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2017-06-26王明礼
王明礼
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快速提高,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地位显著提升。学校除了承担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责任外,还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依据标准,采取有效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品德课程只注重学生文本内容的学习,严重忽视了对小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也单一枯燥,无法有效地将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局限了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知识,更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没有考虑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便依照传统授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进行着枯燥的文本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更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小学教学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健全人格,培养道德素养。教师通过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除了重视文本知识的教学外,还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领悟品德与社会的真谛,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平等意识和生本观念意识,和学生进行对等交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今后能够有效地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保活动的针对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把学生的全面有效发展放在教学的首位,并以新课改标准为参考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节。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避免目标过于形式化,以保证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当灾害来临时》时,由于小学生对灾害来时的避难意识较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处的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并通过各种活动模拟灾害来临时的场景,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并让学生在灾害活动中体验人与人互救精神的可贵。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思想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的知识。通过实践经验加强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可让学生发现这门课的实用性,促使学生主动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并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将所学知识或理论应用到现实当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人们》一课时,教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本学校的发展变化,以逐渐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情感,使学生懂得尊重教师,尊重学校其他的工作人员,以便学生学会尊重所有值得尊重的人。让学生在享受别人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并学会为其他人服务,形成互帮互助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所教授的文本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便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品德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晓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4).
[2]刘桂梅.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学周刊,2012(25).
[3]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導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