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应用
2017-06-26江艳
江艳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奠定小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是非观基础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多媒体在这门课中的使用为课程的进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在使用它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品德与社会;应用
品德與社会课程主要的关注点就是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文关怀的灌输,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虽然没有要求学生达到理解“人文关怀”的阶段,但是课程开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这些东西,形成自身初步的价值取向和是非观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要实现有效的传达就要注意授课的方式和策略,多媒体就是一种可以借用的教学手段。当然,在使用多媒体时我们要了解它的益处,自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扬长避短,让多媒体做到为教育服务。
一、运用多媒体的积极方面
1.丰富讲课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关注人的品德和关注社会。多媒体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走进课堂的教学媒介,对于教学而言,多媒体最直观的优点就是将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具象表现形式。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老师可以丰富自己的讲课内容,不用限于板书而难以实现更多的资源传递和更加深刻的思想情感传递。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课本中有《春天在哪里》一课,如果没有多媒体可以借用,那么老师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突出这个主题。而一旦借用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的话效果就会很不一样,关于“春天”这个主题可以采取的表现形式就很多样化,春天的图片,关于春天的动画,甚至一段春天特有的虫鸣鸟叫声,这些都可以被老师利用起来进行课程讲解,不用走到室外,哪怕冬天也可以实现对春天这个主题生动的体会和立体的感知。
2.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结构中所占有的比重并不大,而且也没有作为一项技能来进行传授,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情感上的传递和影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感。因此,面对这样的一个课程安排,要在非常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一个有效的情感价值影响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老师才可能实现课程目标和最终诉求,而多媒体恰恰对提高学生参与度很有帮助。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具象化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和喜爱,比如,三年级的课本中有“在爱的阳光里”这个内容,如何让学生感受“爱”这个主题呢?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这样一个主题表现和展示的程度就会非常有限,学生也很难专注。那么,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放一段关于母爱的小视频,再放一段关于社会关爱的视频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视频里传递的具体行为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与学生本身的结合,如果提出讨论,那么,学生无疑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身边关于“爱”的实例,对他们理解“爱”就更有帮助。
二、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但绝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适应教学方式的变化,不经过学习就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因为操作不熟练而耽搁课堂时间的情况,这样不仅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同时也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也就是说它必须为这个目标而使用,如果将多媒体本身视作一种教学替代,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某位老师做了很丰富的课件内容,但是在课堂上这些精美、丰富的课件内容的作用也就仅仅限于按顺序进行一次重现,有限的课堂甚至难以实现这些课件内容的展示,更别谈实现教学目标。
2.注意引导
小学生处在一个价值观、是非观等都不明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所带给他们的影响,“三岁定八十”的民间老话就体现了这么一个道理,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来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调,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就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多媒体的使用自然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提供了一个便捷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实现比较立体的人文情感传达。但是,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课程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引导。
总的来说,多媒体的运用是一个教学趋势,不管是什么学科都可以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一个教学方式的表现,是符合当代教学目标的一种做法,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亦是体现了这个特征。不过,在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积极方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一些不利影响的出现,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龙宗平.多媒体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J]. 教育(文摘版),2015(8).
[2]唐芳.初探多媒体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 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