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2017-06-26保继龙

报刊荟萃(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弘扬道路中华民族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文化自信。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有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坚持文化自信关键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关键词: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很不相称,中国比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既包括对历史上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也包括对当代文化的认同与发展。

1.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从中国实际出发,以中华民族独特的风格、气质和精神走出的社会主义道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和文化侵略,需要我们不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弘扬主旋律,应对“负能量”。坚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自信,不断为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坚定的道路方向、强大的道路动力、从容的道路定力、持久的道路耐力,必将汇聚起全国坚持中国道路的强大稳定力。

2.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修齐治平”的家国意识,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无论是“一片丹心图报国”的献身热忱,还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都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连同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众志成城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舍生取义精神,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宝库,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她必将推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代代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改革创新思想。比如,“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可则因,否则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与和平、发展等精神一起,共同构成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在动力,她必将时代精神焕发新的生机。

坚定文化自信既可以增强人民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自信,又可以增强人民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同感,无疑将为弘扬中国精神的弘扬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源动力。

3.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慎终追远”体现的是家族力量的凝聚,“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古热爱和平、向往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容乃大”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互助友爱、宽以待人的高贵品质,“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众志成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进取精神。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是中国道路的高点优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扬弃自身,她是“活”的文化,可以说她本省是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正是这样一种更新自身、锐意进取的精神,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剔除糟粕、吸收精华,不断保持着自身的优秀,几千年来从未断绝。坚定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信念和信心,必将点燃人民的爱国热情,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极大增强人民的国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汇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形成心向中华、团结奋进、共建共享的向心力。

二、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么?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1.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救亡图存之先声,鼓舞与呼吁为人民、为祖国鼓与呼,犹如一股涌流不絕的甘泉,滋养着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启迪着中华儿女立身做人的伟大情操,历史地铸就着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并始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endprint

2.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3.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源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来源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认可和尊重。当今中国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习近平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三、坚持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1.不忘本来,就是不忘源头,尊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就是不忘源头,尊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血脉、剥夺生命就会丧失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不忘本来,就要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接续传承中发扬光大。

2.吸收外来就是广汇支流,学习、消化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

吸收外来就是广汇支流,学习、消化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同时又不断分化,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它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因互鉴而繁荣,因交融而生辉。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推动中华文化更加枝繁叶茂,更加朝气蓬勃。

3.面向未来就是与时俱进,瞄准、攀登和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面向未来就是与时俱进,瞄准、攀登和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要朝前看和登高望远。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顺应形势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人民的期盼,大力发展具有强烈时代性、广泛代表性和鲜明导向性的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凝聚起推动科学发展的正能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创新,激发文化活力,增添文化动力,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舞台,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争取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不忘本来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和传承,吸收外来展示的是一种胸怀和吸纳;面向未来激发的是一种精神和进取。只有不断继承、不断融合和不断创新,文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绚丽的光彩,文化的繁荣发展才会如滔滔江河不斷奔涌向前。

作者简介:

保继龙(1967—),男,甘肃民乐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党建理论、县域经济。endprint

猜你喜欢

弘扬道路中华民族
道听途说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做人美德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季札挂剑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