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数学
2017-06-23唐桂贤
唐桂贤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并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一些体验。”这里所说的体验,是指学生主动经历或者虚拟经历了一件事,并从中获得感知与情感的经验活动。学生在参与教学体验后获得的经验,可以幫助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何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其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是国际上极负盛名的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学习数学,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那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发现或者创造知识;教师所做的就是指引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一定不能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他们。”数学教学实践很好地证明了这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再创造”,就无法有效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站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肯定学生的认知,在教学中少些干预、少些讲解,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所学知识点,从而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二、引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早在20世纪初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西方很多国家很早就流行“木匠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知识。瑞士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重视口头讲解,忽略了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数学。”
“做数学”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获得大量感性认知的同时,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时,为了让学生有切实的感知,教师可以让他们每人将所带的绳子剪成不同长短,在量一量活动中,认识到不同长度单位代表的意义;在学习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便知晓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为3厘米,圆锥高为几厘米?”这类习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一捏、量一量……在动手操作后,学生就能清晰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了。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实践思维能力远胜过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若只是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很快就会忘记。教师只有让学生动手做,他们才会把知识牢牢记在脑海中。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处理教材,尽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数学”变成“做数学”,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组织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互动,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处在积极、自由的思维状态中,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个人的数学体系必须要获得数学共同体的认可,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认可的关于数学的概念、问题,还有研究的方法等,才是真正的数学成分。”由此可见,学生个人的经验是需要与人交流后,才能积累起来的。
四、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掌握的数学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从而认识到数学的实际价值。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教师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趣味盎然的活动、生机勃勃的课堂将成为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所以在体验活动中,教师要俯下身子、降低姿态,和学生一起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经历各种期望、等待、担忧、愉悦等心理体验,进而创建数学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