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策略
2017-06-26张建宇
张建宇
摘 要:为了满足现阶段小学体育的教学要求,进行体育大课间有效性策略的应用是必要的,就大课间活动与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互动关系展开分析,旨在实现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设计模块及组织模块的协调,满足小学体育的实际教学要求,提升学生整体的体能素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间活动;开展形式
一、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要方式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室内徒手操模式:室内活动的工作锻炼技巧比较简单,方便学生上手,在室内就可以进行锻炼,室内徒手操模式是极端天气环境下的常见课间活动形式。室外广播体操对于学生的动作标准要求比较高,这种广播体操具备固定的动作模式,学生短时间内不容易上手,并且这种广播体操模式缺乏一定的锻炼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低下。
为了适应学生课间活动的要求,学校会根据季节差异性及学生的需求进行大课间活动模式的协调,在寒冷的气候环境下,学生会定期组织赛跑活动,实现运动量模块及运动时间模块的有效协调,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在炎热的气候环境下,学校会开展低运动量的课间活动,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因为高强度运动而大量出汗的情况,避免学生受到中暑等状况的负面影响。
二、体育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发展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整体体能素质。随着现代化生活模式的日益普及,很多小学生将大量的课外实践时间用在玩电脑游戏或者手机游戏上,有的小学生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等,给予体育活动的时间比较少。在这种局势的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日益下降。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被父母亲戚所宠爱,小学生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如果家长疏于管教,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肥胖问题,从而造成学生身体上的负担。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这个时间段比较稳定,保障了学生的基础运动时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具备多样性、可选择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体育鍛炼兴趣,学生只有真正地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体育活动能力,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体能素质。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复习,在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体育大课间内容的适当性调整,从而实现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复习。
三、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性应用策略
(一)优化大课间活动的运作模式
目前来说,我国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主要包括室内操、广播体操、田径活动等,通过对这几种活动模式的结合,可以有效实现对恶劣天气气候的应对,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但是如果仅仅进行这几种活动模式的结合,长此以往并不能实现学生运动兴趣的提升。为了确保大课间活动的可持续性,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特点及心理特点,进行大课间活动种类的增加,实现小游戏、花样舞蹈、花样跳绳、健美操等活动的融入,扩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选择范围,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二)实现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教学活动的密切关联性
在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设计阶段,体育教师实现近期体育教学内容的渗入,实现现阶段体育课程内容的复习,比如下星期要开展田径知识教学,在这星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田径小游戏活动,让学生提前熟悉将要学习的体育知识,这样不但增强了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提升小学体育的教学效益。
(三)大课间从教师做起,师生全员参与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班主任老师、体育老师等的积极参与,在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讲堂的束缚,通过借助愉悦性的活动环境,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间关系的和谐化、平等化、融洽化。
(四)大课间与德育相结合,优化评价机制
大课间活动与德育相结合。在大课间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竞争意识。如在以花样大跳绳为主的大课间活动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活动时,规定失败一组的同学做仰卧起坐,启发同学们认识到每个同学的速度、技能,以及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是小组取胜的保障,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将大课间操活动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中,并且作为评价班级管理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大课间活动检查制度的建立,严格按照检查规范要求,落实好大课间活动的督导工作。
通过对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策略的应用,可以确保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兴趣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从而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增强。
参考文献:
[1]刘波.小学体育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
[2]梁国忠.“实效”视角下中小学体育大课间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