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取暖,还是组团打怪
2017-06-27黄耀鹏
□ 本刊记者 黄耀鹏
抱团取暖,还是组团打怪
□ 本刊记者 黄耀鹏
又是采埃孚。
在汽车配件以及供应商里面,采埃孚(ZF)堪称战略举措最频繁的一个。采埃孚和佛吉亚(FAURECIA)在5月份宣布达成战略协作关系。两者都是位列全球前十的重量级供应商。采埃孚以底盘传动技术闻名,而法国佛吉亚则以排放控制技术、内饰外饰的技术优势。
值得指出的是,与收购天合(TRW)不同,采埃孚与佛吉亚的战略合作,不涉及资本运作。
2014年采埃孚斥资120亿美元收购TRW。直到去年晚些时候,采埃孚仍然没有完成这桩收购案。
不过,采埃孚去年的业绩可以用“惊艳”来形容:销售额达到352亿欧元,仅次于博世和大陆,荣膺全球第三大汽车配件商;相较2015年的排名,其排名又前进了两个位次;更重要的是,息前利润达38亿欧元,增幅10.8%;自由现金流也高达20亿欧元;收购TRW后,又连续并购科技公司Ibeo和doubleSlash;与此同时,采埃孚居然还削减了16亿欧元外债……手里余粮多了,监事会授权CEO斯特凡·索默博士“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新技术联盟。
与整车厂的并购不同,大家对供应商之间的“联合”仍然感到新鲜。在扁平化采购盛行的今天,整车厂剥离了各自的零部件部门,分别向各个供应商采购,甚至越过一级供应商,直接与二级供应商接洽。
这种情况下,一级供应商更加倾向于向整车厂提供“打包产品”——将车载装备和独立配件整合成“系统”,迫使整车厂在技术上更加依赖供应商。
采埃孚也未能免俗。采埃孚正在研究“集成化安全系统”,甚至“未来座舱系统”,以符合座舱智能化的大趋势。不用说,该背景下,一体化主被动安全套件是采埃孚的兴趣所在。
而在人体工学基础的内饰、座椅和声学组件几个领域里,佛吉亚基本都是世界上排名前两位的供应商,其客户遍及世界上主要整车厂商。采埃孚的几个研发规划,都必须得到佛吉亚的技术支持。
既然所有的战略级研发规划和未来产品,都需要佛吉亚,为什么不与对方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呢?
这样推理下来,采埃孚推动一个超级联盟的想法是合乎逻辑的。尽管整车厂并不乐见供应商“抱团”——这将对整车厂的采购谈判筹码构成威胁。如果是后者达成某种价格协同机制,倒容易破解。历史上凡是试图这么做的厂家,被发现后(怎么可能发现不了)都以接受巨额罚款和名誉扫地告终。
与此相比,技术联盟更不容易搅合。一则没有资本运作,监管部门和客户阻力小;二则没有垄断嫌疑,法律大棒不再好用。惟一期望的,就是双方各怀鬼胎,对合作前景疑虑重重。整车厂倒是不乏此例(大众和铃木、戴姆勒和克莱斯勒),但零部件商们的技术联盟能运作到什么程度,大家都没经验。
佛吉亚CEO派崔克·柯瑞达(Patrick Koller)倒是热情洋溢,称“与采埃孚的伙伴关系,是佛吉亚开发‘未来驾驶舱’生态系统的重要一步……”
纳尼·佛吉亚也有“未来驾驶舱”的计划,怪不得俩基友一拍即合。
除了称赞“强强联手”以外,采埃孚CEO索默也吐了点干货。他认为,要实现全电化和自动驾驶,需要研制崭新的主被动安全技术,采埃孚和佛吉亚将提供“集成化”安全概念。
整车厂担心的东西还是来了。越是集成化,就越能增强配件商的技术覆盖能力。对于整车厂的研发体系而言,这是不折不扣的坏消息。整车厂研究院还能作什么?规定总线通讯协议,还是指定接口端子管脚定义?剩下只能对供应商的“系统”全盘接受。
显然,这种前景是整车厂不能接受的。
抢夺新技术应用的制高点,而非单纯新技术本身,显得至关重要。佛吉亚显然明白,他们无法单独做到这一点。柯瑞达称,保持内饰系统的安全性、互联性、通用性和预警性,可以应对未来变化。但他同时强调,“我们的客户会从合作中受益”。
在整车厂调整研发力量面向新业务的方向时,零部件企业可能选择更多的并购、技术联盟,以及对传统业务的剥离(例如德尔福将动力部门剥离),即用组织架构的调整,来应对技术和客户自身技术力量强大的挑战。
未来的一个趋势是,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的竞合关系将变得更激烈、更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