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初中数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策略
2017-06-25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朱凤敏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 朱凤敏
一位美籍数学家曾指出:“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是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创造、去思考、去感悟,真正把学生推向学习主人的位置,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不断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思维能力形成的喜悦。
初中生从年龄和心理上分析他们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问题的质疑、交流、创新不够。为着眼于学生未来能力,着眼于素质教育持续发展,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小谈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宽松氛围,唤醒自主探究意识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保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确保教学过程的和谐。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允许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立足教材,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若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探究可言。课堂氛围和谐,实则师生关系融洽。更利于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利于学生充分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意见。
因此,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不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最佳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更能唤醒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自主探究动机
动机即学习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时,需要教师利用一定的诱因或创设学生感兴趣情景,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萌发学习愿望,从而形成学习积极性。诚然,数学不同于语文,没有曲折故事情节,没有诗情画意的唯美意境,有的只有枯燥的数字、公式、定理,难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用数学魅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如在讲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时,我带大家一起动手做:①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大拇指在这条直线的异侧,便可形成一对内错角;②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大拇指在这条直线的同侧,形成一对同旁内角;③两食指指向同一方向成一条直线,两大拇指在这条直线同侧,形成至同位角。
数学例子都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自主探究动机。对于“数学世界”中的趣题、故事等,我尽量地分化到各知识点上,不定时抛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思维美、内在美,感受数学的魅力,不断激发自主探究驱动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挖掘自主探究潜能
问题便是设置疑问,诱导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高度评价质疑的意义:“提
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是的,质疑是一切思维的源头,是自主探究的导火索,是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例如,在讲解《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我手拿自制的三角形模型问学生:“谁能画出一个与老师手里的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学生问:“请告诉我们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大小?”我说“这个三角形有一条边是,或有一个角是,你能不能画出来?”学生说“不一定能,大部分画的三角形和老师手中的三角形不全等,但也有可能全等”。我又追问“有一个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六个条件全要?还是能少一些呢?”然后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个三角形具有几个条件才能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实现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究的转变过程中,不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断被挖掘,不断被提升。
四、搭建合作平台,生成自主探究智慧
教师通过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合作互助的力量,迸发智慧的火花,意义重大。
例如,在讲解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图形变化中的规律探究》时,如图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若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请小组合作探究:若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
三角形个数1 2 3 4 5火柴棍根数3 5 7 9 11
3=2×1+1,5=2×2+1,7=2×3+1,9=2×4+1,从而得排n 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棍根数为2n+1。
方法2:从起始根数为3来看,1个三角形3根,2个三角形是在1个三角形(3根)基础上增加2根,3个三角形是在1个三角形(3根)基础上增加4=2X2根,以此类推,n个三角形则在1个三角形的基础上增加2(n-1)根,共3+2(n-1)=2n+1。当方法2呈现后又小组便立刻想到了起始根数为2或为1的情况,于是便得到了一下两种方法。方法3:从起始根数为2来分析,方法4:从起始根数为1来分析,依旧推出结果。正当大家还在思索别的方法时,有小组便展现了方法5:从三角形排列的结果分析,三角形的总根数=横着的根数+斜着的根数,很快得出了结果。正当同学们意犹未尽时,有同学便总结了一个结论:在探讨规律问题时,可以从数上分析,从形状与起始数结合分析,也可从排列结构分析……
显然,搭建小组合作的平台,可以不断生成自主探究的智慧,不断发展和拓宽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水平。
五、巧设探究性作业,延伸自主探究空间
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外主动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延伸自主探究空间。
如在学完《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很多学生对于行行色色的应用题难以下手,于是我就安排如下作业:请归纳总结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同学们探究的气氛如火如荼,工程问题、行程问题、配套问题等等,有的还配以绘画、书法、卷轴等极其美观,让这一数学探究更具艺术性。
六、注重实践操作,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我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但生活在之树却常青,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数学定义中的术语很多,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有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却相当模糊,若此时,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通过动手操作、演示,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促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要求学生们都亲自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把它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看可以发现三个内角和有什么规律。令我惊讶的是,学生们的思维真的十分活跃,他们形成了很多种拼法,进而很快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定理,有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还证明了这一定理。又如,在教“从买布问题说起”“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打折销售”“怎样处理废电池”等内容时,我让学生周末走出去看看,亲身分析实践,去探究去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同时,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是的,动手实践往往让课堂或课外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气氛不断高涨、学习兴趣愈发浓厚、自主探究的能力越来越强。
诚然,学生就是一座“金矿”,他们原本都具有发现、创新的潜能,都能成为自主探究的个体。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自信心、思维能力等,我们更需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让他们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不断感受自主探究的欢乐与幸福,不断满足学生的数学需要,更大限度地开启学生智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