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思维 推进转型发展
—— 关于拓展区域商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7-06-23张国庆
文/张国庆
坚持创新思维 推进转型发展
—— 关于拓展区域商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文/张国庆
上海市徐汇区商业职工学校(以下简称徐汇商校)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新长征”号角声,应运而生。30多年一路走来,伴随着风雨与泥土,收获着希望和成果。
徐汇商校最初的职能是给区域财贸系统青年职工学习文化,开展“青工轮训”,为他们提高文化素质提供服务。当时有“红头文件”指引,有计划名额分配,一切可以按部就班。1983年,上海电视大学徐汇财贸辅导站在徐汇商校挂牌成立,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地区财贸青年职工的深造搭建了新的、更大的平台。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为人本,适应社会发展,突出开放灵活,促进终身教育”,在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以“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为宗旨,办学人员“用心、用情、用智慧”,通过每个细节落到实处,形成了“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特色,吸引着无数学子近悦远来,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如今,历经多年市场洗礼后,徐汇商校是全市生存至今为数极少的区域商业教育学校。我们将坚持创新思维,勇于改革探索,推进转型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
多方合作共赢,是我们办学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拓展事业的基本依靠。如今,依托“红头文件”,寄望“行政命令”的传统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遇到难题,突破瓶颈,只有到市场经济中找朋友,找伙伴,这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条根本出路。只是,在寻求合作伙伴时,必须遵循“合作共赢”的原则,方能合作愉快,方能充满活力,方能天长地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电脑是上海滩最炙手可热的培训项目,那时有上海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教委、市成人教委红头文件“横空出世”,这是面向全市各方面的“百万人学电脑”的“特大蛋糕”。这个项目,时髦、前瞻,规模效应与办学效益俱佳。但是,我们学校“囊中羞涩”。后经友人牵线,学校与某公司牵手成立“商用电脑公司”。我们有教育场地与招生宣传的优势,该公司有闲散资金与电脑培训人才的强项,双方一拍即合。很快,以105台“奔腾386”装备的现代化机房,不仅在徐家汇地区独领风骚,在全市也是走在前列。那时的交大计算机房,还在使用“奔腾286”呢!不久,“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办公室”经过考察选择我校为该考办的考核站。由于这个项目具有超强的市场号召力,报名参加培训的必须“分期分批”,我们机房使用一度“连轴转”,白天连晚上,平时加双休日,几乎爆满。自然,双方投入取得的成果出人意料,合作方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了非常满意的回报,我们则有了过硬的培训设施。
让我们特别受益的是,这个项目的火热推进,还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学历教育的启动。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电大学历教育一度沉寂,生源寥寥。后来,因为“计考办”常设在上海电视大学,随着计算机初级、中级培训与办公自动化培训的不断升温,电大学历教育开始“风生水起”,以至有点“一发不可收拾”。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校电大在读人数达千人,本世纪初已经超过3000人规模。一个充满前景的培训项目,校企两家诚意携手,双方取得理想收益。我们学校“借鸡生蛋”成功,在累积办学实力的同时,极大推动了学历教育,让我们乐呵呵地品尝着合作办学的甜美滋味。
二
满足学生需求,是我们办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拓展事业的基本方向。如今,教育培训市场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各种培训项目层出不穷。面对市场,敢于竞争,只有勇敢地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浪,根据市场变化,结合地区实际及本校的定位,不断推出适应学员需求的培训项目,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作为一所姓“商”的成人学校,多年来,我校坚持“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宗旨,根据自己的特点及服务对象,不跟风潮,不追热点,立足徐家汇商圈,努力为徐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03年,原上海电视大学与当时的上海市商委牵手,成立上海电视大学商学院,并挂牌于我校。商学院主推商务管理专业,是由原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改造而来。为方便学生,电大商学院在全市黄浦、杨浦等区设立了若干院区进行招生。在我校,最红火的一届曾多达130多名学生。仅从2003年至2009年的6年间,商学院各院区总计招收学生近7500名。2010年以后,商务管理专业在各区分校中日渐萎缩,电大商学院也不复存在。然而,鉴于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徐汇财贸分校的商务管理专业依然继续开设,因为在徐家汇商圈,有众多大小商家和商铺,大量的从业人员对学历教育还是有一定的需求,特别是近10多年来,有不少来自外地的青年加盟徐家汇商圈的就业大军,这些青年很多人都与高等教育擦肩而过,帮助他们实现挥之不去的大学梦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因此,尽管最近几年兄弟分校相继退出了商务管理专业的招生,但我校的商务管理专业每年都维持着一定的招生数,多则近百人,少则也有六七十人。这些学生既有来自徐家汇商圈的六百、港汇、汇金及体育场周边的飞洲国际,也有来自肯德基各门店及宜山路一条街的,由此说明,在我们这个商业发达的地段,商务管理专业确实还有一定的需求。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我校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方针,使学历与培训相融通。在主打学历教育的同时,推出一些非学历培训项目,帮助学员成为拥有“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校推出的非学历培训项目包括英语口译、人力资源、会计类及经济师等。
在我校的学员中,“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早已深入人心,不管在我校就读什么专业,都可以享受报读其他培训课程学费优惠的福利。2013年起,我校更是推出了“升级版”,凡是报读本专科的学员,都能免费获赠价值2500元的“大礼包”,即在校期间可以免费报读任何一个培训项目,这在全市开放大学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学员走进我校报读专本科学历教育。
随着学校的发展,原有的项目无法满足学员越来越多样的需求,因此,多元办学,多方位拓展项目,就成了学校管理层思考的问题。近十几年来,上海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我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群体从鼎盛时期的以上海本地人为主,逐渐向外地来沪人员转变,这就意味着,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地区居民中,学历层次已有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不再满足单一从事开放学历教育,而试图引进更多的项目,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
去年,我校又与坐落在本区的华东理工大学展开合作,在我校设立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点,招收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与我校原有的开放大学本专科专业形成错位互补的状态,首批学生已在我校入读。
坚持以学历教育为主导,高端研修和非学历培训两翼齐飞战略,努力打造能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一站式学习中心,实现多元融合发展,提升学校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小目标。
三
加强自身管理,是我们办学的基本建设,也是我们拓展事业的基础工作。如今,曾红红火火的全市各区办“商校”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与我校同类的学校也所剩无几,而自收自支的单位更是凤毛麟角。面对现状,自强不息,只有坚持创新思维,推进转型发展,不断拓展业务,苦练内功,高效管理,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上勇立潮头。
30多年来,我校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发展道路,从上世纪80年代的初创期,到90年代的崛起期,再到本世纪初的兴盛期,每一步都凝聚着学校领导和全校教职工的智慧和心血。
当历史推进到3年前的2014年时,我校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考验:租赁使用了十几年的办学场地因产权方战略调整,到期后不再续租,数千名学员面临无处上课的尴尬局面。随着社会发展,全市成人学历教育生源急剧下降,我校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比高峰时下跌60%。教学场地变动、生源萎缩、成本增加,叠加员工收入“零”增长。一时间,学校员工对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失去信心,队伍人心浮动,士气低迷,骨干力量流失。
在困境面前,我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放手一搏。我们以创新思维为引领,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首先,全面调整学校内设机构,打破传统事业编制的框框,按需设岗,明确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工作权限等,实行全岗位聘任;其次,制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绩效考核方案,推进全员、全岗位绩效考核,推行人事及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优胜劣汰。所有员工根据新岗位要求进行择岗竞聘,空缺岗位进行社会化招聘。
“不破不立”,经过两年多的全面改革,整个团队换血率达到50%,新老员工之间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态势,基本形成一支以结果为导向,以妥善解决问题为目标,能打硬仗的教职工队伍。
在全校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从2015年开始,我校扭转颓势,又一次步入了上升通道,学历教育招生人数触底反弹,成绩喜人。2016年在上海开放大学全系统普遍下降10%的背景下,我校招生人数逆势上扬,创下了本校办学史上年度新高。
对于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来说,招生只是第一步,有了生源以后,如何留住学员,真正让学员学有所获,在准时毕业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这才是学校工作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学历教育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来务工人员占比突破50%,一线职工比例超过80%,这部分群体要在上海立足,无论是经济压力还是工学矛盾都非常大,他们对学校的期望值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无法选择教育对象的前提下,我们只能选择自我改变,努力适应教育对象。
为此,根据学员群体的变化,我们对开设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增设了理工类专业,以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同时,在保证落实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强化辅助学习手段,调整面授课教学方式及教学安排,加强班级管理等途径,引导学员重新回归面授课堂,学以致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体现学习的成果。
我们在做好教学管理的同时,大力倡导服务理念,要求全校教职工从服务对象出发,一级服务一级,校领导为中层服务,善待中层,为中层解决难题。中层为基层员工服务,善待员工,帮助员工解决难题。基层员工为一线学员服务,换位思考,关注学员的需求,并利用一切资源加以满足。如今在我校,服务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以服务赢得良好的口碑,也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我校学习的学员,早已不限于徐汇区,经不完全统计,在校生中有一半以上为非本区生源,甚至有宝山、松江和金山的学员慕名而来。很多学员来到我校学习后非常认可,纷纷介绍身边的亲朋好友前来报名。
我们深知,学校只有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两手一起抓,只有激发团队士气,提高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及学员满意度,才能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地发展。
拓展区域商业教育,这是一个重大课题。而坚持创新思维,推进转型发展,无疑是拓展区域商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徐汇商校对此作了初步的尝试。当然,这样的尝试还仅仅是开始,相信未来的学校将会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系上海市徐汇区商业职工学校、上海开放大学徐汇财贸分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