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活化石》活化语文课堂
2017-06-26李小惠
摘 要 以《活化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是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旨在助推信息技術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5-0111-02
1 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优势,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学已广泛深入课堂,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一优势,运用得恰到好处,那会让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更愉快,语文教学也就更高效。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活化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课前预习环节,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预习很重要,但是因为自主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对于年龄偏低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搞好课前预习很难落实到位。如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魅力,以此来吸引学生,他们就会比较容易做到。于是,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前置性学习单》,借助微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自主预习课文,充分做好课前资料的搜集、处理工作,并将搜集处理的资料发到班级QQ群里与同学交流。
《活化石》一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我国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可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对化石的知识知之甚少。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在课前引导学生观看微视频《化石的形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室里面的标本》,了解一些关于古生物的知识。同时,鼓励指导学生动手、动口,走出教室、走出校门,通过询问或借助阅览室、微机室等便利条件,查阅有关古生物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然后,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发到班级QQ群,他们在班级群里交流,既可以互相激励,比比谁的收获大,又可以通过交流个人收获,提高自身阅读交流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课前预习环节,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笔者首先提问:“大家知道我国的国宝是什么吗?”然后播放有关国宝大熊猫的视频,随即进行补充介绍:“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大家都知道它爱吃竹子,其实它还爱吃肉呢。像大熊猫这样的古生物,我们从它身上进行研究,能了解许多远古的知识,所以我们称它为活化石。”学生一边观看大熊猫视频,一边倾听教师讲解从未熟知的大熊猫的奥秘,听得非常专心。再者,学生看到可爱的大熊猫视频,表现得异常兴奋,大大地激起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紧接着,笔者又抛出问题:“化石是什么?大熊猫为什么叫活化石呢?课文中还讲了哪些活化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内容。”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活化石。
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很不错。
识字写字环节,激发识字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识字教学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认识汉字是一件非常单调的事儿,如果借助微视频把汉字形象化,帮助学生了解汉字演变史,深入挖掘出汉字文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让学生对中华汉字产生热爱之情。
如在教学指导识记“灭”字时,首先出示视频“火”字的演变史,再介绍“一”表示覆压火上,本意是消灭、灭亡的意思。在“火”上加“一”,意即把火灭了,这便是“灭”的由来,读音是“miè”。这样一个抽象的汉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变成形象的图文,记忆就会深刻。
检查生字认读时,笔者设计走迷宫、摘苹果等游戏识字法,学生都很喜欢。在指导写字环节,在大屏幕上演示生字的书写笔顺、间架结构,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把学生的习字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便于对比,一目了然。
在理解课文内容环节,对学生进行简单有效的指导 阅读理解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其重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通过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规律的发现,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指导来提高课堂效率呢?教师的指导就在于带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会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进文本中的境界,这样才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当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三种活化石时,首先出示文中介绍活化石的句段,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然后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助教学,利用图画展现课文中提到的三种活化石的静态画面,电脑动画体现动态活化石。这一系列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当学生对三种活化石有了一定的直观理解之后,接下来出示提示语(规范的语言形式),指导学生以“活化石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挑选一种活化石,指着投影图片进行解说。学生通过读、看、听、说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学习,对活化石这一远离自己生活的陌生事物的理解就会轻松很多。
再者,针对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以利用文字投影出示,让学生对比两句话的不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句子,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这样设计突出了重点,简易突破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endprint
指导习作环节,提高表达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直观地表现事物,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引导学生直观地说、写。这样就降低了说和写的难度,也打消了部分学生的为难情绪。比如在课堂说说写写环节中,以前学生最多也就是看着书上的图片想象着说。现在有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效果就截然不同了。通过视频,学生可以看到熊猫的饮食、睡觉、行走、游戏等憨态可掬的样子,可以看到大熊猫、小熊猫在一起玩耍的温馨场景。在这种情境熏陶下,学生本身已经对熊猫产生好感。由于兴奋情绪的感染,再让他们描述熊猫,学生很容易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就不会感到为难了。
信息技术的好处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呈现学生平时生活中见不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见识,减少闭门造车描写事物的现象发生。当学生写完习作,汇报交流时,让其他学生猜猜这位学生写的是哪只熊猫的样子?你觉得他写出了熊猫的哪些特点?你还能帮他补充吗?于是再次播放熊猫活动视频,请其他学生补充。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说说写写时,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评价。有些学生习作或某段话投影后,甚至在一体机上可以边讲边改,学生对比着体会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区别,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指导学生习作也容易得多了,学生习作中丰富的语言文字也更加生动传神,让人拍案叫绝。
拓展阅读环节,指导阅读方法 课堂阅读拓展环节,回顾全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和动情语言过渡,使学生热爱科普知识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拓展阅读顺理成章,就可以水到渠成。拓展閱读(作业布置)给学生的感觉是阅读是一种享受,不读就是一种遗憾。在教学《活化石》时,在阅读拓展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课文介绍活化石的部分句段,欣赏图片,进一步介绍之所以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们很长时间以来基因、形态、生活地域、生活习性没有大的变化,而同时期出现的物种早已消亡或者进化为新的物种,如银杏、大熊猫、中华鲟等,但它们都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珍稀物种。
笔者提出:“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除了银杏树还有水杉、珙桐、香果树等。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以大熊猫最为出名,另外还有拉蒂迈鱼、扬子鳄、蟑螂、娃娃鱼等。想继续了解更多的活化石吗?老师推荐几本关于活化石的书和网站,让我们静下心来读这些科普书籍,让我们走近活化石,科学创造了奇迹!请大家阅读科普书籍,让我们对活化石有更多的了解,包括《海洋活化石》《海洋科普馆》《儿童少儿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还有关于科普知识的网站,如小精灵儿童网站、少年儿童科学……”
3 结语
总之,课堂上借助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如电脑游戏识字,网络阅读(上网搜集活化石的资料),课后拓展,登录少儿科学网站学习科学知识,介绍一种活化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把识字、阅读、写作利用信息技术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仿、自说,牢固建立知识结构,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留足了空间。既得法于课内,又延伸于课外,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有所获。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信息技术一定会让语文教学更给力。
作者:李小惠,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中心学校,中级教师(256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