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究

2017-06-26

黑龙江医药 2017年9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颈动脉发病率

陈 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死亡原因[1],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其发病率在亚洲人群中有增加趋势[2],而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升高。因此,探究简单、高效、安全指数高的检查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6-01—2016-10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患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01—2016-10间我院收治并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4例为实验组,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6.9±5.1)岁;体重44.6~83.5kg,平均体重(53.4±6.7)kg。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MRI证实。同期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无心脑血管疾患人员74例为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8.2±4.5)岁;体重43.2~84.5kg,平均体重(52.8±7.5)kg,无脑血管病,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公司Versa Pro生产)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探头频率设为7~12 MHz,在接受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检查时头偏向一侧,探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依次检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颅外段[4]。对颈动脉有无狭窄及颈动脉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性质、质地、回声等数据进行精确测量,并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的测量[5]:(1)取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处1.0 cm、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0 cm处后壁测量IMT,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IMT;(2) IMT在1.0~1.2 mm属于中膜增厚,IMT大于1.2 mm表示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并根据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将斑块分为[6]:(1)钙化性硬斑块(强回声伴声影);(2)纤维性斑块(中等回声);(3)脂质性软斑块(低回声);(4)溃疡性混合性的斑块(回声强弱不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实验组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56例,发病率75.7%,其发病率与对照组(2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颈动脉IMT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同组患者之间左、右侧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

两组超声共检测到斑块124块,其中,实验组共101块,明显高于对照组(23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颈动脉 mm

表3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缺血性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彩色多普勒不但能够对颈动脉的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进行准确的测量,还能够对颈动脉的管壁结构与IMT进行评价,从而对病情进行量化分析;由于其具有无创、简便易行和可重复等优点,超声检查已经成为诊断颈动脉斑块的首选方法[7]。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人数为15例,发病率仅为20.3%,发病率较低;而实验组则有56例患者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两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能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谷万丹等[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动脉粥样硬化极易发生在大、中动脉内膜,首先IMT增厚变粗糙,而后形成斑块。本研究中发现,实验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颈动脉IMT增厚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9-10]。同时,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统计发现,实验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斑块的数量及组织成分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样存在相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斑块的组织成分不同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样存在密切关系[11]。当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软斑和混合斑等脂质成分高于正常值时,斑块就会有破裂、出血的危险,极易引起血栓并脱落,而脱落的碎片又易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硬斑由于钙化的原因,其稳定性得到加强,不易发生血栓的破裂和脱落,因而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率下降。由此可见,颈动脉斑块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这与冉青等[12]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较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作为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指标。

[1] GOSAMOND W,FLEGAL K,FRIDAY G,etal.A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7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J].Circulation,2007(2),115:69-171.

[2] MURORI C,KHAN D,BELLUT D,etal.Extracranial-intrcranial bypass in atherosclerot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report of 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J].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1,25(3):357-362.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 WONG K S,LI H,CHAN Y L,etal.Use of trascranial dopplerultrasound to predict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J].Stroke,2008,31(11):2641.

[5] 刘芳,杨浣宜,李建蓉,等.国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30-32.

[6] 胡晨,张立群,薛蓉,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6):617-619.

[7] HINGWALA D,KEASAVADAS C,SYLAJ P N,etal.Multimodality imaging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Going beyond stenosis[J].Indian J Radiol Imaging,2013,23(1):26-34.

[8] 谷万丹,曲松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蛋白(a)的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1,35(10):727-730.

[9] 刘海霞.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医学,2009,33(3):178-180.

[10] HUNT K J,BAKER N,CLEARY P,etal.Qxidized LDL and ADG-LDL in 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 strongly predict progression of carotid IMT in type 1 diabetes[j].Atherosclerosis,2013,231(2):315-322.

[11] MADYCKI G,STASZKIEWIZ W,GABRUSIEWICZ A.Carotid plaque texture analysis can predict the incidence of silent brain infarcts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J].Eur J Vase Endovasc Surg,2006,31(4):373-380.

[12] 冉青,郭琦.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8):105-106.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颈动脉发病率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大连港职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调查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