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诊治
2017-06-26杨金生李琳刘云志
杨金生,李琳,刘云志
(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62)
鸭病毒性肝炎诊治
杨金生,李琳,刘云志
(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6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烈性传染病,其可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以1~2周龄的雏鸭最易感。
临床上病鸭以肝脏肿大,表面有点状出血,有明显的双脚痉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为特征。
1 临床症状
病鸭羽毛松乱,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呆滞,孤立于群外,不随群走动,不爱下水活动,眼睛半闭,无神,呈昏睡状,头部触地。病鸭排绿色或黄白色稀粪,出现神经症状,其侧卧,全身抽搐,运动失调,两脚痉挛性后踢,死前头向背部扭曲,呈角弓反张状。最急性病鸭病程很短,往往见不到任何症状即突然倒地死亡。
2 剖检病变
病鸭肝脏肿大、质脆,呈淡红色、土黄色或斑驳状,其被膜下有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病例呈刷状出血,部分病例肝实质出现坏死灶,呈灰白色。
病鸭胆囊肿大,充满稀薄的胆汁,呈淡红色或淡绿色,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大多数病鸭肾脏肿胀、出血,呈树枝状。
3 诊断
3.1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取病死雏鸭的肝脏涂片,染色,镜检,结果未发现细菌。再取上述组织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和鲜血(绵羊血)琼脂平板,置37℃恒温箱中培养48 h,结果培养基上无细菌长出。
3.2 动物试验 将10羽7日龄健康雏鸭随机平分为2组,对照组皮下注射0.5~1.0mL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
将病死鸭肝脏组织制成混悬液,24h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鸭同时皮下注射混悬液,每羽注射0.5~1.0mL,结果接种48h内试验组5羽雏鸭全部死亡,死鸭具有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且从死鸭体内分离到致病病毒,而对照组5羽雏鸭全部存活。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验,确诊本例为鸭病毒性肝炎。
4 治疗
立即隔离病鸭,病死鸭、粪便、垫料等无害化处理,鸭舍、运动场、用具、设备等进行清扫、消毒,鸭群进行抗毒消炎处理,以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4.1 接种高免血清 病鸭群用特异性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紧急注射,雏鸭每羽肌肉注射0.5~1.0mL,注射应做到1羽1针头,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4.2 辅助性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适当选用广谱抗菌止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5%的葡萄糖,连用3~5 d,以增强雏鸭的抗病能力。
经治疗,3d后鸭群病情得到控制,无新的死亡病例出现,病鸭食欲恢复,精神好转。
5 预防
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急,传播快,对鸭病毒性肝炎应以预防为主。鸭场应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减少本病发生。
5.1 加强饲养管理 喂给雏鸭新鲜的优质全价饲料,注意添加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电解质。鸭舍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大时,要合理分群。保证鸭舍干燥和通风良好,及时排出舍内的污浊气体。每天清除粪便,保持鸭舍清洁,及时更换垫料,防止垫料过度潮湿。
5.2 强化免疫 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预防发病。
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可在8日龄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可在1日龄免疫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一般注射4d后鸭可产生免疫力,其保护期达80d以上。
雏鸭出壳时,腿部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液0.5~1.0mL,能有效预防该病发生。
5.3 自繁自养 严禁从疫场、疫区购入种蛋、雏鸭和成鸭。确需购进雏鸭时,应从卫生条件较好、没有疫病发生的种鸭场、孵化场选购,且要了解种鸭场对该病的免疫情况,若母鸭没有进行过免疫,则所购的雏鸭应在1日龄进行免疫,另外雏鸭进场后必须隔离观察一周左右。
5.4 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是指鸭场同时进雏鸭,同时饲养,同时出栏,一个鸭场只饲养一个日龄的鸭,大小鸭不能混合饲养。
鸭出栏后应对鸭舍、用具、设备等进行全面洗刷、消毒,并空置15d左右,再次进鸭前还应进行一次全面消毒。
5.5 严格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鸭粪定点堆放,发酵。鸭舍、用具、运动场等要定期清洗、消毒。鸭场要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人员出入鸭舍要严格消毒,没有消毒的人员或车辆禁止进入鸭场。
S858.325.3
C
1001-8964(2017)06-0053-02
201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