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配合头颈部肌肉力量训练治疗70例小儿肌性斜颈分析
2017-06-26冯玉美
冯玉美
(福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福建 福州 350005 )
小儿肌性斜颈是临床常见病,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先天性畸形疾病之一[1],主要表现为颈部歪斜,头偏向患侧,颜面转向健侧,若治疗不及时易影响颜面部发育,出现大小脸,晚期畸形加重,严重者出现胸椎侧弯等畸形,给患儿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2]。治疗目标为消除肿块,消除患者活动受限,避免患者头颅、头面畸形以及头颈歪斜等发生,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给予充分的关注。
非手术和手术方式为临床中常见治疗方法。早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既有推拿按摩、针刺、草药外敷等中医疗法,也有糖皮质激素肌注、肉毒素治疗等西医疗法,还包括超声波、电离子导入法等物理治疗法等等,这些方法的配合应用,可以取得一定的满意效果。早期治疗,可以促进斜颈的治愈,减少畸形的发生,也为后期手术治疗提供很好的条件。本文采用推拿结合头颈部肌肉力量训练,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归纳总结,为非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10—2016-11间我院门诊接诊的124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d~6个月之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54例,观察组70例,两组患者均满足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73例,女51例;右侧70例,左侧54例;82例患侧胸锁乳突肌有肿块或挛缩,42例有头部歪向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不明显,颈部患侧转动稍受限;颜面部不对称89例,对称35例。
1.2 诊断标准
入选标准:(1)有臀位产史;(2)早期患者胸锁乳突肌处出现肿块,颈部肿物在出生后15d左右出现、可活动、质硬、无红肿热痛、边界清楚,且为束状挛缩;(3)晚期患者头面部出现畸形;(4)X线摄片未见颈椎骨骼改变[3]。
排除标准[4]:(1)骨性斜颈;(2)视力障碍引起斜颈;(3)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4)习惯性斜颈;(5)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引起的斜颈。
1.3 疗效评定标准
评价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5]拟订。治愈:患侧肿块消失,头颈歪斜显著得到矫正,挛缩显著解除,颈项活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儿头颈歪斜较前有了显著的改善,肿块明显缩小、变小,挛缩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颈项活动略受限或正常;无效:歪头症状没有改善,患儿胸锁乳突肌的肿块及挛缩亦没有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方法
1.5.1 对照组:主要采用推拿治疗:(1)肩颈部放松法:协助患儿仰卧,让患侧颈部充分暴露出来,利用爽身粉作为介质,医生利用小鱼际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起点到止点处进行反复按揉,重点区域为挛缩的包块,同时保持患儿肌肉放松;再对患儿的面部穴位实施按揉,如颊车、迎香、颧髎、承浆、睛明、下关、地仓、太阳穴等穴位。(2)弹拨法:先用拇、食指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处,再重点弹拨挛缩的包块,手法应轻柔,有力。(3)被动牵拉法:医生面对患儿,双侧前臂固定患儿肩部,医生一手扶患侧颞顶部,另一手紧贴健侧脸颊偏下颌部,双手合作将颜面部转向患侧,幅度在生理范围之内,由小至大逐渐增加;用双手将患儿双侧耳部按住,辅助患儿头部逐渐向健侧肩部位进行稍微倾斜,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受到牵拉,各操作20次,最后拿捏肩颈放松患儿颈后肌群。(4)推揉健侧胸锁乳突肌,点按起止点,时间约3 min,拿健侧肩颈3~5次。治疗时间为20 min,1次/d,以连续治疗3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5.2 观察组:在推拿的基础上,加入头颈部肌肉力量训练。(1)被动训练。具体方法如下:①取患儿去枕仰卧位,医生坐于患儿对面,双手牵拉患儿上臂,缓慢拉起头部,在头部抬起45°时维持10s,使患儿自己用力抬头至90°,然后再缓慢的把患儿放回垫上,操作15次。②同上体位,医生一手握住患儿健侧肘关节,一手握患侧上臂,以健侧肘关节为支撑点,缓慢拉起患侧上臂至患儿坐位。拉起过程中应动作缓慢,诱导患儿胸锁乳突肌伸展,这样可充分伸展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练习10次,以10次为一组,3组/d。(2)主动训练。①取患儿仰卧位,医生在距患儿眼睛上方25cm放置一个发声的红球,慢慢沿着患侧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引导患儿头部主动朝着患侧旋转。②俯卧位头部上抬运动,取俯卧位,辅助下肘支撑,用玩具鼓励患儿主动抬头锻炼颈后斜方肌和背脊肌。③协助患儿家属抱着患儿,医生利用颜色较为鲜艳的玩具、亮光或声响来逗患儿头部向着健侧侧屈,慢慢诱导患儿头部向着患侧进行旋转。运动20 min/次左右,1次/d,连续治疗3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医生要密切观察患儿面部表情,患儿哭闹时,不要与之对抗。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愈50例,占71.4%;显效6例,占8.6%;无效14例,占20.0%。对照组临床治愈29例,占53.7%;显效9例,占16.7%;无效16例,占29.6%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7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3 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的发病率为0.3%~1.9%[6]。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中医认为是局部的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筋失所养,经脉结聚所致,西医则认为因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萎缩、缺血、挛缩、发育不良等,或因产钳挤压牵拉或受产道导致的伤害、无菌性炎症或出血导致血肿机化,导致肌肉退行性变和瘢痕化,从而形成纤维性挛缩[7]。由于胸锁乳突肌内肿块不知何时消退、也不知斜颈能否避免[8],故应早期积极治疗, 最好6个月以内介入治疗,最大不超过1岁,治疗时间越早[9],相关肌肉越松弛,挛缩较轻,拉伸挛缩效果较好[10]。
本治疗以推拿疗法为主,因其具有刺激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营养供给提高,组织新陈代谢加快,肌肉的伸展性增强等作用,促进病变组织恢复弹性,有利于受累肌群的正常发育,恢复正常生理功能[11]。其中按揉面部穴位,可以有效的预防面部畸形;而拿捏和弹拨可以松解和剥离粘连的组织,加快肿块柔软度,为被动活动做准备。而加入对健侧的治疗,可以引发头向健侧倾斜的动作,改善了患侧肌肉向健侧侧屈的力量,不但巩固了患侧治疗效果,而且增加了拮抗肌的力量,同时促进了拮抗肌的发育,可以有效的平衡双侧胸锁乳突肌力量[12]。通过头颈部力量训练,可以拉伸患侧胸锁乳突肌,增强颈部后侧肌力如斜方肌、背脊肌等等,对于平衡前后侧颈部力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可以牵拉病变肌纤维,使其伸展,有利于改善肌肉痉挛,缓解组织粘连,阻止斜方肌、背脊肌及颜面部肌肉萎缩,增加患侧胸锁乳突肌力量,纠正歪斜畸形,再配合家庭矫正姿势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除积极推拿和头颈部力量训练外,家长应积极参与治疗,注意改善患儿平时的生活习惯,如抱患儿、喂奶的姿势,枕头的摆放,睡眠姿势的维持,或用玩具来引逗患儿等等,都要采用与头颈畸形相反方向来矫正。此外,医生在治疗前应告知家长要持之以恒,直到超声检查胸锁乳突肌肿块逐渐消失,患儿头颈部活动正常,颜面部肌肉对称才能结束治疗。
由于本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因此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孕妇在妊娠期间应注意检查、及时纠正不良胎位、避免产伤。对可以胎儿要在出生后做颈部B超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1] 方淡思.揉捏牵转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优化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3):589-590.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6,216.
[3] 李正,王慧正,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02.
[4] 罗伟.推拿配合旋磁仪治疗40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2,18(1):53-54.
[5] 孙传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04-405.
[6] 随康民,闻慧.两种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2010,25(6):548-549,556.
[7] 高健伟,朱大成,郭江燕,等 不同年龄段肌性斜颈的外科治疗[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5):557-558.
[8] 黄家驷,吴阶平.外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738.
[9] 王金贵,李桂华,王艳国.对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的思考[J].中华外科杂志.2010,19(5):60-61.
[10] 徐枫.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52例[J].按摩与导引,2002,18(2):48-49.
[11] 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98.
[12] 李新剑,王冀平,吴野,等.“左病右治”法治疗条索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