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宜精准 解析当深入
2017-06-23李玉山
李玉山
一、坐标:“真品”与“赝品”
什么样的作文可以得高分甚至满分?这是个很容易回答但却很难回答精准的问题。说容易,是指我们只要把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搬出来,就能评判一篇作文是否能得高分甚至满分;说难,是指若我们结合具体的、不同文体、不同特点的考场习作,称“这就是样板,就是坐标”,恐怕对作文的得分就很难有统一、科学的标准了。我们现在能见到的考场满分、高分作文,来源各异,版本各异,其中有的是货真价实的精品,有的是劣等品,所以,我们在确定坐标时,一定要区分“真品”与“赝品”。以“真品”为标杆,才能练出好作文;以“赝品”为样板,那危害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为例:
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于这道作文题,网上曾“热传”一篇据说是“南宁三中一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题为《说“尺子”》,这篇作文被冠以名目各异的前缀(“唯一满分作文”“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文”等)。但我要说,这篇作文是典型的“赝品”,如果我们按照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细则)去衡定它,该文连一类文都进不了。
说“尺子”
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的,后者进步了得到一个吻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的人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给我们准备一日三餐。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妈妈,完全忽略了她是否累了、病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每个单位的员工都良莠不齐,有认真工作的,有作壁上观的,也有捣乱的,总有一些秃子混在和尚之中滥竽充数。奇怪的是,认真工作的永远在工作,但干得越多失误也越多,得到的批评也越多,而那些作壁上观者,偶尔投机取巧做做样子,就会名利双收。甚至那些捣乱的,变得乖巧一些,就会得到领导的赞赏。惰性,使我们的“尺子”带了偏见,就再也无法凝聚众人的力量。
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施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开县一辆满载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5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自己却因长时间在冷水中浸泡而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更无人为他送行。金有树临死前写下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救了19个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用它来衡量别人和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苛责自我,宽厚待人,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该文作者对漫画做了整体解读,将图中的两个小孩联想为生活中的某些人,将“巴掌”与“吻”联想为某个具有评判职能的人的“奖惩”,用“尺子”指代因人(事)而异的评价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件事的评判标准相差过大的原因何在?一是评价者的糊涂颟顸,二是相关制度存在弊端。在这篇《说“尺子”》的文章中,父母亲做饭的例子属于前者,但与“惯性”没有多大的关系;认真工作的员工受批评、投机取巧的员工得赞赏一例则二者兼而有之,但与“惰性”也没有丝毫的关联。作者选这两个例子来论证观点很好,可惜的是其论述的功力不够,浪费了很好的“木材”,只做出了不太美观的“家具”。如果作者能分析具体、深入,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根源,给出对策,作文才会有思想的深度和思维的张力。
母亲做饭一直很准时,突然有一天不太准时了,就像漫画中的那个一直得100分的小孩考了98分;父亲很少上厨房,但有时也会煮一碗面,就像漫画中那个一直不及格的小孩突然得了61分。作者这样联想是可以的,不过这个例子的象征意味远远多于现实意味,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这个事例更多的是在阐述“爱”和“亲情”,与“尺子”并无多大关系。生活中对母亲“面露愠色”“开口责备”的子女,应该是很少的,即便有,也不涉及评价的标准的问题;子女对父亲做饭的知足可能很常见,但这里面鼓励的成分居多,与评价的标准问题同样无关。说白了,这个例子其实就是打比方,作者应该在强调评价尺度的“不一致”上着力,而不是将评价尺度与爱、亲情生硬地混在一起。“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这点睛式的议论很煽情,但对于诠释文章的主题而言,实在牵强得很。
单位对员工的评价、考核、奖惩,应该用同样的标准。98分高于61分,这是个很简单的算术题,相信只要不是太糊涂的领导都会算,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与漫画中类似的现象呢?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评价者是否有让单位实现真正的匀加速发展的胸怀,评价者的追求决定着评价机制的走向。公平,才能“凝聚众人的力量”。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能得100分却只得98分者要求高,鼓励终于突破及格关得了61分者,可能是某些領导者的用人艺术,但这是另外一篇文章的内容,与“说‘尺子”不在同一个“朋友圈”。
老人泼粥和金有树两例,属于典型的“薄情”与“冷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施恩者,可以不在意是否得到回报,但作为受恩者,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应心存感激。老人将粥泼在大嫂身上的行为明显不妥;同样,被金有树救过的人,对金有树的离世不闻不问,于情于理终有欠缺。应该说,作文的分析落在了点上,但可惜的是,这两个例子与题目中的“尺子”根本就不相关,“‘尺子扭曲”“‘尺子訇然寸断”有明显的“贴标签”之嫌。
一篇有近二分之一文字跑偏的习作,竟受到如此的热捧,令人深思。其给备考学子的良性启示是,写作要关注现实。有些同学的习作“曾无一字关民瘼”,只在青云之间坐而论道,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这样的习作是不受欢迎的。
面对各种名目、各色包装的高分作文,同学们一定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精准判断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哪些是应该规避、改进的。
二、写什么:“显性”与“隐性”
高考作文试题在写作内容及表达等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限定写作话题,但立意角度及文体等是可以选择的。以写作内容的确定为例,考生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在试题允许的范围内确定最佳写作角度,这属于“显性”层面的要求;二是要挖掘出所选角度在写作内容上的“隐性”要求。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考生才有可能把问题说透彻,说得与众不同,这样才能让作文进入一类文成为必然。
以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试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对于这道作文题,材料所提供的事实是清楚的,允许选择的写作角度也是清楚的,但选择给谁写信,写信的目的是什么,信里应该谈什么,应该怎样谈,这些都是“隐性”要求,考生需要认真思考,才有可能写出具体可信、有鲜明特点的文字来。
比如考生给老陈写信,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张口就说:“劝他改掉开车时接电话的毛病。”但如何劝,这里面是有学问的。第一,考生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尽管材料中没有提老陈的年纪,但他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据此推测,老陈与考生的父母是同龄人的可能性很大。与长辈说话,考生要注意措辞的得体与语气的得宜。老陈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考生在写信的时候,应该把他当成长辈——尽管是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有不足的长辈,但考生也应该有基本的礼貌,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第二,考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可能让对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女儿报警,在罚款、扣分的压力下,老陈可能会暂时在开车的时候不敢再接电话,但这种改变是被动的,时间稍长,他还可能旧病复发。所以,考生在动笔时,应该对“情”和“理”有准确的判断与把握,这是劝说有效的关键。老陈为什么“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对自己的驾驶技术过于自信是根本原因。老陈可能是个老司机,有多年的驾龄,所以在老陈看来,开车接电话只是一件小事,自然没有遵守的必要,这才造成了他屡劝不改。从这个意义上讲,老陈的规则意识是打了折的。
由此可见,考生在写信的时候应该指出老司机更不能疏忽大意,因为溺亡的大都是游水好手;开车接电话发生事故的概率很低,但谁摊上就会百分之百受伤,且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一个高素质的人,一个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真正負责的人,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言行打一丝一毫的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