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学课程评估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2017-06-23董礼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发展性多元化

董礼

摘 要:课程评估是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以往课程评估系统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北京大学调整评估理念,通过多次调研和讨论,开发新的课程评估系统。新系统充分整合多种类型的评价主体,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估系统的交流沟通作用,结合教师教学发展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教学改进与提高。

关键词:课程评估系统;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

课程评估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北京大学一贯重视课程评估工作,并且根据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需要进行课程评估体系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课程评估经过了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多样化阶段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规模上经历了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专题抽样,再到全体参加课程评估的过程;内容上从最初的纸质问卷、手工统计,填涂答题卡、机器统计到网络评估;评估指标体系上从照搬国外评价指标体系,逐渐中国化,修正原有指标体系,到最终精简指标,不断形成适合学校情况指标体系的中国化、校本化的过程;实施上经历了由学校规定到院系、教师、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

2016年,北京大学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制定并实施《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明确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激励体系,结合新建本科教学综合性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为更好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学校设计的“第三版课程评估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调整改进。

课程评估面临的问题及根本原因

课程评估虽然广泛用于学校教学中,但对于课程评估特别是学生课程评估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对课程评估结果的质疑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的质疑为:一是对评价主体的质疑。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缺乏对课程评价的能力,只有教师对课程教授哪些知识、如何去教,有客观认识。二是对评价标准的质疑。有些教师认为课程评估指标相对单一,不能够反映课程的特点。三是对评价客观性的质疑。有些教师认为由于自己对学生要求严格,或者学生对教师有意见而报复性地评价低分。四是对评价应用的质疑。教师认为在职称评定、教学奖励等方面应用课程评估结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质疑为:一是评估指标设置不合理,有些学生指出部分指标可能对某些课程并不适用;二是评估结果不公开透明,评估结果目前主要作为管理工具,学生并没有有效途径获得课程评估信息;三是学期末评估设置造成课程改进对评估的学生没有用处;四是对评估率的要求造成学生对评估的应付态度。

为了系统了解课程评估的问题,学校进行了课程评估数据的大量分析,总体来看课程评估结果能够相对客观地展示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发现存在以下几点规律:一是同一课程多次评价具有相对一致性;二是评分低的课程和教师具有相对一致性;三是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的一致性;四是课程评估中前后各10%的课程具有明显优劣特征。因此,课程评估仍然备受质疑的重要原因是在于评估设置的根本点,目前的课程评估主要作为教学管理的手段,而非教师教学发展和改进的方式。在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课程评估更加重视统一性而不注重课程的个性;注重结果的比较性而非课程本身的发展性;注重运用的客观性而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以教学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评估系统设计思路

为进一步改进学校的课程评估,通过对国内外多所一流高校的调研和分析,目前课程评估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等显著趋势。

1.多种评价方式相互协调,加强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估是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一个全过程的检测和反馈的机制,从学期初的需求到学期中的反馈,再到学期末的总体评价,课程质量监控应该作用于整个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学校改变目前期末评估的模式,采用日常反馈、教学调查、期末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以往的课程评估以期末评价为主,课程评估结果重心为总结性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关注,难以形成评价改进的闭环效应,加强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改进。

2.多元评价主体相互补充,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以往课程评估系统主要针对学生课程评估设计,新的课程评估系统设计需要整合目前的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形成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互评、教师自评的综合评价体系;各种课程质量监控结果统合到课程质量监控系统中,采用公布和半公布的办法对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以学生评教为主,老教授专家组听课调查为辅,其他内容作为有益的补充。对不同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3.分级权限设置,给予院系和教师更大自主权

课程评估重要的核心之一是课程评估指标的设置,现有的评估问卷设置权限主要集中在学校,新的课程评估系统将问卷编制权限分发到院系和教师,根据院系和教师的需要进行分级问卷设计。期末评价问卷采用学校和院系两级权限设置,学校和院系可以根据权限分别设置相应问卷的问题。教学调查给予院系和教师全部权限,根据院系和课程特点开展调查,指标设计能够更加适应院系和课程特点。

4.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和反馈,促进教学改进

原有课程评估结果主要用于院系和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师个人教学改进和提高的针对性不足。新课程评估系统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發展工作,强化评估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评估结果更公开、更透明,使评估结果成为学生选课的参考。同时,课程评估结果与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紧密结合,对新教师和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帮助。

课程评估的主要类型

1.期末评估

期末评估采用在期末开展学校问卷和院系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作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期末评估作为多年来持续运用的评估方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并持续改进。目前,期末评估是整体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且为广大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所接受。期末评估在问卷设置上更加考虑院系和学科特征,给予院系更大权限进行问卷调整和过程控制。强化课程评估的有效利用,与教师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2.日常反馈

采用开放性问题为主的方式,覆盖教学过程,支持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反馈。同时,为加强过程性评价,设置日常反馈,保证课程进行过程中的评价和交流。日常反饋采用不定期的评价方式,覆盖课程全程。学生可以在课程开始后随时在网上实名或匿名反馈自己的意见,教师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查看回复相应问题,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交流和反馈,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课程调整。

3.教学调查

教师和院系可以自编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开展,支持个性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院系和学校管理人员均有开展教学调查的权限,教学调查针对特定课程或特定专题,能够随时在教学过程中发起,教师或其他人员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课程个性化需要,有效支持教师教学发展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4.听课评教

学校和院系分级负责,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开展,支持自选听课和定制听课。听课评教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目前有的同行评教、专家评教、领导评教等方式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把这些评价结果与其他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实现评价结果更为有效合理。

5.教师自评

学校设置基本问卷,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开展,支持教师教学反思和发展。教师自评是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让教师进行有建设性的思考,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评估系统的发展与对比

新的评估系统针对原有课程评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更新,同时在具体实践操作上也有很大的改进,从评价方式、评价安排、评价指标、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变革(见表1)。这些系统设计的变革体现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1.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全面评价的转变

新的课程评估系统设计了日常反馈、教学调查等不同方式的过程性评价,因此课程评估由原来期末一段时间的任务变成了覆盖整个教学过程的任务。这种方式弥补了过去单一期末评价缺失的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同时过程性评价中把强制开放的日常反馈和自主设置的教学调查相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个性化需求和学生的教学反馈的总体需求之间矛盾的问题。

2.从单一对象向多元交互对象转变

新的课程评估系统把专家评价、领导评价、教师自评等内容引入到课程评估体系中来,弥补原来单一学生课程评估的不足,期望通过多元主体的方式促进整体课程评价结果更为公正客观。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互,如日常反馈中学生可以实名或匿名对教师反馈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公开或单独回复学生的意见。

3.从评价指标的教师视角到学生视角的转变

为了适应学校教学改革要求,在新的评估系统启用前,学校进行大量的调研、座谈、访谈工作,确定了以学生体验和收获为中心的问卷编制理念,通过大量调研系统调整问卷的内容和结构,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出发,进行了新的问卷编制,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根据学生的意见调整问卷指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务部评估办公室)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发展性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创造人文性的数学课堂生活
浅析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基于中韩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韩国语课程学业成就发展性评价
让高中物理“生命化教学”绽放绚丽之花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