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初探

2017-06-23刘国英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支点轴对称图形

刘国英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方法: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设置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和巧妙架设思考的支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习效率 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104-01

思考一直都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人们在面对很多问题时都要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是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还要总结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没有传授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考的方法,显然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反过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此,教师应建立和完善学生数学思维的认知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一、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相对于数学思考和数学思维来说,数学知识是死板的,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但数学思考的主要载体就是数学知识,所以为了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活力,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设计简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更加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和学习热情,不断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与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如图所示)小红家里一共有4个桃子,爸爸计划分给小红和弟弟吃,按照下面的方法怎么样分比较合适?

学生一听到是关于分食物,兴趣大增,他们就会展开思考:可以怎样分呢?姐姐1个弟弟3个、姐姐2个弟弟2个或姐姐3个弟弟1个?还有其他分法吗?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掌握,对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有了亲身体验。

二、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方式,但是课堂提问切忌过多、过杂,缺乏针对性,教师应设计具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千克与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本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千克和克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换算)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下图所示的两种称量重量的工具,请同學们拿出一件自己的物品来称重,并且读出对应的重量;请大家观察秤上的刻度,说出一个大格包含多少个小格。

第一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通过称量自己的物品,并且读出对应的重量,帮助学生体验和了解了相关的概念;第二个问题通过对秤的表盘的观察得出对应的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巧妙架设思考的支点

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有时学生的思考是天马行空的,尤其是在面对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时,他们往往会因为没有经验而产生比较肤浅的思考。因此,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进行自由的探索,而要设置一些思考的支点(如提供相对合适的探索材料或提示思路),让学生在支点上展开思考,进而使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建立轴对称的概念,然后再通过下面几组图形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上面几个图形中,圆形、衣服以及长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圆形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衣服的对称轴有一条,长方形则有两条;另外两个图形则不是轴对称图形。在让学生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后,再让学生画出图形的对称轴,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真正做到有所得,在学习课堂教学知识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考主要就是对数学相关内容和思路的回顾和整理。对于学生的这种自主探寻的行为,如果过分注重结果和对错,就没有真正达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应积极、大胆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厘清思路,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支点轴对称图形
说说轴对称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给自己一个支点
分图形
找图形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