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2017-06-26程卫星
程卫星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取决于一定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
那么,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亲切可感的形象促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情绪的外在表现,如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学生会通过教师的有声语言而“察其容”,通过教师的表情动作变化而“观其色”。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的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用亲切、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用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一种欢悦、轻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
首先用微笑面对学生。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满面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学生会感到压抑、紧张,课堂气氛就会紧迫、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其次给予学生赞扬、肯定。心理学家威廉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赞赏。”对于身心正在发展的小学生,他们更需要被人肯定,被人欣赏,被人表扬。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别,舍弃严厉的批评、呵责,多给学生鼓励、欣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自信心,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课堂学习,语文课堂气氛就会积极向上。
二、教师的个人魅力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小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经典的名篇佳作要熟记成诵,还应形成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
教师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授课时讲故事、论典故、读美文,用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慈母情深》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教师配乐《假如爱有天意》深情朗诵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感受母爱,引入课文学习。这首配乐诗很快唤起学生的记忆和联想,诱发出学生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带入一种绵长的温暖情愫之中,学生听到这,怎能不心潮澎湃,激情飞扬?
三、巧设悬念创造浓厚的课堂气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人心理上感到疑惑,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疑,创设悬念,刻意把教学内容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情节还是那个情节,只是通过教师的巧妙设置,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形成浓浓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富于技巧的悬念,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这一课时,板书完题目后,我这样设疑:春天来了,草木绿了,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样的美景我们要用眼睛才能看到,触摸是手的动作,春天能用手摸到吗?难道是作者弄错了?学生就会带着疑问,急切地去到文章中寻求答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半截蜡烛》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让读者的心随着它的点燃、熄灭、点燃而一次次揪紧!可谓一波三折,冲突不断,扣人心弦。在梳理完课文内容后,学生明确了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蜡烛中是个妙计后,我提出了問题:这个绝妙的主意真的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在文中蜡烛一共经历了几次危险?又是怎样化解的?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拿起笔在书上勾勾画画,不一会教室里就响起了学生的讨论声,有的甚至争论起来。在汇报中,学生为蜡烛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四、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乐曲、逼真的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真实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文章,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但北方的学生对南方的山水景色没有切身体会,大多学生也没有到过桂林,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我就边学文边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桂林的美景,再加上讲解员深情的解说,学生会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中,真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总之,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