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核心素养聚焦真实写作
——例谈“真作文”教学的五个转变
2017-06-24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董尚元
■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董尚元
观照核心素养聚焦真实写作
——例谈“真作文”教学的五个转变
■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董尚元
近几年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真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旗帜鲜明地指出习作为生活服务,主张通过真实的语境让写作真实地发生,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这与“核心素养”中提出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诸多发展指标不谋而合。
梳理市教科院举办的小学习作教学竞赛和习作教学研讨活动,可以欣喜地发现,“真作文”所倡导的习作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真作文”研究对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问题在习作教学层面进行了具体诠释,下面试举例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写文立言”到“用文立人”
长久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疑难杂症”,是老师头疼、学生苦恼、家长心烦的苦差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目标的矮化——传统的习作教学主体对象是“文”,而不是“人”。具体地说就是为文而教,为文而学。在“写什么”上打转转,在“怎么写”上兜圈圈。
“真作文”将习作教学的目标放在了“人”的发展上,聚焦“为什么”写、写了“有什么用”。这就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藩篱。比如,笔者执教的《拯救……》一课,以QQ聊天群中突然冒出的一则日记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为教学支点展开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员.出示日记——妈妈让我去扔垃圾,我想万一下面有个卖小孩的怎么办?被挖掉眼睛,被放进一个麻袋丢进河里淹死。那些小孩都是因为自己出门而遇难的,我可不要像他们一样。我看到楼梯旁有一些垃圾,随手一扔就走了。虽然很不好,但是活着回来就很好了。
圆.猜测日记作者。推测日记的小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本应该如何?现如今怎样?如果没有及时引导,还可能怎样?
3.探讨背后原因。学生分析归纳出正是因为作者的父母亲人、朋友老师、新闻媒体、犯罪分子等诸多因素才导致了小作者的胆小多疑、惊慌恐惧。
4.寻求解决办法。课堂上,学生说可以用自己的笔来帮助像小作者这样有可能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一类人。比如写信劝慰作者、提醒作者的父母、给新闻媒体提建议、正告犯罪分子等。
这样的教学没有在如何教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上下苦功,而是将学生引导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较好地实现了“要我写”为“我要写”的转变。
“真作文”教学,“立言”是出发点,“立人”才是归宿点。
二、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回望生活”到“介入生活”
“真作文”教学的第二个变化是厘清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难题,传统的作文教学要么绞尽脑汁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生活,要么煞费苦心创设活动营造虚假的生活,却忽略了学生应该直面的当下的真实生活。
“真作文”教学强调将生活的需要挺在前头,让习作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实,当教师关注现实生活,在学生习作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道桥梁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有许许多多真心话、真感情在文章中流露:孩子们在《夸夸爸爸妈妈》中表达对父母的爱意;在《弟弟妹妹来了》中发表对“二胎”的看法;在《手机啊手机》中呼吁亲人不做“手机控”,多陪伴家人;在《甲方乙方》中善意地劝诫爸爸戒除不良嗜好;在《学写导游词》中制定全家人的旅游攻略……这些课例都很好地强化了“真作文”的教学理念——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适应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习作教学必须从回望生活、远离生活、虚造生活的泥沼中走出来,鼓励学生直面生活、介入生活。
三、教学内容的转变:从“墨守教材”到“自主开发”
关于作文教学,大家诟病最多的就是习作教材的缺乏。“真作文”教学提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成为习作教材的建设者。与其望眼欲穿地等待,不如聚沙成塔地开发。
开展“真作文”教学以来,很多教师在完成教材作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就地取材,自主开发作文训练内容,涌现出了许多好的课例。笔者的《我家还缺啥》一课就受到了广泛好评。这节课以真实存在的武汉大学电视台“说说心里话”栏目组《我家还缺啥》访谈节目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我家还缺啥”。问题抛出后,学生沉默片刻,纷纷举手发言:缺钱、缺电脑、缺一次全家旅行、缺伙伴、缺诚信、缺欢乐、缺朋友、缺陪伴、缺父爱、缺奶奶、缺温馨、缺自由、缺和谐……有物质的,有精神的,各种各样,不一而足。
人们生活追求的永不满足和现实生活不尽人意之间的矛盾,让人有话可说,学生有感而发、真实可信。老师继而引导:如果我们到电视台去做嘉宾,主持人会提那些问题呢?巧妙地将作文要求及指导变成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学生思考后说,主持人会问为什么会缺少它?什么事情让你特别感受它的缺少呢?……学生很快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课堂上一个学生写到,因工作压力大,爸爸妈妈经常吵架,一家三口经常拉着苦瓜脸。他渴望家庭和谐温馨。他描写吵架的语言非常的生活化,有很强的真实感,老师建议他将这篇习作给爸爸妈妈看一看。还有一个孩子写有一次放学回家,看见一个同学坐在她姥姥的车上,不知什么原因跟姥姥吵了起来,蓦然感觉自己缺少一个慈爱的姥姥,她很羡慕那个同学,因为她姥姥已经去世了。她非常希望姥姥还在,甚至希望姥姥能再和自己吵吵架。许多孩子在交流时眼含泪花、声音哽咽。
在这节课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打开生活的视角,接着写咱班还缺啥?咱校还缺啥?社区还缺啥?武汉还缺啥?中国还缺啥?世界还缺啥?我还缺啥……既在举一反三中掌握表达方法,又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社会。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与学生生活和成长历程紧密相联的作文题库。经过实践,这些题库贴近生活、易于动笔,深受学生喜欢,现摘录其中一部分:
四年级老师不在时看电影换牙记(拔牙记)风波课间十分钟我的梦五年级争吵我家还缺啥咱班还缺啥对话考试向你推荐一本书六年级由一则新闻想到的激动一刻六年级的故事学写留言册梦中的中学委屈的泪水
四、教学策略的转变:从“技法传授”到“支架指导”
习作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中将太多的时间花在了概念性写作知识的传授上。其实,学生的写作技能不是传授所得,而是在实践中习得的。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真作文”教学非常重视习作的实践性,在教学策略上倡导用“支架指导”来代替“技法传授”。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的帮助称为支架。习作教学中的“支架指导”是指通过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将习作方法变成程序化知识的教学策略。我在“千课万人”活动中执教的《你管住自己了吗》一课就较好地运用了支架指导。
支架一:视频。通过斯坦福大学“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视频,激趣定向。
支架二:图表。让学生填写下列图表简化思维。
那次,我(管住了/没管住)自己:
时间事情结果
支架三:范例。通过正反两个范例进行对比,让学生有所发现,领悟表达方法。
支架四:思维导图。明晰习作思路。
五、教学评价的转变:从“结果主导”到“关注过程”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定。“真作文”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去甄别学生的能力水平或成绩,而是要关注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让习作成为了解学生的窗口,促进学生成长的阶梯。
前不久我们进行了《大人的烦恼》过程性评价实践。《大人的烦恼》是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习作内容。传统的习作评讲,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怎么指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细节将大人的烦恼写得更具体生动。但在反复研读学生习作时,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写的大人的烦恼都是源于自己的学习。进入六年级,孩子的升学压力的确很容易成为大人的烦恼。但大人的烦恼难道仅仅局限于孩子吗?当然不是。选材的单一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太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就是家庭的核心,习惯了关注自我感受,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着想。所以他们眼中大人的烦恼还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甚至有不少学生在写大人的烦恼时写着写着大人不见了,自己成了文章的主角。
经过深入思考,我们认为本次习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能走进大人的心灵,与大人平等对话。真正了解大人内心的感受,明白任何人都有快乐与烦恼,从而懂得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关心和帮助,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有了这样的认识,评价的重心自然就会从对文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写作者健康成长的关注,在赏识学生原有作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继续留意大人的生活,真正走近大人的世界,写出其它版本的“大人的烦恼”。这样,习作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表达技法训练工具,而是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秘密武器了。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要让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培养,培养人格高尚、身心健康、能力完善的全人。“真作文”教学让习作教学从单纯的文章写作指导提升为对自身以及周遭环境的关注与思考,习作正在成为学生规划学习生活、干预家庭生活、呼应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也正在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主发展以及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通过习作培养善于发现、敏于思考、富于情感、精于表达的人,这不正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层面所要达成的培养目标吗?这样看来,“真作文”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