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技术平台之优势合素养提升之韵律
——以《晏子使楚》为例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2017-06-24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吴琪
■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 吴琪
融技术平台之优势合素养提升之韵律
——以《晏子使楚》为例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 吴琪
“核心素养”的界定,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发生的变化——学校教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递”,而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学生学习的形式也进入到网络空间支持下的对话学习和协作学习。我们的语文课堂,怎样融技术平台之优势,在改善“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让语文学习言从心声、思辨达意,奏响言意皆得之和音呢?笔者相信,在关键支点上的融合,足以撬动一节智慧生长的语文课!
支点一:立足目标,方能“学得其要”
学习目标的定位,可谓最关键的一个支点。新教育背景下的课堂着眼学生借助信息平台提高学习能力,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由此我们对学习目标的定位,应体现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双融合、双关注。
张希玥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是一篇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晏子作为齐国的大使,面对楚王的三次羞辱,表现出的出色辩才和外交智慧,让读者深受感染。课文以剧本的文体形式呈现,而剧本的语言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张老师和孩子们量身打造学习目标时,从课文的文体特点切入,关注学生通过读演对话体会晏子语言智慧,更关注“借助交互工具”,让学生在直观便捷的操作中发现剧本语言特点;“运用资源平台”让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通过悟潜台词,画推理图的方法,来体会有序表达,学会自主推理。
学习目标:
①学会8个字,认识8个字。
于分角色演读人物对话,体会晏子的能言善辩以及外交家的智慧。
③借助交互工作,了解剧本语言特点: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
④运用资源平台,合作古诗晏子的语言。通过悟潜台词,画推理图来体会有序表达,学会自主推理。
学习重难点:
①抓住人物对话,读懂潜台词,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感受鲜明形象。
于理解晏子语言的巧妙与逻辑性,体会语段的有序表达,学会推理。
有了这样高度融合的目标链条和学习主线,在关键环节辅以信息技术的自然融合,让晏子能言善辩、有礼有节、不辱使命的外交家形象逐渐丰满于学生心中。同时,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感和方向感,让学生能在更大的资源平台获取语言学习的方法,以达更多的智慧生成与更全面的素养提升。
支点二:亲近原文,方能“学得其言”
(一)创设音效语境,感受情节推进,激活语言表达
张老师在上课伊始,以引人入胜的故事语言配以历史厚重画面感的音乐,瞬间将孩子们带入到春秋时期晏子使楚时君臣舌尖交锋的精彩时刻,这就是语境的魅力。孩子们顺势根据剧情图来回顾楚王与晏子的3次对话交锋,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反刍,锻炼了学生语言梳理能力,同时,大家亲历情节的步入高潮,了解剧本的表达要素,水到渠成。当学生利用白板直接在原文中提取楚王羞辱晏子的四处语言时,大家直观发现楚王的四次问话咄咄逼人,表情夸张,这引起大家想继续探究楚王问话的言外之意。这样的语文课堂,既有激活学生梳理表达的“大跃进”,也有“慢慢走,欣赏啊”,想咀嚼出人物语言的潜台词的真思考。
基于交互的电子白板提供方便的原文提取功能和圈点勾画功能,运用于语文学科,可呈现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与思维成果,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课堂教学互动平台。
(二)延展交互平台,理解弦外有音,读演智慧交锋
员.读赏“能言善辩”识人才
通过师生、生生进入楚王和晏子第二次语言交锋之时的充分朗读,孩子们对楚王问话中想表达的潜台词逐渐清晰起来。他们知道楚王不是在问齐国人多不多,所以读出了楚王质疑齐国人才少的弦外之音,他们知道楚王不是想知道为什么派晏子来出使,所以读出了问话中对晏子无能的小瞧与轻蔑,仿佛在说,齐国没有能人,把你这无貌又无能的晏子派来了。孩子们通过朗读,感受到楚王的言藏心声,弦外有音,有故意羞辱晏子无能之意。
而读到晏子从容作答,机智应对的语言时,张老师契机引入百家讲坛微课视频,已然将晏子的表达跨时空还原成两个精妙的成语:张袂成阴,挥汗成雨。孩子们在白板动态交互的轻巧连线中,直观呈现自主阅读的思维成果,在古今两种表达的交替朗读中,理解了晏子用夸张表达来应对楚王的问话,确实能言。这样用视频讲坛延展文本,语用互学互补的方式,无疑也丰富了孩子们语言的积累,拓宽了表达的视野。
圆.读演“有礼有节”悟智慧
只有真切读懂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悟到舞台说明中晏子恭敬动作和有礼表达背后的原因,孩子们才能演绎好人物的形象,从而实现对人物形象真正的理解和再现。在这个关键的难点问题上,张老师也恰时补充一段关于晏子出使楚国的背景视频,齐国希望能与楚国达成联盟,共同抗击晋国。学生对晏子作为使者的心境感同身受,纷纷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表达。在朗读表演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晏子既维护自己的尊严,又不失对楚王的尊重的有礼有节。而当恢弘场景和灯光亮起,孩子们瞬间被带入楚君的殿堂,入情入境的表演,又一次升华了理解,唤起对晏子智与礼的共鸣。
张老师激励学生参与朗读表演,更注重激励学生参与评价,当学生对演员神态、语气、动作进行贴合人物品质和形象的评价时,既提升了自我评鉴的能力,又让晏子智慧外交家的形象再次丰满于眼前。
3.共享表演视频促互动
上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张老师将有限的课堂空间延展到无限的网络空间,课后大家都来进行亲子演读、小伙伴合作演读,在教育云空间里面上传音频,同学们投票选出最佳演读。这样一个在线交流分享的过程,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同时也让教师、学生、家长实现了三方互动。大家可以看到更多同伴的作品,得到更多同伴的点评。在网络上,教师和孩子是平等的,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没有了面对面的拘谨,孩子们接受起来就更加自然了。
朗读之于文本或者作者,是言说;而之于师生,是倾听。固然我们需要大胆言说,机智对话,但前提永远是:我们要倾听文本最真实的言说和作者最清楚的声音。
支点三:资源助推,方能“学得其法”
(一)呈现推理过程,促进自主构建
员.提取对话,得其“意”,推其“理”
晏子和楚王的每一次交锋,是怎样扭转被羞辱之势,体会言语中的推理方法,感受晏子的大智慧是师生合作学习的重点。张老师巧妙联系上文设疑,楚王曾经说晏子是各国中最有辩才的人,可为什么晏子却对楚王说自己最无能呢?学生的真思考从有价值的疑问开始发生。
为了让三年级的孩子能通过语言直观了解晏子三段论推理的逻辑严谨、表达有序,在师生协作学习的过程中,白板交互平台帮助大家搭建了共同思维的平台,同学们静下心来扫描晏子语言的有序表达,提取原文关键词,隐去其他部分,借助白板推理图标,步步推理,原来晏子就是由“贤君派贤能的人出使,昏君派无能的人出使”这个规定,和自贬自己最无能,推理出楚王是昏君的结论,让楚王自取其辱。由此,大家深深感受到晏子不仅能言更加善辩!
这样不脱离人物语言的学习,通过白板提取关键词来画推理图的方法,帮助孩子增强了语言表达,缜密了思维,强化逻辑建构的能力。
附:推理图
圆.由扶到放,唤“探究”意识,促“互动”思考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不仅是在语言的朗读与感悟上,更在语文思维建构的过程上。楚王与晏子的第三次对话交锋把剧情推向高潮,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晏子使用类比推理的一段表达是有理解难度的。而张老师选择大胆放手,她的法宝是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平台,请小组通过平板协作学习来完成对晏子语言潜台词的思考。
小组“协同学习”的关键在于是否在小组活动中唤醒了“探究”的活动。伙伴之间通过互相倾听,产生不同思考方式的交互作用,得以理解语言含义,而成员之间的多样性,会发现不同于个人内在的知识建构的模式,产生更高的效率。
张老师出示了学习第二次交锋晏子语言时用到的方法“抓人物语言,画推理图,悟潜台词”,同学们开始自主学习。通过点击资源包,了解了橘子,枳子,水土的相关知识;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晏子的语言,借平板工具,绘制推理图,把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行比较,从他们的反馈,我们能看到他们真实研学的全过程,人人有分工,有协商、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同伴之间的互助,大家运用信息平台把复杂的语言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推理和建构,体会到晏子的潜台词就是楚国的教化不好社会风气差,深深感受到晏子这个类比推理的妙用!也被晏子步步为赢的精妙辩才所深深折服。
(二)搭建编剧平台,慧生人物形象
随着晏子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越来越丰满,当张老师请孩子们来当编剧,给这段话前面加上舞台说明的时候,孩子们都能站在一个智慧外交家的角度加以补充丰盈,他们各抒己见,没有标准答案,但却准确地运用这些四字词(面不改色、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来表达晏子的沉着冷静、有礼有节、才思敏捷、智慧超群,并把这样外交明星形象读到了心里!
而读演楚王亲自召唤人为晏子倒酒这一幕的同学,演绎得那样心悦诚服,从他再也不敢怠慢这齐国的使者的言语与动作间,孩子们也真切体会到,只有像晏子这样靠实实在在的真才实学,真正智慧,才会赢得楚王的尊重,也赢得了楚国对齐国的尊重。
在这样一节融合多种媒体综合效应的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轻松完成了语言理解、提取表达、建构推理,从而更好地启迪了情感和心智。让达成学习目标的路径更高效,更自主。可见,教学媒体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和接受新知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信息应用的能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能。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去建构面向学生未来的和富有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双提升。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