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何直观培养的失落现象分析与策略探寻
2017-06-26蒋高扬
蒋高扬
浙江省缙云县实验小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几何直观作为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充分体现了几何直观的价值。而几何直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本文试图就“数与代数”领域,依托图形的引导和构建,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图形表征;几何直观;策略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加的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存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之中,而且更广泛地运用于其他领域内容的学习中。其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忧:几何直观培养的课堂失落
在我校五年级一次数学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桶油,连桶称共30千克,倒出一半的油,连桶称还有16千克。原来桶里的油有多少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就是这样一道数量关系并不复杂的题目,正确率极低。筆者对八个班491位同学的解答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结果如下:没画图解答错误有333人,占67.8%;没画图解答正确有102人,占20.8%;画图解答错误有5人,占1.0%;画图解答正确有51人,占10.4%。从统计中发现:很多学生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个别学生只是“跟着感觉”对数据特征进行拼凑,而说不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更不能从“连桶称油”前后的质量变化中体会到桶质量的不变。绝大部分学生主动画图意识淡薄,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较差。
此次统计虽不能涵盖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却也能看出当前几何能力培养“课堂失落”的现状。在学生解答碰到困难时为什么不画图,是想不到画图还是不会画图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本校的部分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透视和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期实现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发展,提升直观素养。调查发现:教师培养几何直观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差距较大,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不容乐观,导致教学效果低微,有时甚至失效。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现象一:只用课件,缺乏体验
很多教师的课堂过度依赖课件,特别是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也用课件演示替代,学生的数学活动缺乏实践的体验,这不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概念和结论。
现象二:只是直观,忘了抽象
教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例题: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有些教师利用下面图1,引导学生从例题的两种解法获得等式(65+45)×5=65×5+45×5。通过比较、举例验证、用字母表示规律。
这样教学,上图仅仅是为了呈现两种解法的思路,也就是用图描述的是两种解法,并不是所要学的乘法分配律。大家知道,学生获得对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理解,关键在于由生活情境向运算本质进行抽象。
现象三:只有单一,不见多样
有些教师照搬教科书或者教参上的几何直观图例,可谓图形单一。他们对几何直观进行了片面解读,只有“分析”(利用图形分析问题),没有“描述”(运用图形描述问题),使得几何直观也“单一”起来。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时,通常是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带着“该怎样算”的问题,分组进行折纸、涂色等操作。讨论从而明确:计算时,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问题是,学生通过折纸涂色获得的是算法,而没有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系统之中,没有把异分母分数加减与整数加减、小数加减建立起实质性联系,缺乏本质认识。
记下这一组课例,不难看出,肤浅的课堂暴露了众多的问题,画图成了负担,导致教学效果低微,有时甚至失效,这已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不提升的瓶颈,因此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迫在眉睫,成为广大一线数学教师重新审视与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数与代数”这个领域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
行:几何直观培养的策略探寻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为了较好地解决“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图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教师应该通过对数学图形的导学、分析和构造,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图形的意识和习惯,有效理解概念,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一)“图导”——“图形语言”现本质
“图导”就是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图,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用图,挖掘图中的信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图形有助于发现、描述问题,有助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助力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能力的培养取决于价值的认同,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让学生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与作用。例如,教学“王大妈有一些鸡蛋,第一天卖出全部鸡蛋的一半多2个,还剩16个鸡蛋,王大妈原来有多少个鸡蛋?”很多学生往往会这样解决:(16-2)×2。可以启发学生画出如下的示意图:
在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图形的意义对应起来,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初步体会示意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列式解答后,让学生看图解释每一步算式的含义,再一次借助图形直观阐释数量关系的含义,理解列式的依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导向:能画图时尽量画,其实质是将相对抽象的思考对象“图形化”,尽量把问题、计算、证明等数学的过程变得直观,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便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二)“图构”——“直觉观念”现理性
策略一:童画示例,激活图构“原动力”
学生的图画具有儿童化的直观示例作用,清晰地呈现出指向问题解决的“思维地图”,它使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充分展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将理性的抽象思维过程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培养直观意识与能力,提升直观素养。在教学北师大版五下《分数乘法》时,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可见,画图可将情境转释,帮助我们理解情境,将这些关系进行数学语言、生活语言等形式的转换,分析寻找思路,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了感性向理性的跨越。童画示例,较之教师亲自范画,其特有的亲切感,更接地气,更容易成为激发高参与率的原动力。
策略二:大胆想象,创生图构“成长力”
几何直观,其本质就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数学想象能力。联想和想象是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要手段。
计算题和图形看似没有任何关系,但将分数加法转化成图形表示后,不仅避开了复杂的运算,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构图体验,激发并持续学生的图构热情。
思:探寻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一)树立一种观念——关注差异,循序渐进
对于几何直观,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长期渗透、循序渐进。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以个性化地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对比与优化,并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还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学生个性化的方法和准确、简洁、去情境、去细节、高度抽象的数学方法之间,何时过渡?怎么过渡?过渡到什么程度?教师要在学生的个性化方法和数学的通法之间、在学生的想象和数学的理性思考之间穿梭往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二)强化一种认识——“需”直观而非“须”直观
图形的导学可以为学生形成几何直观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图形的构建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几何直观方法的实际运用,两者的辩证关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但是,图形是学生思维的脚手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数转形的方法虽好但不容易想到,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使用“直观”。可见,图形表征之“锋利”需要体现在“刀口”上,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殊功用。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行进在“图导”走向“图构”的路上,通过适度的“图导”和巧妙的“图构”,适当地发挥图形的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江苏教育》,2015年第7——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