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2017-06-26秦天真
摘 要: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首要任务的高校更要重视并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三个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高校对其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说明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大学生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历史使命,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其心理素质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成为重要课题,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问题的研究,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快,大学生承担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凸現出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还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历史分析,并反思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
为了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一般既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约束条件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是否统一,对自己的心境、学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是否满意,有无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及较为可行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高校向学生提供的所有旨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20世纪80年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20世纪80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以心理咨询的形式在我国高校兴起,心理咨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之一,咨询对象主要是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部分大学生。
(一)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使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加剧,加之不适应环境等因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一是学业课程压力过大引起的焦虑。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学习的课程增多了,内容也变得更难,与中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有了很大的不同,学习压力和同学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焦虑情绪下,大部分学生会有睡眠不足的情况,甚至出现神经衰退的症状。长此以往,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绩降低。
二是环境的转变引发的紧张不适。随着大一开学,一些大学生会产生初入新环境的不适感,此前与父母一起生活,在生活学习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而现在则在宿舍和别的同学一起过集体生活,除了互相生活习惯的影响外,自身的生活能力不够都会让他们紧张不适,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考入外地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出现这类情况,除了生活习惯和自身问题之外,地域环境的改变、饮食习惯的不同都会让他们产生不适感。
三是人际关系的不适引出的心理问题。与中学不同,在大学里,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以及异性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些大学生在与别的同学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正确的方式或技巧,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做不到皆大欢喜,往往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从而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与恐惧。
四是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产生抑郁心理。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他们非常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及问题,然而理想中的国泰民安和现实中各种杂乱的社会问题的对比会使一部分大学生感到不满,出现消沉的心情,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
五是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与关心,因而出现了各种恋爱问题,由此引发了单相思、失恋等各种烦恼与不安心理。1985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性教育研讨会上,重庆地区的大学生调查表明,有时关于性而产生烦恼的学生占53%。
(二)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20世纪80年代,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心理咨询,其形式主要以个别面谈为主,一部分学校也开展了电话咨询、集体咨询、通讯咨询等形式,通过适当的方法,把引导的工作做在前边,提倡关心和热爱学生。
钟友彬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在1988年开发了认知领悟疗法,即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这种疗法就是要找出一个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或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思维特点,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来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
80年代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endprint
三、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增多,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咨询工作得到加速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把“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作为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
(一)20世紀90年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是大学生活适应问题。首先是生活能力弱,大学生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稍显不足,当他们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思维模式,心理压力会随之增大,加上心理的承受能力不足,就容易产生各方面的不适,甚至产生不良后果。其次是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遇到挫折时只是倍感无力、一味逃避,不能主动面对。
二是自我评价障碍。大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正确地看待自我,摆脱困扰。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高,认识问题片面而固执,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完全高过对自身的要求,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感到悲观,变得不自信。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自卑感相当强,觉得自己各个方面如成绩、长相等都不如别人,在遇到挫折时也更容易怀疑自身价值,对自己失去信心,思想变得消极,从而导致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对一切都不感兴趣。
三是个性心理问题。首先,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其次,大学生的心理较脆弱,离开校园迈向独立生活的道路上,会因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消极低沉,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四是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逐渐社会化、复杂化,加之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使一些学生感到不适应。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中有80%的学生的回答涉及人际关系。每个学生的性格、说话方式、生活习惯等等是不同的,因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就会产生误会与分歧,引发学生的焦虑心理及学生之间的猜忌等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心理咨询的方法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思想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施,也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来进行。
一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咨询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问题为中心的咨询治疗忽视了很多正常学生寻求发展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因此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咨询。
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在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优化自身心理、增强人际关系。在入学之初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也可以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并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来。
三是定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普查,及早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以预防。一方面,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掌握,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制定措施来解决。另一方面,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定期检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
四是树立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应重视树立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并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让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融入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
使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自觉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增强全员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是完成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必要途径。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教育,引导大学生优化自身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拥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早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锻炼自己,提高适应能力,为今后真正走向社会做好基础工作和心理准备。
四、21世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以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及相关研究方向,并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专职服务机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步入了全面、深入、多元的发展阶段。
(一)21世纪以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00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和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有16%-25%的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2011年,由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公布的《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己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
一是环境适应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大多数是新生,大学校园与高中校园的不同会让他们感到惊慌,地域的不同会让他们感到迷茫,生活方式的不同会让他们感到无措,一切的不同使得他们很难适应新的生活,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是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高中时的完全不同,如果不能转变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就会很难适应,一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厌学等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正常学习。
三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从不顾及他人,不能宽以待人,从而在于他人交往中会遭受挫折;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过于势力,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判断交往的对象,与他人交往目的性太强,长此以往,只会遭到大家的疏离。endprint
四是求职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政策也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形成了自主择业的新型就业模式。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缺乏勇气与自信、不能对自己正确定位、逃避现实等等。在面临择业时,要积极面对,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价,掌握专业的技能,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求职就业的成功率。
(二)高校对其进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应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要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学习相关知识,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
其次,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讲座现场还可以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来加深大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更加生动有趣的表现出复杂的知识理论,加深了大学生的印象。
第三,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增强非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新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便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网络式发展,他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软件来自我测试,用在线文字、语音咨询或者用电子邮件咨询,也可以通过电话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化能够更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第五,开展课外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多多参与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还能愉悦自己的身心。同时,大学生也要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自身的经验,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
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第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富足的同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迷茫等等,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这些情况,这完全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当代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有效缓解内在及外在的压力,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谋求更好地发展。
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注重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启迪。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因,内因是基础和事物将要发生的一切改变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如果个体未能通过自身的修炼使自身的道德水准获得了提升,那么,即便外界环境在围绕着这一事物做着同等形式的努力,所能够取得的效果也必将是有限的,甚至是事倍功半的。由此可见,内修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十分显见的。为了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使其真正成为其人生的精神支柱,使其人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对现实世界更加怀有好奇心,精神饱满,胸怀大志,对生存和发展问题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的人生才有存在的意义。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在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对其社会价值观的纠正,通过普法教育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改变旧有的但依然盛行的腐化观念,号召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树立和重建新的社会价值观,或者实现社会价值观的及时回归。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其他国家的做法,在青少年中间宣扬民族精神和社会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比如,德国始终坚持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性格”和“善良教育”的培养,事实上,这种坚强的日耳曼民族传承也在近几个世纪以来取得到了印证,当然其中一些给世界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其实,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或者,需要我们重新在将他们丢弃的荒野重新拾起,将民族精神、道德理论、入世态度重新披盖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使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独善其身”。
七、结语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进一步的变革,人们更加意识到心理素质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只有更深入地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才是今后的重要课题和努力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极盛.青年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陶国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1995.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王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张耀灿,郑永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钱焕琦,刘启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赵桂华.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2004(9).
[10]叶丹红.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56-57.
[1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2001.3.
[1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2005.1.
[1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2011.5.
[14]李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秦天真(1992—),女,河南南阳人,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注:[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建设“美丽北京”,培育理性生态人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13KDB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