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介入策略对比研究
——评价理论视角

2017-06-23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突发事件观点

李 君

1.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南京,210039;2.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4



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介入策略对比研究
——评价理论视角

李 君1,2

1.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南京,210039;2.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4

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评价资源进行突发事件报道,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MH370失联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从评价理论视角,借助UAM Corpus Tool,对比分析了介入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态度意义与介入方式的互动,探讨介入策略的异同。研究发现,两大报纸都使用了大量对话扩展资源,尤其是归属资源,打开对话协商的空间,避免承担责任和风险。从差异性看,《中国日报》报道中介入资源使用较为单一,态度表达总体上比较含蓄,但个人情感表达相对直接;《纽约时报》报道中介入资源使用比较丰富,态度表达直接且具有一定策略性。

突发事件报道;评价理论;介入策略;态度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突发事件因其异常性、突发性、破坏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突发事件报道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突发事件按照发生过程和性质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2。近年来,学者对自然灾害报道关注较多。Bednarek等从评价视角分析了昆士兰洪水报道中新闻价值的构建,提出了新闻价值研究的话语分析框架[2]。王振华以地震报道为例对硬新闻报道进行了态度系统分析,发现了英汉“硬新闻”的语言裁决手段多于情感和鉴赏[3]。马伟林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和评价理论分析了巴基斯坦地震报道,揭示了报道的态度、立场和观点[4]。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态度系统,对于介入系统关注较少。新闻语篇的介入系统分析主要集中于社论,陈晓燕等对比分析了英汉社论语篇中介入特征对语篇对话性和互文性建构的影响[5];赵民对比了社论结尾的介入方式差异,并探讨了这些差异对实现社论目的的影响[6];赖彦等从介入系统视角探讨了英语新闻语篇的互文修辞功能,认为对话介入资源是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倾向的语篇表现手段[7]。这些研究强调了选择不同的介入资源对意义潜势的影响,但对介入方式与态度系统评价意义的互动研究关注较少。

“新闻语篇具有两个最根本的功能:一是信息传递功能;二是舆论导向功能”[7]32,突发事件报道更是如此。信息报道让读者及时了解事件的发生和进展情况,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舆论导向则需要报道者策略性地影响读者接受新闻报道传达的观点和态度。因此,研究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传达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MH370失联事件一周内的新闻报道为例,从评价理论视角,借助UAM Corpus Tool,分析报道者如何通过介入资源的选择实现突发事件报道的多声对话,以及态度资源如何与介入资源互动实现评价意义,从而发现两大报纸介入策略的异同。

2 理论基础

Martin等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研究扩展到语篇语义层,建立了评价系统[8]35。评价系统由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组成。态度系统包括情感、判断、鉴赏三个次系统,情感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情感反应,判断是对某种行为的评判,鉴赏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介入系统包括单声和多声,单声直接阐述作者/说话者的观点,没有其他观点的存在;而多声则承认其他观点的存在,允许不同观点的协商甚至斗争。多声可以根据对话协商空间的关闭(close)和打开(open),划分为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对话收缩会挑战或者限制其他观点的人际空间,包括否认(disclaim)和公告(proclaim);对话扩展则打开与其他观点的对话空间,容纳其他声音或观点的介入,包括接纳(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级差系统可以通过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调节评价意义的表达。

White认为,可以通过介入资源理解:(1)介入系统中的不同选择所具有的意义潜势;(2)介入价值与其他意义特别是态度系统的评价意义相互作用产生的意义潜势;(3)评价价值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如何随着文本的展开积累为文本意义[9]。本文将重点研究前两个问题,探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介入策略。

3 介入特征分析

通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新闻报道中的介入资源分析,发现两大报纸报道中利用的多声资源远远超过了单声资源,对话扩展资源远远超过了对话收缩资源。对话扩展资源中,信息、观点和态度被大量归属于外部声音(表1)。由此可见,《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MH370事件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和尊重,打开了不同声音之间协商对话的空间。这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很大关系。人们对MH370的失联存在很多疑惑,除了确定飞机已经失联,其他信息几乎都无法确定,关于飞机去向、失联原因等一系列问题的猜想不断出现,报道者无法也不可能独断专行使用大量的单声或者对话收缩资源去压制、挑战某些声音和观点,他们只能打开对话空间,允许不同声音和观点的对话协商。

表1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新闻报道中的介入资源分布

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中国日报》的单声资源使用频率(31.31%)高于《纽约时报》(23.22%)。从话语内容看,《中国日报》主要使用单声资源报道了事件信息“Malaysia Airlines released its first statement on its website about five hours after Flight MH370 lost contact with traffic control at 2:40 am”,以及中国采取的搜救行动“Coastguard vessel China Coastguard 3411 has been engaged in search and rescue in waters around the suspected crash site since Sunday afternoon”,“China is using 10 satellites to help in the search for debris”。除了使用单声资源进行事件信息报道外,《纽约时报》还表达了态度评价意义,单声态度所占比例远远高出《中国日报》。由此可见,《中国日报》使用单声资源强调中国在飞机搜救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做出的努力,增进公众对中国政府的信任,而《纽约时报》在使用多声资源打开对话空间的同时使用单声资源明确表达了态度评价意义。

相对于《纽约时报》,《中国日报》的多声资源使用更具极端性,对话扩展资源与对话收缩资源的比率为13.7∶1,对话收缩资源仅使用了否认资源,没有使用公告资源,对话扩展资源中归属和接纳资源的比率为67.5∶1。这表明《中国日报》多声资源的使用较为单一,多用归属资源借用外部声音进行报道;而《纽约时报》的多声资源使用比较丰富,报道者利用各种多声资源进行对话空间的调节,实现报道目的。从否认资源看,《纽约时报》比《中国日报》的对话压制程度高,较大程度地关闭了对话空间,压制了不同观点,增加了挑战观点所要付出的人际代价。从公告资源看,《纽约时报》主要使用背书资源(endorse)把外部意见说成是正确的、有效的。从归属资源看,《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使用大量承认资源(acknowledge)通过“say、tell、report和according to”等表达外部声音。这属于中性归属,没有公开表明报道者对相关命题的观点和态度,符合新闻报道客观性的要求。MH370失联事件的性质决定了记者不可能亲临现场或者找到目击者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而只能依靠“他者”挖掘事件报道的信息和线索,归属资源的大量使用成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重要的介入手段和策略。涉事方、调查搜救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失联者亲属等各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声,各方观点或一致或矛盾或同意或反对,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声的协商或斗争。例1使用归属资源,借用专家和官员的声音对飞机失联原因和坠落地点进行了推测,一方认为飞机可能半空解体或者失去控制坠入海中,另一方认为飞机被劫持、信号被人为关闭的可能性很大,飞机可能已经在某个地方着陆,乘客可能暂时是安全的,但也不否认飞机因电路系统故障而坠入海中的可能性。双方声音既有某种程度的赞同,又有一定的对立。作者通过这种声音的赞同和对立为读者构建了对话空间,允许多种声音的介入和协商。

例1 Zhao suggested that the aircraft might have broken up in mid-air,or a loss of control may have sent it plunging it the ocean intact…

A senior official from a Chinese airline,who declined to be identified,offered contrasting scenarios. “I think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fight was hijacked and the signal was turned off manually is also quite high.It may have landed somewhere not far from where the signal was lost and the passengers may be safe temporarily.” he said.“But the pessimistic point of view,even though we hope it didn't happen,is that an electrical system malfunctioned and suddenly cut off all the power,leading the plane to crash into the ocean.” (FromChinaDailyThe search for flight 370 goes on)

此外,《纽约时报》还使用接纳资源表达了内部声音,表明某种观点仅是其中一种观点。如例2所示,报道者通过“can”说明一定的天气条件甚至是鸟群也可能偶尔被错认为是飞机的雷达光点,这只是诸多观点中的一种,报道者承认并接受其他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这反映了报道者愿意与读者进行协商,避免观点的绝对化。

例2 Certain weather conditions,and even flocks of birds,can occasionally cause radar blips that may be mistaken for aircraft. (FromTheNewYorkTimes Signals on radar puzzle officials in hunt for jet)

4 态度-介入互动特征分析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进行了大量的事件信息报道和调查搜索行动报道,这符合新闻报道的本质要求,符合公众对事件信息的迫切需求。除此之外,报道还传达了态度评价。态度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正是这种主观性使它比单纯陈述事实更深刻,也更能影响受众,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10]。以下把态度系统和介入系统结合起来,分析两者的互动产生的意义潜势。

表2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新闻报道中的态度和介入资源分布

从表2可见,《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报道中态度意义主要通过多声资源表达,尤其是开放性的归属资源。态度意义通过外部声音表达,既表明了态度又避免承担责任和风险,尤其是在突发事件这样敏感事件的报道中,报道者表现得更加谨慎。不仅如此,报道者还利用对外部声音来源的调控突出意欲传达的声音。分析发现,虽然《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归属资源最主要的声音来源是马来西亚方面,但从态度资源的声音归属看,《中国日报》最为关注专家学者的态度,而《纽约时报》更为关注调查搜救方的态度。《中国日报》借用专家学者的声音表达了对马来西亚方面行为的否定判断以及对搜救任务的否定鉴赏,如例3、4所示。《纽约时报》通过调查搜救方的声音,表达了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对调查搜索工作的评价,如例5、6所示。

例3 “But the key point is that Malaysians must release all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in a timely manner,or other countries' searches will be a waste of time,” he said. (FromChinaDailyCountries'need to share information')

例4 Wu Peixin,an aviation expert in Beijing,said the search for the plane will be time-consuming. (FromChinaDailyLast contacts recalled as search ramps)

例5 Ronald K. Noble,th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or Interpol,said,“It is clearly of great concern that any passenger was able to board an international flight using a stolen passport listed in Interpol's databases.” (FromTheNewYorkTimes Search for jet compounds the mystery)

例6 But a spokesman for the United States Seventh Fleet,which has sent two warships to assist in the search,said the Malaysian rescue team was doing a “terrific job of organizing” the effort. (FromTheNewYorkTimes False leads set back search for Malaysian jet)

报道者通过归属资源表达态度较大程度地打开了态度协商的空间,承认不同态度和观点的存在,态度表达间接委婉。与之相比,单声和对话收缩资源则关闭或者限制了其他态度存在的空间,报道者的态度表达较为直接。比较发现,《纽约时报》超过三分之一(39.13%)的态度意义是通过单声资源和对话压缩资源实现的,比《中国日报》中的态度表达(27.08%)更加直接。报道者要么直接明确表达态度“Experts and aviation industry were puzzled by the length of time MH370 has been missing”,要么通过压制其他声音表明态度。例7中,报道者通过“though”把一种期待投射到读者身上:马来西亚和中国关系友好,马方不会受到中方的指责,但是,接下来报道者转而强调了马方受到中方越来越多的批评。

例7 Though Malaysia generally has good relations with China,the home country of most of the passengers on the missing plane,the confusion and crossed signals are drawing increasing criticism from there.(FromTheNewYorkTimes Signals on radar puzzle officials in hunt for jet)

在态度类型上,《中国日报》报道中单声资源主要实现情感意义,而《纽约时报》主要实现鉴赏和判断意义。情感将情感主体“人”前景化,判断将焦点聚焦在被评价者身上,鉴赏把被评价对象这一焦点转化到“物”。陈晓燕认为“从情感到评判再到鉴赏,语言的主观化、个人化程度不断降低,而客观化程度呈递增趋势”[11]41。这表明《中国日报》报道中个人主观化情感表达比较直接,而《纽约时报》则策略性地减少态度表达的主观性,使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资源表达态度评价意义,更容易实现新闻报道的目的。

5 结 语

本文从评价理论视角,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进行了介入策略分析,研究发现两大报纸都使用了大量的对话扩展资源,尤其是归属资源,打开不同声音、观点和态度协商的空间。这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很大关系。态度和观点通过外部声音表达可以避免或减少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从差异性看,《中国日报》报道中介入资源使用较为单一,态度表达总体上比较含蓄,个人情感表达相对直接;而《纽约时报》报道中介入资源使用比较丰富,态度表达直接且具有一定策略性。

无论是运用介入资源打开或是关闭对话空间,或是进行对话空间的收放调节,报道者的目的都是利用各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引导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在对突发事件进行英文新闻报道时,报道者可以适当借鉴西方媒体的报道策略,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利用好评价资源的互动和组合,更好地发挥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1]谢耘耕,曹慎慎,王婷.突发事件报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

[2]Bednarek M,Caple H.Value added:Language,image and news values [J].Discourse,Context & Media,2012(1):103-113

[3]王振华.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J].外国语,2004(5):31-36

[4]马伟林.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评价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4-129

[5]陈晓燕,王彦.英汉社论语篇评价系统对比分析之二:介入资源[J].山东外语教学,2010(6):20-27

[6]赵民.关于同一事件的英语社论的结尾对比分析:介入系统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5(4):23-28

[7]赖彦,辛斌.英语新闻语篇互文修辞功能分析:从评价理论的视角[J].当代修辞学,2012(3):25-32

[8]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35

[9]White P R R.An Introduction Tour through Appraisal Theory [EB/OL].[2017-01-08].http://www.grammatics.com/appraisal/appraisaloutline/unframed/apprais aloutline.htm

[10]张敬源,贾培培.新闻语篇中投射模式的研究[J].现代外语,2014(2):179-188

[11]陈晓燕.英汉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分析[J].外国语,2007(3):39-46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4.010

2017-02-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多声的协商:突发事件中外媒体新闻报道对比研究”(14YJC74003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新闻语篇多声意义构建对比研究”(2013SJD740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评价理论视角下中外媒体报道中新闻价值的语篇构建”(309160131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英汉新闻语篇评价意义的动态语篇发生研究”(30920140132027)。

李君(1982-),女,山东高唐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H030

A

1673-2006(2017)04-0032-04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突发事件观点
漫画
观点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
突发事件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