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高调还是低调的员工
2017-06-23
编者按
卓越的管理者往往更能读懂员工的内心。他们能发现奋斗型员工更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环境,宿命型员工更愿意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全方位领导力》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探寻员工工作的内心原动力,从多个维度划分,将员工分为事业型与工作型、奋斗型与宿命型、心型与脑型、主导型和随和型……进而探寻卓越领导者的成果管理模式。
高调的人常常充分估计自己的能力,并对自己能完成工作信心十足。低调的人则更能客观评价自己,在工作中总是表现得很谦虚。
一个人是高调还是低调,可以通过直接询问自我评价或通过观察来判断。相较而言,高调的人往往会公开介绍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把自己跟伟大人物做比较,经常表达出人头地的愿望或怀才不遇的痛苦。
正是因为高调者往往自我评价高、厌恶批评,才会使出浑身解数,工作起来特别努力,以求得到褒奖。因此,对自我评价高的人,鼓励比批评会更加有效。
高调者往往有自己一套内在标准。如果他的内在标准低于他周围环境设立的外在标准时,人们会认为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不严、不上进的人。反过来,如果他的内在标准高于他周围环境所设立的外在标准,人们会认为他精益求精。不过,高调者自我评价过高时,会让别人难以接受。
布鲁诺和哥白尼都认为,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这一认知显然与教会和世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相冲突。为此,哥白尼也曾进行大量观测,甚至完成了《天体运行》一书来宣传日心说。但最终被烧死的人却非哥白尼,而是布鲁诺,原因何在?布鲁诺和哥白尼的区别在于,布鲁诺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而哥白尼虽然坚持内在标准,但他同时尊重外在标准,他清醒地知道他的观点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所以直到临死前,才敢把他的《天体运行》拿出来发表。的确,在与外在标准相冲突时,坚持内在标准并不容易。
相对于高调者,低调者往往强调自己的缺点和局限,面对重任有畏难情绪,能坦然接受批评,有利于打消别人的戒心。这样的人,容易与大家打成一片。如果把比较低的自我评价用得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留下的是谦逊的形象。
对低调的人,溜须拍马的作用不大。《战国策》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邹忌见到徐公后,觉得自己比不上人家,于是发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批评,只要是建设性的,就与低调的人的自我概念并无太大的冲突。他们更能接受批评,同时也更善于从自我批评中进步。
不过,过低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抑郁的表现之一,不是健康的精神状态。饱受抑郁症之苦的海明威、张国荣,把自己看得很低,甚至觉得没有活下去的必要,所以他们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不先认可自己,要等待别人的认可,可能会需要很长时间。有时要获得外界的认可,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譬如“卞和献玉”的典故。楚国人卞和找到块玉石,并把它献给了厉王。厉王却认为是一块石头,就砍去卞和左脚。卞和不甘心,等到武王即位,又将玉石献给武王。可武王也不识货,又砍去卞和右脚。卞和无奈,只能怀抱玉石彻夜痛哭。文王即位后,听说了这件事,就请卞和把玉石拿来,一看便承认是块美玉。卞和牺牲双脚,为的是求得权威人物认可。他自己早就知道那是一块玉石,但他就是在乎外界的评价,非要讨一个“说法”,而这迟来的认可实在是来之不易。
高调的人与低调的人如此性格迥异,有效管理则必须考虑,如何实现工作与性格优势的对接。如果把工作场景比作舞台,前台工作就是那种经常露脸的工作,包括营销、采购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后台工作则相反,做得再好可能也只是个无名英雄。前台是高调员工用武之地,后台是低调员工用武之地。如果让高调员工做后台工作,低调员工做前台工作,那舞台就成了地狱。
有些企业文化特别适合高调员工生存和成长。一家美国企业的老板告诫员工,不能光干活,还要为自己做宣传。这是一家扁平化的组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的确,扁平化组织的管理幅度太大,一个管理者要对几十个员工负责,怎么管得过来?所以,高调员工更容易成长。
此外,在结果导向的文化里面,高调等于一种业绩承诺,大家对高调员工的期望也更高。高调等于吊了大家胃口,所以,高调员工必须用结果兑现自己的高调。因此,相较而言,低调员工更适合结果导向的企业文化。而在传统组织结构里面,例如科层制,分工明确,流程清晰,业绩可见,太过高调的员工其实很让人反感。
企业家推荐
要系统性地培养领导力
推荐人:李宇迪
武汉迪奥尔照明有限责任公司 执行董事
开始担任企业领导时,我不太能理解领导力,但在实践当中,我自己逐渐体会到,作为企业领导人,除了你要具备从事这个行业的业务管理能力之外,你还要培养自己的一种综合性的素质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领导力。
如何有效学习领导力呢?我认为首要是观察竞争对手或优秀的同行,在一次次交手中,看人家哪方面做得好,并进行领悟和总结。
其次,要注重团队内部的相互沟通和学习。其实领导力无论怎么定义,领导力都不是个人行为,是一个群体行为。在团队内部加强相互的沟通,长期营造一种氛围,形成大家共同的工作习惯和行为准则也是非常有效的。
再次,要善于学习和思考。要了解卓越和失败领导者的差异是什么,譬如下属因为什么留在或离开公司?员工当前最满意及不满意的点是什么?领导者要不要建立“亲信”团队?我是怎样留住或失去某些“90后”员工的?创始人应该花大量精力在激励和培养团队上来,一个组织的文化往往是创始人气质的外化,阿里巴巴成为一个管理能力非常强大的公司,马云在其中的角色功不可没。
最后,作为中國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领悟,这样你才能够把企业管好,这也是作为企业领导人培养自身有效领导力的基础。
《全方位领导力》值得阅读之处,在于它与传统中国文化结合,整理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社会的领导力培训体系。我非常期待,当更多人阅读这本书后,能具备符合中国特色的领导力。(支点杂志2017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