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对紫砂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促进研究

2017-06-23曹静珍

关键词:宜兴紫砂技艺

曹静珍

数字媒体对紫砂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促进研究

曹静珍

当下,计算机技术、网络科技、数字通信快速发展互为融合,随之,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电影也快速地向数字音视频、虚拟现实、互联网、移动终端方向发展,形成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其真实再现、准确保存、全面展现、艺术化表达、超越时空限制、快速传播、扩大群体、丰富内容、节约成本等特点为紫砂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与技术手段。

数字媒体 紫砂文化 传承 传播

数字媒体是一种信息载体,它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数字媒体包括数字化的图文、影像、音视频、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现如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媒体全面渗入各行各业,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数字媒体为紫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载体与技术手段,从紫砂文化保护、紫砂文化研究、紫砂技艺传承、紫砂文化推广、紫砂文化体验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推进着紫砂产业发展,激发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对紫砂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更好地保护、传承、传播紫砂文化。

图1、汪寅仙大师

一、数字媒体促进紫砂文化资料保存、技艺传承与作品创作

(一)促进紫砂艺人资料全面的保存

汪寅仙、徐秀棠、吕尧臣大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无锡市文广新局公布了第四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有高丽君、张红华、周尊严、顾治培、储集泉、高建芳、刘建平、张振中、范永良、史小明、王小龙、顾美群12位。这样一群紫砂艺人,他们作为紫砂文化的创造主体,其个人风貌、所处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创作成果是我们研究紫砂文化的切入点之一,获取并真实、全面地保存紫砂艺人相关的原始资料可为进一步研究紫砂文化提供条件。从古至今,保存资料最为普遍和常见的手段是文字与图像记录,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记载资料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文字与影像;声音、相貌、技艺、作品均可通过摄影摄像的形式真实记录下来,由此可以全面、真实、立体展现紫砂艺人的风貌。技术越来越发达,资料越来越多样,对紫砂艺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为配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宜兴紫砂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2014年8月,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与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的宜兴陶瓷“口述历史”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计划用四到五年时间,根据“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通过抢救性摄像记录龙窑遗迹、烧成技艺、烧成民俗,通过采访国家级大师、陶艺名家和各级古稀非遗传承人以及知名专家、学者、藏家,同时通过撰写论文、编写专著记录宜兴紫砂历史,保证宜兴紫砂文化的传承,为紫砂文化传播提供宝贵材料。

(二)促进紫砂技艺资料高效的存储与传承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它以宜兴独有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如紫泥、朱泥、本山绿泥等),使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2006年5月20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2、正在烧制中的前墅古龙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现场录制紫砂工艺品制作过程,系统整理影像资料并且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紫砂制作技艺进行整理、备份,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料的准确度、完整度与真实度,也能有效避免因时间、空间等外来因素造成的资料丢失等问题,且数字化存储后的资料还可实现信息的快速检索,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另外,紫砂制作用时长,过程复杂,其录制时间长,资料会形成较大的存储空间,需要后期利用影视剪辑软件如Adobe Premiere、爱剪辑等对视频源进行切割、合并,或者加入图片、背景音乐、特效、场景等素材与视频进行重混合,生成具有不同表现力的新视频,取精用宏、锦上添花,极大提高信息质量与艺术表现力,为技艺传承、学术研究、文化展示提供便捷。

(三)促进紫砂技艺成品的高品质呈现

一款精美的紫砂工艺品总是少不了造型上的精雕细琢。在造型之前,创作者总要先手绘草图,然后根据草图来完成整个制作,草图绘制越详细,制作出的成品在造型上越不容易产生出入。但诸如泥色、目数、纹理、刻绘等效果却很难用草图表现出来,此时若利用电脑绘图软件如PS,三维制作软件3D MAX、Maya等提前对紫砂工艺品进行造型设计、电脑绘制,则能得到极具真实感的虚拟作品甚至三视图,基本可做到所见即所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观察电脑设计稿往往能发现作品的不足之处,这时先对电脑稿进行调整,待完善后再制作出成品,这一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成品率,提高了作品品质。另外,除前期的造型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也为后期展示,如还原矿石面貌、还原经典作品、触摸屏展示、网络展示、模拟场景展示、创意展示等提供着技术支持。

二、数字媒体提升紫砂文化传承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一)促进紫砂文化的多途径、多广度、高速度传承与传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紫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扩大了文化传承与传播广度,提高了传承与传播速度。紫砂制作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一方面可通过师傅现场教授,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影视频观看进行辅助学习,甚至可通过音视频互动、接收微信推送、学习微课等形式展开。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结合,通过开展活动、建设项目、创立学习班、出版著作、拍摄影视作品等,多种传承与传播形式相互结合,多种途径共同发展。在紫砂文化发展、传承与弘扬方面,宜兴市一直以来都做着大量工作,除开展技艺大赛、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外,还展开了“口述历史”“江苏老字号”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蜀山古南街修缮等工作;从2004年伊始,拍摄了《中国紫砂》《紫玉金砂》《紫泥春华》《壶开生面》《顾景舟》等电视艺术片;2017年1月底,CCTV第一时间栏目播放了题为《紫砂美名天下扬,一壶独醉丁蜀镇》的专题片。出版了《紫砂研究》《紫砂春秋》《宜兴紫砂陶》《宜兴紫砂吴艺风采》人物传记《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紫音希声》《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等诸多书籍,另有专业期刊《江苏陶瓷》。通过这些著作与电视片,紫砂艺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客观展示;紫砂发展史上的诸家风貌、文化走向得到了真实再现;紫砂壶制作工艺流程得到了生动记录;名人及其佳作的艺术价值得到详尽评述。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媒体广泛传播、生动展现的特性,让读者和观众能更直观了解紫砂文化、弘扬紫砂文化。紫砂圈内或圈外,宜兴本地、外地或国外,但凡喜爱紫砂艺术爱好者,都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习紫砂知识,体验紫砂创作,了解紫砂艺人风貌、紫砂制作过程、紫砂工艺品等,而且所有这些内容能在几秒钟内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群体,提高了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速度。除此,类似微拍堂等一些采用先进的Html5技术搭建的基于微信的拍卖系统,完美解决安卓和ios的跨平台问题。其“云服务器”架构及“类朋友圈”后台,适合中小企业及个人快速搭建个性化移动端拍卖系统,这类系统的产生也对紫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丰富紫砂文化的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深度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通过构建强大的紫砂文化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库,实现图片、影像、声音、背景音乐、虚拟场景、模拟工作情境等电脑技术合成展示,传播内容更丰富,观者体验更直观立体。2017年,作为“口述历史”项目的一个重要展示部分,宜兴陶瓷博物馆计划搭建数字互动展示触摸平台,综合展示“口述历史”项目内容,包括创意片头、古稀紫砂老艺人的个人介绍、音视频采访、图形图像、作品展示、技艺展示等等,从文字到图像,从声音到视频,从静态到互动,由传统单一的图文展示向多元互动转变,提升了观者体验,提升了参与度,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基地,一直努力构建“陶文化+”的素质教育模式。学院动漫专业教师团队和央视数字频道合作成立宜兴紫砂动画工作室,制作了动画片《紫砂壶传说》,并在央视世界地理频道播出;此外,学院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借助“陶文化e站”、数字“陶”媒体等,将陶文化讲堂、陶艺作品展、陶艺文化节等活动的图文、音视频信息进行微信平台推送。这一举措加强了师生间的在线互动交流,升级了陶文化的传播方式,推进了互联网+陶文化的发展模式。

图3、前墅龙窑

三、数字媒体节约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成本

影像资料最真实地还原现场,再现原生态面貌,将这些资料转化为便于保存的数字化格式,不仅不占面积、维护成本低、便于携带与传输,而且能生成多个备份避免了资料毁坏的风险,形成系统分类和数据库后还能实现关键词检索,极大提高了研究速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相关资料数字化处理后通过互联网传播,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作为传播方,数字化的资料信息不需要较大的保存与传播场地,不需要大量人力与物力支持,通过网络这一途径进行传播,大大降低了各类成本,扩大了覆盖面,避免了烦琐的过程,节约了时间。作为受众,不论是紫砂学艺人还是紫砂爱好者、研究者,大家获得资源的场所不受限于图书馆、资料室、现场。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只需付少量费用甚至无须付费就能享用到各类资源。资讯越来越丰富多样,途径更多更便捷,获得资料的成本当然也随之降低。各类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正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基于网络进行文化传播的。官方的,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非官方的如壶乐汇创客空间、荆溪雅集、微拍堂等,都成为传承、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与窗口。

图4、壶开生面开机仪式

图5、宜兴紫砂申报世界非遗座谈会

四、结语

在这个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能变身为资源接收者与传播者,获取资源变得越来越快速方便,资源量越来越多、资料来源越来越杂,这些势必会造成资源质量的良莠不齐、信息权威性不够、真实度不高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紫砂文化的正确传承与传播。因此,不论是受众还是传播者,我们都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弘扬、发展紫砂文化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1] 钱丽娜.DT时代,所有广告都会走向移动终端.商学院,2016(01).

[2] 陈娜.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4).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

[4] 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http://www.yxtcbwg. com/

[5] 中国广告网http://www.cnad.com/

[6]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曹静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数字媒体环境下紫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390]

猜你喜欢

宜兴紫砂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