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2017-06-26余娟娟
余娟娟
小学语文基础教育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基础,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全心全意、想方设法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在“大语文教育体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形成综合能力,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弘扬。
一、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自觉乃至自主,所以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自主学习的保障。
2.学习态度
态度指学生对语文学习较为稳固的由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态度比兴趣更稳固。
3.学习习惯
习惯靠长期养成,其行为倾向更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自觉性强的学习习惯,基本上意味着自主学习已经实现。
4.学习方法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是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手段。学习方法又是形成自学能力的中介,有自学能力才能使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完全实现。
二、教学中角色的正确定位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
为了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尝试让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角色定位就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语文教师须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教师不仅要彻底摈弃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的影响,而且还要彻底革除教师与学生争抢课堂“霸主”的习惯。第二,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出“主演”的角色形象。如,在教识字时,我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方法,把“权威”让给学生,让学生来当小老师,与学生换位。
三、给学生减负是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并不否认“勤奋”与“刻苦”是收获果实的手段,学习理应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我们面前的学生为什么学得如此辛苦?为什么有些学生在书山题海的重压下,在老师、家长的层层管制下不堪重负,而选择了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呢?因为他们不愿再做学习的“奴隶”,因为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道道由习题砌成的长城。如,教《春天》这一单元时,我先引导学生寻找春天,让他们到田野里、公园里、马路上,甚至从人们的着装及表情上去观察,再让他们画春天,并举办一次“小童星画展”,最后让他们诵春天,朗诵会上,我把学生到野外找春天的情景拍摄成照片并制成课件,学生看见自己的相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都开心极了。开放的课堂,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和谐地从大自然、从生活中学到比课本上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
如何着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培植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预习时做到口到、手到、眼到、心到。初读课文时画出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意思,读通课文;再读课文,完成预习题;最后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2.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在学习中形成思考问题的方式。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学习模式。
3.指导学生敢于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明白即使最简单的问题也蕴藏着某些智慧,世间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由疑问开始的,这样,学生由不去想到积极思考。由不想说到争先恐后地发言。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引導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课题发问;
(2)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发问;
(3)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发问;
(4)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发问;
(5)从语言运用方面发问,看语言的不同在内容或情感的表达上会造成什么差别;
(6)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发问,特别是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
总之,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是教学生学会学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走进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自主精神,形成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笑笑,杨爱梅.培养学生主体性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成功(教育),2009(8).
[2]柳立河.关于自主学习所需内外条件的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