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7-06-26周海霞
周海霞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备课时都要对所教学的文本进行认真、全面地解读,上课时再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解读课文。我就在想: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终身大事。我们语文老师交给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才是为学生的阅读着想,才是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基础。我执教的是六年级学生,在这方面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
一、质文题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往往反映的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题的解读,主要采用的是质问法。质问法,就是对文章的题目进行提问。而问题就会为我们的阅读指明方向。如,在教学《郑成功》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孩子们很会提问:郑成功是谁?他做过什么事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他什么事情?……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认真阅读,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后来学到《船长》、《钱学森》、《詹天佑》这些课文时,我也让学生用“质文题”法学习课文,学生很快提出了问题,依据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准确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重点阅读了。这种方法对于一篇课文可行,对于一本书亦可行。本学期,我们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里有《小王子》、《鲁滨逊漂流记》这两本书,在上阅读课时,我与孩子们交流了,他们好多孩子也是用“质问法”进行阅读的。
二、抓重点
我上语文课,经常指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解读。因为重点词句往往是对事情的高潮、对人物性格特点把握的切入点。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我用投影映示了书中汶川地震过后一片废墟的插图创设了情境,配合音乐,我大声朗读文中主人公谭千秋老师的一段话: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读,学生读出了谭老师的勇敢镇定,读出了他的临危不惧,读出了他的舍己救人。接着又读这段话: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让学生用笔圈出描写谭老师动作的词语,认真品味后也同样感受到了一位老师的伟大精神。这个解读文本的方法就是“抓重点”,抓重点词句进行朗读、品读。小学生要掌握的重点词句一般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或者是一些优美的词句。在阅读中若能指导此法,学生定能把人物形象分析得透彻、全面,帮助他们把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得深刻、到位。
三、会想象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失去想象力,就如同天鹅失去了美丽的翅膀。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努力让他们成为“会想象”的天使。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参议员们在得知林肯当选为总统后的表现;想象林肯演讲完以后参议员们的表现;想象林肯作为总统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后参议员们的表现。学生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大胆想象,说得头头是道,演得活灵活现。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甚至超越了文本。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也会不自觉地去想象,把自己的心灵融进去,把自己摆进去体验、移情。
四、思文体
小学生所见识的文体主要有记叙文和说明文两大类。在教学记叙文时,我们教师经常会指导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几大要素来解读文本;也会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倒叙或插叙;还会研究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生动,如何表达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小学生所见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说明文。如,六年级上册的《麋鹿》一课,学生解读时要了解说明对象,包括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等,还要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另外,对说明文的语言品析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准确;二是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学习是潜移默化、触类旁通的。只要教师精心指导,学生一定会“思文体,而解读”。
五、谈感悟
谈感悟,是对文章整体的解读。读完一篇文章后,我们会对它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对文中的人物及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解读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这一整体阅读感受进行评点,或去评价人物,或谈学习上的收获,也可以谈谈写作方法上的见解。如学习《轮椅上的霍金》、《小草和大树》,孩子们谈得最多的是人物的伟大精神。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孩子们被大自然的神奇所吸引,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写作思路的清晰。
事实上,文本解读的内容是广泛的,解读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不能越俎代庖,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荣荣.批注式阅读,让语文学习更精彩[J].阅读,2014.
[2]李金春.每句话都不一样[J].小學教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