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2017-06-26郭玉玲
郭玉玲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中华文明能绵延五千年长盛不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功不可没。时至今日,这种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学习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的道德标准。
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陶渊明的“淡远”,苏东坡的“豁达”,陆游的“爱国”,屈原献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托起了人类不屈的灵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对友情的颂赞;“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曹雪芹对怜惜与坚持的诠释……这些厚重的情感,引导着学生对真善美进行不断的追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里,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净化了情操,美化了人格,更加坚定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早已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字,在他们的心底里呼之欲出,高尚的人格得以形成。
二、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所谓“世事洞明皆学向,人情练达即文章”,能洞明世事和通达人情的人,必然具有宽厚的阅读悟性。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这个道理。孔子:“多闻以为富”;孟子:“知人论世”,“见博则不速,听聪则不惑”;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遵宪:“说事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说真的,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定孤陋寡闻,丧失思考和判断的文化功底,其阅读必然或停留在字面,或人云亦云地学舌,而难有独立的见解。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随时写作和在各种场合交流,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将课内的学习、教材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语言应用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加阅读量和社会活动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大多数承载了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许多成语还将文言知识保留下来,如实词、虚词的特殊解释,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我结合学校的研究课题,按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描写人物、描写景物等类型精心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成语,让学生熟读背诵,既学习语音字形,又进行综合运用,既为写作增加文采,又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我还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成语故事大串联等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运用,收效良好。此外,散文诗歌的品赏,对联的收集和学对对子,承接歇后语,积累谚语,猜谜,及自制谜面,填诗词等,也是一种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嬉笑怒骂中激扬文字,在快乐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启了创造才能,从而震撼了心灵,培养了文化精神。那么,学生在面对课本、考试、竞赛时,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
中华传统文化重视通過各种人文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发展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形成语文能力提供了保证。
三、学习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大国,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是因为几千年来,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具体体现。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其是实施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载体,而传统文化的学习,是继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键。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自豪感和忧国报国意识的统一。中华民族自豪感,是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中凝聚沉淀而成的,无论是万里长城、四大发明还是祖国壮丽锦绣的河山,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激发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民族自豪感的文化精粹。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也曾受到外敌入侵、战争与动乱,之所以在坎坷中能够得以继续留存,正是文化承载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意识所传承的。对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忧国报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能够矢志不渝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很大。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迅速地崛起和发展,关键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学习传统文化,正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实践证明,经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浸染,学生必定能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能感受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能感受居高临下、居高声远的魅力。我相信,巧学,妙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华夏子孙定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大时代的发展史上绽放出更灿烂的精神之花,更伟大的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张译琦.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J].才智,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