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角”引发的思考
2017-06-26周立红
周立红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错误,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对少数学生犯的丁点错误,教师有时往往会忽视掉。而就是因为这少数学生的丁点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出,酿成更多学生的错误。
案例回顾:
在角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做过这样一个题目:■左边这个图,它有( )个角,每个角都是( )角。
图形不复杂,学生基本填出了正确答案。但有一名学生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了“6”,当时一直在想:“6角”,他是怎么想的。一看学生的名字了然了,该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对不会做的题目经常随便填几个数字,已经司空见惯了,因此也没细细斟酌他是怎么填出“6角”这个答案的。
后来学生又做了这样一个题目:右图的角被遮住了一部分,它原本是个( )角。
这道题的知识点是辨析角的名称,因此学生的答案无非就是锐角、直角、钝角这三种。但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学生除了出现这三种答案,还有很多学生是5、6、7……这种数字答案,心中疑惑不解,究竟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询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在数角的个数。这让本人想起了之前那个“6角”的答案,如果有仔细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教学时提醒学生怎样是填角的数量,怎样是填角的名称,那么后来那道题目学生是不是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呢?
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人无论是在生产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都会出现错误,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更何况是一群智力发展尚不完整的低年级学生。但不能一味地让学生错下去,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把错误视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反思建议:
一、教师要反思学生作业中的错误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是教师教学中的警示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说明在这些方面还没有掌握好,提醒教师要在这方面重新寻找教学方法使之掌握。在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乘法解决问题”中,为了区分与加法解决问题的不同,两者进行了对比教学。在学习乘法之前,学生已经很熟练怎样的问题用加法解决。但在学了这一课时后,有些学生就分不清究竟是用加法解决还是用乘法解决。如:买一个皮球和一个洋娃娃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在学习乘法之前学生可以說全部都会做。但自从学了乘法,很多学生碰到这样的问题,都用乘法去做了。一方面是学生的惯性,现学现用,学了什么知识就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对知识不理解或掌握得不够扎实。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究竟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还是“几和几相加的和是多少”,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减少错误发生。
二、学生要反思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教师要不断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也要不断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生如果不反思自己的错误,也就无法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作业不仔细,如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没看清题目要求等;(2)作业书写不清楚,答题不规范;(3)没审清题意,盲目答题;(4)思维定势,错理解题意;(5)少数学生根本就不理解题意,错误答题。对于前面的三种错误,教师进行举例、提醒,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端正书写,仔细读题,认真答题,以避免错误的出现。第(4)种错误,主要出现在一些相似题目上,不能让学生觉得题目与以前做过的相似,就不去认真读题,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对任何一个题目都要仔细审题分析,这样也能减少错误的发生。对于最后一种错误,运用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理清数量间的关系,回顾解题的思路,明白错误的原因,才能避免学生在以后的作业中重蹈覆辙。
三、运用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教学
学生的错误,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出这样是不对的,理想的效果应该是这样,学生会接受错误,甚至沉浸在“为什么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以至于为自己的错误而反思。如,小括号的教学中“有10颗五角星,第一次剪掉了2颗,第二次剪掉了3颗,还剩几颗?”引导学生用“先算:一共剪掉了几颗?再算:还剩几颗?”的方法解决。分步列式后,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很多学生列出10-2+3=11,发现得数与正确结果不一样,再分析这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发现与解决的方法也不符合。正确的列式是10-(2+3)=5,两个算式对比,使学生更加清楚小括号的作用以及计算时小括号里的要先算。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纠错变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虽然错误是难免的,但我们也不能一直以此为学生的错误找借口,更不能一次又一次地让他们犯同一个错误。
在教学“改写乘加乘减算式”时,有一位学生一直不明白应该怎么改写。
如:5+5+5+5+3=( )×( )+( )=( )×( )-( )
这位学生的答案是5×4+3,5×4-3。从解答中可以发现该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因此乘加算式很容易就改写出来了。但他不明白怎样变换改写乘减算式,明明这里只有加法运算,怎么改写出减法来,不能弄清楚其中的意义。经分析讲解改出乘减算式5×5-2。为检查他是否掌握,给他出了一个变式题,他依然只改写出了乘加算式。继续给他分析、出变式题,第三次他改写出来了,继续出题,他都能快速写出正确答案,并且也能说出这样改写的理由。从这里也成功验证了“熟能生巧”这一至理名言。在这个案例中我不得不继续反思:学生真的对不会做、做错的题的知识一点都不懂吗?应该不是,只是他们对知识理解得还不够,以至于不能正确解决问题,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解分析、练习做题,在一次又一次的知识运用中,他们还是能掌握的。因此,让学生纠错变式,在“纠错”中发现问题,在“变式”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宝贵资源——“错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