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户外区域自主性运动的实践与探索
2017-06-26潘高玮
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上海
【摘 要】幼儿园自主性运动就是幼儿自发的运用教师提供的器械、材料开展有一定情节或是简单规则的运动游戏。本文通过对小班户外自主性运动的实践,从材料选择、情境创设、教师指导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自主性运动;小班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健康”,而“体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个性品质,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过我班对各个区域自主性运动游戏的实践探索以及观察分析,我想从一下几点总结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材料选择(辅助材料)
在运动开始时要调动幼儿的主观积极性,让孩子们玩起来。这一点区域性自主运动已经有其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了,怎样才能让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呢?孩子们自主选择了感兴趣的运动器械,接下来就是器械的摆放和使用了,即使是比较大的运动器械,比如软垫和攀爬架我们班也坚持让孩子们自己来搬,正是因为这些器械个头比较大,所以往往需要两名甚至更多的孩子合作完成搬运工作,放哪里?怎么放?也需要他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我发现孩子们的创意每次都让我充满惊喜。而随机的排列方式让游戏过程充满了各种你可能性。
由于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有教师为主导的运动方式,所以在刚开始区域自主运动的时候,孩子们还是会习惯性地先问教师“玩什么?”“这个我可以拿吗?”开始时即使教师一再说,有需要就可以拿,但大部分孩子仍然非常谨慎地只选择拿了一个,而且跟风现象明显,他们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跟着大家,你拿什么我也拿什么,当然这也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不过每次当游戏开展一段时间以后就有一部分孩子就开始把目光移到了其他器械上,并开始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基础器械作为障碍辅助,比如走跑区的呼啦圈、孩子们将呼啦圈平铺在地上选择不同颜色作为路径进行跨跳,把积木当成货物用担架、推车进行搬运等,挑战性和趣味性一下就得到了提升。
所以每个区域除了固定的器械还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基础辅助材料用以一物多玩,比如沙包、呼啦圈软球等。
二、情境创设
自主运动是否意味着教师什么都不要做呢?不见得。有些关键性的情境创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攀爬区域的自主运动游戏中,有一次教师示范如何将竹梯和轮胎进行组合使用,并设置了“过桥”的情境,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常使用各种不同的姿势过河。但材料有限,不一会儿就排起了长队,很多孩子等了半天没几下就走完了,似乎又回到以前运动的老模式,无法体现自主运动的价值了。几周后,同样是轮胎与竹梯搭桥,孩子们已经脱离了原先呆板的“两个轮胎架一座桥”的模式,他们随意地连接,犹如九曲桥一般。有一次当竹梯滑下来时,嘟嘟赶忙跑来向教师求助:“老师,梯子掉下去了。”我缓步走过去,微笑着看了看蹲在梯子前的兜兜,兜兜伸手一提,将梯子搁到轮胎上就爬过去了。之后又遇到相同的情况,嘟嘟不再来找教师而是自己解决。远处的爬网下面有一些轮胎随意地堆在一起,孩子们称之为“城堡”。轮胎架被跨到草坪上,是“消防梯”我们消防员前赴后继赶去灭火。
再比如之前提到的运送货物,由于目的地场景设置不够完善导致孩子们无法很好地归类堆放运送来的“货物”,小班的幼儿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都不是非常强,所以如果没有明确的指示,孩子们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没有目的性地进行搬运,规则、任务意识没有得到培养不说还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还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可以做几个简单的指示牌对孩子们进行引导。
三、教师指导
在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一刹那的灵感并进行放大,有时只是某个孩子一个小小的动作,经过教师的引导以及更多幼儿的集思广益后就能迸发出更大的火花,这不就是集体的智慧么,教师就要负责点燃这些小小的火苗。因为孩子在运动过程中都渴望成功带来的喜悦,相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说小班幼儿更倾向于简单、机械的运动形式,他们不太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项目,他们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得到“这太难了”,就像投篮活动中蓝色和黄色的筒没有人玩一样,即使是我们看起来挑战并不高的红色筒他们也大都是“塞”进去而非“投”进去。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针对这个设施,孩子们享受的更多的球从里面滑出来那一刻的快感,而不是投进去的成就感。所以在引导了几次都无果的情况下,我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接球”上,让他们将球塞到筒里面以后迅速地转移到筒口,试着接住滑出来的球,在成功了几次以后,更多的孩子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比如长城大型玩具的区域我们班已经玩了很多次,所以现在孩子们已经不是都急着挤在一起排队往中间的“勇敢者道路”走,而是开始将目光分散到了其他的地方,就像这个投掷游戏,很好的发挥了场地的优势。不同能力的孩子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游戏方法,就像轩轩,他的个子比较矮,所以将球直接黏上去对他来说就已经有一定的难度了,他需要踮脚、甚至是跳起来。可是对长得比较高的点点来说就不一样了,他选择更有挑战性的投掷。攀爬架上能力差异就更明显了,大家排着队,经常会发生有个走得慢的孩子堵住了后面的人,后面的小朋友又着急地一个劲催,于是悦悦选择“不走寻常路”,也很不错哦。所以并不一定要教师统一组织,强制规则,孩子们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玩法。
运动挑战的难度设置有时候非常微妙,成人的预设经常会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的兴趣点也常常出人意表,所以及时地观察、调整游戏引导的方式和策略非常有必要。
四、结束语
回顾开展自主化区域运动以后孩子们的变化,着實让人感到欣喜。在刚开始自主运动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觉得有些无所适从,想动手帮孩子又怕失去自主游戏的意义,但由于小班的孩子运动经验有限所以玩的时候孩子们大都将运动器械作为角色游戏的大型道具,或坐或躺,运动量远远达不到,是孩子们不想动么?也不见得,因为之后我给孩子们示范了将轮胎和竹梯组合使用,很快就引起了孩子的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过桥,当再次开展该区域运动时,不需要教师示范,孩子们就能想到这个游戏方法,并且做出很多新的变化。
教师提供的辅助材料也非常有必要,就像平衡区的活动,材料虽然种类很多,但玩法非常单一,加入了沙包、积木和呼啦圈以后。孩子们一下子又有了兴趣!所以虽然自主化运动划分了区域,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各项能力是需要协调发展的,想要孩子们玩得开心就要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探索出多种玩法。
在开展自主化运动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一个进退的度,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上前半步,其他的时候退半步,最好的例子就是积木路障的摆放,我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就帮孩子摆放好,或是给他们做一个示范,照着我这么摆放,但我没有我让他们尝试在失败中发现问题,在调整中解决问题。这才是自主运动的价值所在。
教师如何在自主运动中找准我自的位置,我觉得首先要从思想上把运动从“我带孩子们运动”转变为“我陪孩子们玩”,我可以示范、也可以提供辅助,但最终要的还是让孩子们玩,而不是跟着教师玩。
作者简介:
潘高玮(1987~),女,上海人,职称:幼儿园一级教师,专业: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