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017-06-23龚莉
龚莉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出发,分析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增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方略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可见,小学科学学习强调探究活动,所以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理念和实践方式。然而,由于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及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一,所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实验空间的局限性
演示实验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全体学生负责观察和思考。如果演示实验不能达到让全班学生观察和思考的目的,那就意味着演示实验教学是低效的。由于实验空间的局限性,有时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全班学生难以清晰地观看完整的演示实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演示实验“点亮小灯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的连接方式可以点亮小灯泡,所以教师必须正确演示连接方式,以便学生掌握。但是,由于实验器材较小,且只能摆放在桌面上,导致只有距离讲台较近的学生才能看清教师的演示,距离讲台较远位置的学生就很难清楚观察演示实验。
2.课堂时间局限性与实验教学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小学科学实验的开放性,但是如果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操作实验,在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后不加以指导、不予以启发,就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则容易出现学生不明确实验目标、不清楚实验步骤、不讲究注意事项等情况。如在“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大多数学生倒入蒸发皿里的食盐水过多,导致限定时间内食盐水不能完全蒸发,看不到食盐析出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难以达到三维目标,而且无法保障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实验器材的局限性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即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亲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設——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记录——交流汇报的过程。这不仅考验了科学教师把控实验课堂的能力,还加大了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的难度。学生研究课题的多样性,会造成实验方法的多样性,所需的实验材料也千差万别,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准备实验器材,势必会影响实验的有效开展。因此,在上实验课前,教师必须提前在实验室准备好器材,才能便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4.小学科学课程不受重视
小学科学属于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作业、考试等方面没有硬性要求,所以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不太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然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是连续的过程,仅仅依靠一周两节的科学课是远远不够的,许多科学实验活动需要延伸至课外。但是,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以课堂为载体,教师忽略了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以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增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略
1.充分利用最新技术
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有着传统多媒体技术的投影功能,还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可利用流畅的手写功能,在白板上进行标注、画线、圈点等操作;其次,教师可利用物理、化学等学科工具中各种实验仪器的图形,通过移动的方式演示实验器材的组装,便于全班学生观察;最后,教师可利用输入功能,完成实验表格的数据录入,以增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明确实验目的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明确实验目的,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学生提前预习,自带补充实验材料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上课前预习实验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生活材料带到课堂,养成自己准备实验材料的良好习惯。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能提高科学素养和自身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