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强化朗读,培养语感

2017-06-26李春刘

新课程·小学 2017年4期

李春刘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可当今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呢?老师讲读课文,实际上变成了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忙着应付回答问题,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学完了。教师对朗读不重视,也会造成孩子对于预习课文、背诵课文不重视,都是大概完成任务。课文学完了,好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顺畅。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朗读动机;示范;理解体会;评价反馈

“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鸬鹚》一课中,更是引导学生整体朗读课文六次之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读书,以读悟文,以读导情,以读养性,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人对读书的重要性已有了深刻的认识,特级教师更是把读作为课堂的一根主线,那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以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感?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以强化朗读动机

动机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须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动机开始。它涉及学生有关朗读的经验、兴趣、抱负、需要和各种心理因素:对朗读感不感兴趣?在朗读中害怕和关切的是什么?要学好朗读必须要关心什么问题?预期哪些场合需要朗读?在学习朗读时有什么不当的地方?等等,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都要做出评估,激发学生朗读学习的持续力。课前、课后和课堂的背诵、复述,只要涉及朗读的,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对朗读进行反复巩固提高,并给予持续性激励,让学生始终对朗读持有兴趣。在各种活动中,也可以多让孩子用朗读的形式参与,自主晨会、红领巾广播、学校的文艺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賽、朗读展示,在一次次的比赛中,锻炼大家的胆量,感受朗读的美妙,提高朗读的自信心,对朗读有新的认识,从而增加朗读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教师还可以找时间组织学生跟名人学朗读、比朗读,在学生一次次模仿实践中提高朗读的鉴赏能力,提高朗读的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二、示范体会以教会朗读方法

孩子的朗读水平是由低到高缓慢进步的,需要教师经常地示范。不要以为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教师要经常手把手地、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地指导。在一篇课文开始之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示范朗读不仅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读,更使学生有所悟,悟课文之情,悟朗读方法。如果每篇课文都以示范朗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持之以恒,那潜移默化中,学生会领悟到朗读技巧,形成语感。

好的朗读还必须建立在对课文研究、字词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关键的句子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还原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朗读要领。有时,教师还可来个示范。慢慢地,学生就能掌握轻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以及感情的处理。

在教学《乡下孩子》中,教师这样指导朗读第四小节: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

师:请你读第四小节。

生: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

师:这一节开头的“哦”表示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生:“哦”表示全明白的意思,应该拉长音来读。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听。

生1:拉长音读。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哦”不能拉长音调读,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哦”,连同下面的“乡下孩子”,要读得短而有力,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乡下孩子就是乡下孩子,真了不起。

师:是的,老师跟你有同样的感受,请你来读。

生:短而有力地读。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哦,乡下孩子”的读法发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你们认为谁说得对?

生3:这里没有恍然大悟的意思,不能拉长音调读。

生4:这个“哦”有自豪的、肯定的意思,应该读得有力。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老师觉得,这一小节告诉了上面所说的乡下孩子聪明又能干的原因,是从小得到父母的爱抚,风雨的锤炼。我们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肯定有力,有一种自豪的感觉。(教师示范)试一试吧。

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这段文字时,抓住一个“哦”,联系上下文反复体会,指名反复读,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学生不到位时,教师适时范读,优秀学生一次次领读,无疑又拉了一把朗读较差的学生。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请学生自读、引读、指名读、赛读、配乐朗读,读出丹顶鹤颜色的奇特之美。在理解“引吭高歌”“展翅飞翔”等关键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丹顶鹤逗人喜爱的优美高雅的姿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产生出一种形象感,不断地产生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情境,我想,这也是朗读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必须达到的境界吧。而这样美妙的画面和情境,反过来更增强了朗读的动机。

三、评价反馈以提高朗读能力

只有评价反馈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去进行比较,提高朗读水平。而朗读教学的评价和反馈往往是一个反复纠正的过程,需要信息的前后对照比较才能发现问题。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分层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朗读技巧和能力。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让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进一步学习课文时,重视理解性地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把课文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能带上理解来读。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后,重视品味性地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一句句文字变成眼前的一幅幅画面,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有时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教师可参照各年级应该达到的朗读水平,学生一起来给同学评说,好在哪里,还有什么地方有待提高,该怎样提高。

在教学《梅兰芳学艺》的片段时,教师是这样“引诱”学生一步步把书读好,及时评价反馈的。

师:从刚才小朋友的谈话中,我知道你们课前都读过课文了,你读了几遍?你呢?……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你们书读得怎么样了,有没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读你最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谁先来?

第一自然段。

生:老师,我要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是第一个,勇气可嘉。

(生读)

评:这个自然段里有许多轻声,你呀都注意了,真是个读书小能手。

师:第一自然段还有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的?

(生再读)

评:你也是个读书小能手,老师想再考考你,你知道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吗?读读文字想一想。

生:就是说梅兰芳不可以学唱京剧,不是唱戏的人才,老师可能想让他趁早去学一点别的手艺吧。

评:真了不起,你不光读懂了文字,还能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

(补充梅兰芳小时候学艺被师傅拒绝的故事)

師:你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梅兰芳为什么不是唱戏的料子吗?

生读。

评:你像讲故事一样,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样介绍人物的文章,我们就可以这样去读。

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戏曲表演里尤为重要。靠眼睛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内心世界,没有灵活的眼睛,就不可能唱好戏,这可不是一般的困难。而对于兴冲冲前来拜师学艺的梅兰芳而言,老师的这句话,真是当头一棒啊。你能试着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梅兰芳是如何做的吗?

(生读)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梅兰芳没有放弃。

师:那请你来读读有关文字。

生:“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师:你在这里强调了“没有动摇”,让大家看到了一个遇到困难没有轻易放弃的梅兰芳。让我们一起学着读一读。(生读)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梅兰芳为了让他的眼睛灵活起来,开始勤学苦练。

师:你也能读读有关语句吗?

生:“他常常紧盯着空中飞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们又听出什么了?

生1:他强调了“常常”,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常练习的梅兰芳。

生2:他也强调了“紧盯”“注视”,让我们看到,梅兰芳练得很认真,也很不容易呢。

……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鼓励性语言的运用,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并且根据读熟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这样既提高了朗读水平,又培养了语感。

吴伯萧先生曾经感慨地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是呀,我们应把很多的时间放到让学生去阅读原文上。我想,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节课;每天,每个星期,每一年,我们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那么孩子朗读一遍就有一遍的目的,一遍就有一遍的效果,一遍就有一遍的提高,学生会从读中享受快乐,历经一次次成功收获的快乐。

参考文献: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卷[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