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题情境创设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性
2017-06-26桑英杰
桑英杰
摘 要: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与“学”以教师的“教”发起,引导学生“学”。因此,教师如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小学数学课堂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升小学数学的可接受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着重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的刺激会推动学生思维发展。”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有效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智力,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巧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童趣问题的设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此,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数学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方式,挑选一些新颖别致、趣味性十足的问题进行提问。给学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道例题:“一只小鸭子10元,一只兔子35元,100元能买三只鸭子和两只兔子嗎?”结合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征,设置这些充满童趣的问题,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我要学”的动力,这对他们的学习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新旧知识的衔接
连贯性是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内容知识点、公式、概念以及性质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就是数学知识中的衔接关系,巧妙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巧妙联系,以旧换新,设问激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道例题:“农夫家有48个梨,每个篮子装6个,需要几个篮子?”首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余数“0”的意义:表示48个梨恰好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变换例题,将“48个梨”变成“38个梨”。再次提问:38个梨,每个篮子装6个,需要几个篮子?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提问:“数字变了之后,题目的意思变了吗?计算方法是否发生变化?结果相同吗?”创设这样的衔接问题,实现了旧知识的最大化利用,帮助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这一概念。
三、问题逐步加深
问题层层深入,难度不断增强。要求数学教师心如明镜,问题挑选必须有弹性,必须遵从“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以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教学现象。有坡度、有深度,一步步地深入,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推理”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小红、小丽、小明、小亮四个人站成一排,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2米、1.25米、1.35米、1.33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
(1)四个人中谁最矮?
(2)如果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谁站在第一排位置?
(3)小红后面是谁,前面又是谁?
这样一步步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分散难点、突出重点也是这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
四、制造悬念,巧设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对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这是学生探索新知的主要手段,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深度剖析教材中的新奇、特别之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启自主探究模式。
例如,在教学完“千克”概念之后,数学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要称量大象的重量,用我们学过的克、千克来计量可以吗?”学生:“不好称量,大象太重了。”此时,数学教师可以制造悬念:“大家对于称量重量较大的物体没有更好的计量单位,但是老师有办法用别的计量单位表示,我们下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再次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重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对下节课产生了期待。
总之,有效提问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意义。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问题的选取必须要有一定的弹性,有坡度、有深度,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教学目标,避免问题情境流于形式。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兴趣入手,问题层层深入,巧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全守杰,李红惠.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18).
[2]李吉林.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3]栾庆芳,朱家生.数学情境教学研究综述[J].数学教学通讯,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