连续。我国粮食政策的根本原则是依法治粮,这也是未来粮食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应将粮食的行政管理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市场看得见的手的力量。

二是我们应当借鉴和学习一些国外优秀的粮食政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为我所用,并依据我国的实际状况进行完善,使得经济各个主体的行为在法律的制约下得到有效的规范。

[1]卢良恕,王健.粮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

[2]李玉琳,宋光军.中国粮食价格改革:回顾与展望[J].中国物价,1991(09):21-26.

[3]葛颜祥,接玉梅,徐光丽.改革开放30年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及其政策解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5,119.

[4]刘晓雪,李书友.中国粮食市场60年发展历程与变迁特点[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5.

[5]刘卉.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政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王玫.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6.

[7]卢荣发.我国粮食政策取向与措施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2(07):16-17.

扫一扫,看你的观点

1005-2690(2017)06-0014-02

:F326.11

:A

2017-05-18)

王晓菲(1988-),女,汉族,河北沙河人,在读研究生,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耕地补贴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