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
2017-06-26沈琦丹
沈琦丹
摘 要: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绘画比较容易被幼儿用来表达情感,展示想象和发挥创造性。绘画不仅可以启发幼儿思维,激发幼儿的感受力与创造力,更是幼儿获取人生体验的重要途径。但是,幼儿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大多对幼儿绘画缺乏科学的认识,在教学中的指导行为具有缺陷。通过对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讨论了教师指导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指导行为的纠正做了有益的探索,以期推进幼儿绘画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绘画活动;指导行为;研究
过去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绘画是幼儿的一种表达工具,能够契合幼儿思维的形象性、直觉性和性感色彩的特征,对于幼儿,绘画乃是一种“语言”功能,它先于语言文字更早地被幼儿运用于思想表达、情感宣泄、想象和彰显创作主观世界的途径。剖析教师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的指导行为,对于丰富并发展幼儿教师专业的理念和推进幼儿绘画教育相关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
一、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
依据一般教育理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在具体的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素质表现为:科学认识幼儿的绘画心理及其行为以及教师的绘画专业修养。另外,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对幼儿的期望也影响着教师的指导行为。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师交流,发现大多数老师不能正确认识幼儿绘画的性质,对其绘画行为缺乏了解,更不理解绘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他们认为,幼儿绘画虽异于成人绘画,但是其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将幼儿的绘画活动作为一种不成熟的成人绘画形态,所以只将其作为一般的学科教育,将孩子的绘画评价标准限定在画得“像不像”、技巧是否熟练等方面,对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方面不够重视。
2.幼儿因素
由于幼儿年龄层次不同,心智发展的程度不一,其身心发展状况也是教师指导行为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当前,一些兴趣班、特长班的社会辅导机构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能幼儿在接受绘画教育方面情况有所不同,尤其在幼儿绘画禀赋不同时,教师的指导行为就会大大受到影响。是否采取更切合幼儿的形象化直观方式传授幼儿绘画技巧,抑或加强幼儿的自主创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真实的发展需要。
3.社会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郎芬布伦纳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从多种因素、多种层次的系统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而理解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个体的发展作用。据此,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指导行為不仅受到绘画活动本身规律的影响,更受到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目前社会的功利性倾向异常严重,不仅存在于学校、教师,在家长的意识中也是强烈存在的。孩子绘画的“标准程度”和绘画的“成果”成为衡量幼儿绘画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使得教师的评价行为受到重大影响。而幼儿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表达的方面被疏忽。在教师的功利性价值观下,其指导完全沿袭传统的示范和临摹,强调幼儿对绘画技巧的掌握。
二、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师指导偏向绘画技能的传授和巩固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偏重于构图、设色、造型和创作的熟练性等技能性的指导。而在这些技巧性的指导方面,又对绘画的造型、设色尤为重视。毫无疑问,良好的绘画技能是绘画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提供适宜的绘画技能学习的指导与帮助。但是现实情况是,教师涉及绘画技能的指导不仅存在于每次绘画活动,还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教师过分重视技能的指导,必然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指导。
2.教师指导对幼儿的坚持性、创造性方面不够重视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各年龄层次的教师指导内容不尽相同,尽管随着年龄的递增,教师的指导会加强构思方面的指导,但对幼儿绘画习惯的指导却逐渐减弱。尽管教师加强了对幼儿绘画坚持性和创造性的指导,但是其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
3.教师指导方式比较单一
由于教师特别重视幼儿绘画技能的培养和指导,为了通过快捷的途径使幼儿掌握这些技能,教师的指导行为经常采用传授知识的最简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讲述式以及演示示范的方式,指导幼儿获得立竿见影的掌握绘画知识的效果。这样虽然可以让幼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技能,但是超过必要的限度,就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效果,进而束缚幼儿的创造性和自由天性,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幼儿的个体发展。
4.教师指导缺乏鼓励性
在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中,大多数教师的指导行为带有程序化的色彩,呈现了比较中性的指导态度,正向指导和负向指导较少。其指导行为例行公事般的色彩浓厚,更多地在于关注如何解决问题以及作品的再现,而不是通过与幼儿的积极思想情感交流引导幼儿的情感表达和积极创造。营造轻松和自由的绘画环境,发挥幼儿的主体意识和游戏精神,教师的指导行为是缺乏鼓励性的。
三、改善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建议
1.加强教师对幼儿绘画活动的理性认识
加强教师对幼儿绘画活动的理性认识,主要是加强教师对幼儿绘画心理和行为的认识,同时要加强对其价值的理性认识。通过掌握幼儿绘画审美心理的知识,增强绘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加强这一理性认识,需要教师学习幼儿绘画的基本理论,掌握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另外,教师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应在教育实践中仔细观察幼儿的绘画行为,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调整教师对幼儿绘画活动的评价标准
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大多停留在“像不像”“美不美”和“合理与否”的层面上,另外也关注色彩、涂色以及整洁等技能方面。然而,这是成人话语主导下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幼儿绘画应当以幼儿为主体进行审美,将反映幼儿内心世界、爱好与性格、身心发展等情况作为审美角度,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绘画活动所包含的广泛信息,善于抓住含有教育契机的信息,这将促进儿童的发展。
3.提高观察质量,调整反思角度
在保证观察时间的前提下,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式。提高观察质量,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还需要教师依靠对幼儿绘画的理性认识来确保教师观察质量的提高。进而反思指导行为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幼儿个体的表现情况、需要改进的事项以及反思如何达到教学目的等。
4.进行职后培训
教师的指导行为依赖于其教育观念的更新,然而此种更新并非简单的过程,需要实践来锻造,同时也需要感情的投入。一般来说,教师都是专业院校毕业,而后从事幼教的,职前职后都经过了培训。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培训的效果极小。进行职后培训,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模式,按照教师的现实需要,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使得职后培训满足不同水平、不同需要的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在绘画活动中的指导水平。
总之,在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与不同点,通过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从真心爱护幼儿、理解幼儿的角度展开其指导行为,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小红.幼儿绘画教学指导思想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7(4).
[2]李力佳.儿童美术教学四问[J].美术报,2009(9).
[3]屠美如.幼儿园绘画教学[J].学前教育讲座,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