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访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

2017-06-26

中国自行车·骑行风尚 2017年2期
关键词:风尚瑞士

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瑞士也是世界上最不该错过的骑行胜地之一。今天,小编就来到了瑞士驻华大使馆,专访了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先生,来听听他为我们讲述的骑行天堂——瑞士。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7年1月15日至18日对瑞士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4天时间里,习近平主席辗转苏黎世、伯尔尼、达沃斯、洛桑、日内瓦5地,访问期间中瑞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涵盖外交、经贸、发展合作、能源、海关、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体育、地方交往等广泛领域,这次访问达成的丰硕成果再次证明,中瑞两国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大小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习近平主席这样评价本次对瑞士的国事访问:“我这次访问瑞士期间双方签署的多项合作协议,将给中瑞经贸合作带来新机遇,增添新动力。”

瑞士和中国的民间往来也十分密切,据瑞士国家旅游局的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是瑞士的第四大游客来源地,位居德国、美国和英国之后。声塞恩、因特拉肯、苏黎世与日内瓦是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瑞士旅游目的地,除了欣赏瑞士标志性的湖光山色外,滑雪等雪上运动体验也开始受到中国游客的追捧,冬季冰雪游已成为中国游客来瑞士旅游新的增长点。

自行车在瑞士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瑞士境内共有全长3300km的骑游路线,全部设有统一的自行车标识和规划完善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可以说自行车在瑞士,无论是被重视程度还是设施完备性上,都处于相当卓越的地位。此外,瑞士出品的骑行器材又堪称世界一流,比如BMC和DT-swiss就是最好的诠释。去年刚刚退役的瑞士名将坎切拉拉,也是常年矗立欧洲之巅的车坛名将。

Q&A

《骑行风尚》:在自行车文化的领域里,瑞士无疑是一个强国,而中国也是另外一层意义上的自行车大国,在您看来,我们两国在对待自行车文化上主要区别体现在哪里?

戴尚贤:我31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就发现在当时的中国,自行车几乎是市民最为普及的交通工具。虽然当时街上也有公交车和一些卡车,但是绝大多数人,依然骑着他们的自行车出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在大城市中,私家车渐渐代替了自行车在人们出行时的地位。不过在今天,随着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又重新将视野对准了自行车。

和中国相比,首先,自行车在瑞士人民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那么的必须,会更多地占据瑞士人的业余活动时间,自行车在瑞士更像一个纯粹的运动项目,所以瑞士在自行车竞赛领域一直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出现了很多像坎切拉拉这样的自行车名将。其次,瑞士多山的地理环境也更适合竞技性的自行车骑行,喜欢用自行车来亲近大自然进行锻炼的比例也更大。这两点我想就是中国和瑞士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区别。不过,中国的自行车运动也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在飞速发展,相信中国的自行车运动一定会蒸蒸日上的。

《骑行风尚》:目前,中国的共享自行车市场正如火如荼,竞争火热如战国一般。瑞士作为自行车租赁业务开展历史比较长的国家,想必应该积累了很多公租自行车的运营经验,在您看来,这项业务能否成为一个值得投资的商业项目呢?还是终归只是市政设施的组成部分而已。

戴尚贤:的确,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共享自行车在最近一年有着爆发式的增长,虽然现在共享自行车有着种种的问题,但它的确为现在的大城市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也确实改变很多人的出行方式。所以,我认为,共享自行车终归是利大于弊的,它的发展也会同时刺激城市对于自行车的倾斜,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城市基础建设,都会让共享自行车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我们的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现在,中国自行车出行的最大障碍是空气污染,在户外无论是骑行还是进行别的运动,都会吸入比平常更多的脏空气。我在天气好的时候,也喜欢骑共享自行车出行,但是遇到重污染天气,我只能选择尽量待在室内或者乘汽车出行。不得不出门的时候,我也会尽量选择步行,不做剧烈的运动,减少吸入的脏空气。

《骑行风尚》:瑞士的公共交通设施,比如火车和巴士上面都有自行车专用的车厢和挂载自行车的设备,那么在瑞士,这种对自行车友好的规划是否会和不骑行的人产生冲突呢?

戴尚贤:的确,瑞士的公共交通一向都对自行车非常开放,无论公交车或者火车甚至轮渡上都会为自行车设置专门的空间,人们也都会自觉地遵守相关的规定。当然,这也都建立在大家充分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自然不会有类似骑行人群和非骑行人群的冲突产生。骑车的人都会很在意身边人的感受,尽量不会让自己的自行车对其他人的出行产生任何影响。比如我就见到过刚刚赶上火车的骑车人,由于没有来得及找到火车的自行车专用车厢,就会将自行车停在临近车门的地方,而自己就在一旁紧紧扶好自己的自行车,以免给其他人带来不便。

我们刚刚说过的共享自行车,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在瑞士,大部分将自行车带上公共交通工具的人都是骑自己的自行车。而在中国,共享自行车完全不必考虑将自行车带上公共交通工具的问题。所以,在中国并不需要像在瑞士那样,在火车、公交车甚至轮渡上设置那么多自行车的停放空间。

《骑行风尚》:很多去过瑞士骑行的车友都表示,瑞士自行车的路权高得吓人,在自行车和机动车和谐共处这个角度,希望您能分享一些“秘籍”给中国的建设者们。

戴尚贤:在我看来,任何问题都会有解决方式,对于良好的骑行环境,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要給自行车更多的考虑,建立更多的自行车专用车道,并且和汽车道完全隔离,从根本上杜绝汽车占用自行车道的现象出现。

第二,在已经建设好的自行车道上,在自行车道使用不同的地面颜色,让开车的人,能更为清楚地区分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同时还要在醒目的地点设置警示标志。

第三,加强对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教育,无论是在中小学甚至大学的传统教育中,或者在一些人们聚集的公共场所,甚至在我们的各种媒体上,都会有相关的内容对人们进行教育,让人们心中保持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尊重,大家互相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出行环境。

第四,法规的制定者们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置,让所有交通参与者心存敬畏,自觉遵守。

《骑行风尚》:北京和瑞士相比,自然环境上确实有一些客观上的差距,您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的一员,是如何看待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您又怎么看现在北京市政府东迂通州区的呢?

戴尚贤:首先,我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的经济参与者,同时也都是环境的保护者,让所有人都对自然环境心存敬畏,会让环境保护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政府要更加重视在绿色环保产业方面的投资,让城市建设都建立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公共交通的比重,减少对空气、水源和地面的污染,让重污染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北京现在的城市规模,就在无法避免地逐渐加大,市政府整体搬到通州区其实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途径,客观上是城市继续成长的另一種方式,疏解城市中心区域的负担,让人们在新的区域工作和生活。此外,还可以在人群聚集的居住区,增加新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不用每天像迁徙一样上下班,这也是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关键点之一。

《骑行风尚》:这个问题可能很难回答,如果我必须做出一个选择,那么到底是山地车还是公路车,更能完全体会到瑞士作为骑行胜地的天堂风光?

戴尚贤:对于比较狂热的极限运动爱好者,我比较推荐骑行山地车,因为瑞士以它的自然风光最为著名,而各式嶙峋的高山,正是瑞士风光的绝佳代表。所以,用山地车,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骑行到那些公路车无法企及的区域,比如大山深处以及河湖的水滨,充分感受最纯粹的瑞士风光。

对于不喜欢大强度穿越的骑行者,我比较推荐骑公路车,可以体验更多的风景,以及长途骑行所带来的乐趣。在2016年,瑞士就承办了环法自行车赛的两个赛段,两个赛段采用完全不同的风格,一个赛段穿行在法语区的广袤平原中,大家可以体会乡村田园风光。而另一赛段便是深入雪山,选手们骑公路车从低海拔的平原直接骑行到雪线以上,海拔跨越巨大,可以在一天中体验完全不同的季节,这也是瑞士旅游的一大特色。

同时,无论山地车还是公路车,都可以享受我们公共交通为骑行者所提供的便利,人们可以轻松转乘火车、公交车和轮渡来快速变换骑行地点,轻松体验瑞士全境的美好风光。

《骑行风尚》:请您给中国的车友们推荐一些经典的瑞士骑游路线吧。

戴尚贤:瑞士的全境都是非常适合以骑行的方式进行游览的,瑞士国家级别的骑游路线就有6条,而地区性的骑游路线更是有54条之多,一些地方自己设置的骑游路线就不胜枚举了这些路线都可以很容易从瑞士旅游局的网站上找到。此外,我要再一次提起瑞士的公共交通。来瑞士骑游,只要每天骑着你的自行车出门,就可以乘坐火车到达所有你想去的地方。

瑞士骑游线路:MySwitzerland.com/zh-cn/interests/cycling.html

《骑行风尚》: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有骑车的经历吗?

戴尚贤:我最喜欢的运动是网球,其次是滑雪和高尔夫。年轻时候,我几乎每天都会骑自行车,作为接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但现在,由于工作原因,我参加运动的机会不是很多。不过,一有时间我还是比较喜欢骑自行车的,只不过自行车不是我现在锻炼身体的途径。现在在北京,我也会经常骑自行车出行,共享自行车也是我很喜欢的出行方式之一,也许,北京由于交通的问题,在市里骑行对于我会有些危险。但一旦到了人比较少的郊区,我依然认为自行车是最佳的游览方式。

猜你喜欢

风尚瑞士
风尚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瑞士的国菜是奶酪
风尚
风尚
风尚
风尚
风尚
瑞士镇迷阵
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