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价值

2017-06-24杨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效能

杨军

安岳县康复医院,四川资阳642350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价值

杨军

安岳县康复医院,四川资阳642350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8例作为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自我效能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精神病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精神病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思维障碍、焦虑抑郁等精神病症状,还可提升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自我效能理论;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临床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指病因复杂、治疗困难的重性精神病,表现为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活动障碍,病程较长,且疾病易反复发作,不利于患者健康生活,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大对患者护理过程的重视程度,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自我效能理论是一种可激起人体内心意志力、生活动力的心理干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生活信心,还可缩短患者治疗周期。基于此,该文重点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88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4例患者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55.4±4.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为(4.2±1.4)年;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55.8±3.4)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为(4.5±1.3)年,对比两组患者研究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能够将其进行比较(P>0.05)。

1.2 护理方式

两组均服用相同的抗精神病类药物,对照组加入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加入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措施,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1.2.1 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在19世纪中后期被学者班杜拉提出[1],主要被用于解释分析处于某种特殊情景下产生动机的原因,将其运用在精神病患者护理过程中,首先,应转变患者角色,引导患者变为主动治疗的提供者,建立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好互助模式,促使患者从护理人员处获取疾病管理经验,激发患者自我效能感。

1.2.2 干预患者认知行为根据患者病情严重情况,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管理方案,开展团队或者个人的教育活动,仔细为患者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发病因素,提高患者对于自身行为的认识[2],了解不同行为对于疾病康复的认识,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管理。针对患者日常活动、操作行为及时做出评价,当患者表现较好时,应及时予以表扬、肯定,提高患者生活行为的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根据患者病情,帮助患者制定可行的目标与行为标准,指导患者结合自身行为进行中肯评价,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患者在直接经验中获取自我效能感,提升其整体治疗效果。

1.2.3 重视患者沟通交流定期组织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交流疾病治疗心得,选择成功的案例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获取间接经验,树立患者疾病榜样,提升其自我效能。

1.2.4 构建完善支持系统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应重视对患者家属的教育,指导家属正确认识精神分裂症,要求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疏解患者心理压力。

1.3 评定标准

根据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精神病症状,分为思维障碍、抑郁焦躁、活力缺少、敌视猜疑等,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严重。根据SQLS(精神分裂症疾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分为动机、副作用、心理社会,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状况越不好。

1.4 统计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借助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P<0.05说明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无。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精神病症状情况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精神病症状评分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思维障碍、抑郁焦躁、活力缺少、敌视猜疑评分分别为(2.11± 0.27)分、(0.98±0.22)分、(2.14±0.41)分、(1.52±0.1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精神病症状情况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精神病症状情况对比[(±s),分]

组别思维障碍抑郁焦躁活力缺少敌视猜疑观察组(n=44)对照组(n=4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32±0.23)(2.11±0.27)(3.36±0.18)(2.96±0.12)(1.45±0.19)(0.98±0.22)(1.47±0.35)(1.15±0.47)(3.84±1.33)(2.14±0.41)(3.43±0.34)(3.17±0.25)(2.95±0.37)(1.52±0.17)(2.97±0.46)(2.62±0.16)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动机不良反应心理社会观察组(n=44)对照组(n=4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6.78±7.43)(15.44±4.65)(26.43±7.18)(22.94±6.12)(25.77±6.19)(12.87±4.22)(25.47±7.35)(21.15±4.47)(43.84±8.33)(32.14±5.41)(43.43±6.34)(39.17±9.2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且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所示。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通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偏见较大,进而出现社会隔离的现象[3],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该文通过研究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价值可知,观察组患者精神病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自我效能理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结合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原则,帮助患者建立自我责任感,调整患者心态,增强患者回归正常社会活动的欲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改善患者精神病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值得推广。

[1]游秋萍,郑伟,李雅文,等.系统康复护理训练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5,10 (9):1398-1400.

[2]吴纯青.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237-238.

[3]李艳,高丽艳,孙敬梅,等.社区卫生服务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29-31.

R47

A

1004-6569(2017)03(b)-0021-02

2017-01-06)

猜你喜欢

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完形填空专练(五)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