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兴农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路径选择

2017-06-23刘亚奇

南方农业·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优越性精准扶贫

刘亚奇

摘 要 科技扶贫是一种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式,较其他扶贫方式,科技扶贫可以通过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人力资本来克服资本瓶颈,更具有优越性。而当前贫困地区依然受到劳动力素质弱质化,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科技扶贫资金低效、不可持续、科技扶贫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在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下,加强贫困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奠定科技扶贫文化基础;创新科技扶贫融资渠道,强化扶贫资金法治监督;健全科技转移体系,完善科技扶贫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完善科技扶贫监督与评估机制等方面来推进科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科技扶贫;优越性;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06.033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扶贫战略思想。1986年我国实行扶贫开发战略至今,扶贫方式由原来直接拨款的“输血式”扶贫逐渐向依靠科学技术推广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造血式”扶贫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表明,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领科技扶贫。科技扶贫是以科学技术为媒介,通过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贫困地区因知识能力缺乏而导致生活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旨在促使其克服贫困和不利的环境,获得生存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科技在扶贫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技扶贫是富有成效的一种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的扶贫形势、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科技扶贫仍然是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点,必须联系实际、遵循科技规律、适应脱贫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科技扶贫方式,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准的举措,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投身科技扶贫工作,积极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1 新时期贫困地区科技扶贫的重要意义

1.1 突破贫困地区薄弱的经济发展基础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多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的老少边远地区,受自然条件、交通不变、居住分散、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影响,贫困地区与外部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要实现减贫脱贫尤为困难。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阶段要求为优化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扶贫开发新领域、新机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前,我国贫困地区面临城镇化发展水平低的突出问题,而城镇化与经济的增长呈现正向的交互关系,贫困地区亦是如此,较低城镇化率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人口就业结构和农民收入表现。较低的城镇化率使得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薄弱,科技投入可有效地改善这种积贫积弱的状态,依靠科技实现脱贫是最优选择。

1.2 转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将从高速、超高速发展状态转向中高速、中低速发展,经济发展进入不断优化结构的阶段,经济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扶贫方式也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方式,主要依靠科技来驱动扶贫工作,推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从国家扶贫战略的历史沿革来看,贫困地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各地致贫原因具有一定的共性——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农业和农村人口比例相對较高的地区,致贫的本质原因是没有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1]。1986年,我国正式启动科技扶贫工作,在近30年的科技扶贫历程中,在科技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形成了因地制宜、极具成效的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扶贫模式。然而,如何系统地研究发挥科技在贫困地区的积极作用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迫切问题。

1.3 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科技扶贫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是帮助贫困地区人口实现脱贫致富,从扶贫效果来看,依靠科技投入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长久以来,资本投入一直是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事实上,虽然资本的投入是促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先进的技术也能克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短板,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在现有条件下,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宜的科技,充分利用劳动力的优势,是突破资本制约的最好手段,通过农业客户的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可以改变贫困地区对农业科技知之甚少或持怀疑态度的状态,通过增强科技素质,培养依靠科技增收的意识,自觉地产生运用科技的行为。科技可以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具有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优越性。

2 新时期贫困地区科技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弱质化

科技扶贫是根据贫困地区农民的不同的要求,将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推广宣传、培训指导等方式传授给农民,满足其需求,促使其致富。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的科技投入、生产指导和帮助,提高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技能,增强识别农业生产信息、加强其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培养其通过科技致富的积极性,需要贫困地区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当前贫困地区的不合理的成人教育结构是制约贫困地区科技扶贫的基本因素。整体上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主要构成是农民小学和中学和培训类学校,但总量在逐年减少,农民高等学校教育始终是薄弱的一环,农村整体的教育水平不高,教育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从全国的总体情况可知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堪忧。农村人口素质会影响农民对于科技的接受与理解,制约农民运用科技的效果,也会成为贫困地区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制约因素。

2.2 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失严重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农村实际就业人口也不容乐观,就业率逐渐下降,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更是减少,主要原因是城镇化促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相当一批农业人口脱离农村,脱离农业,不利于农业、农村的发展,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更是如此,而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以往相关科技扶贫工作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常常会感受到技藏民间,通过科技扶贫,实现脱贫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依靠培养懂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科技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农村适用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科技扶贫开展的基本力量。城镇化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使科技成果的直接受用者和承受载体直接减少,科技扶贫工作也难以开展。

2.3 贫困地区扶贫资本的单一低效

资本的投入一直是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科技扶贫中也确实存在一些资本短缺造成科技扶贫难以持续的问题。目前,科技扶贫多数由外部资金提供支持,具有不可确定性,如果外部支持撤出贫困地区,那么贫困农户就有可能因资金缺乏而放弃参与科技扶贫中,另外,在市场化逐渐开放的时期,科技扶贫也日益依靠项目引进发展区域支柱产业,事实上,依靠扶贫项目的引进也确实发挥了促进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科技扶贫中项目的选择主要是政府主导,在项目实际执行中,可能会出现市场波动而导致引进的项目失败,或由于缺乏后续的支持体系而导致的贫困农户利益受损等现象。且在科技扶贫项目的实际运作中,主要以政府提供无偿的资金支持为主,如果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科技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2.4 科技扶贫项目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科技扶贫是由多方利益主体参与、极其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扶贫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政府、科技扶贫组织机构、贫困地区农户等都是相关的利益主体,各方利益代表不同,易出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另外,当前地方或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政绩可能多少会与科技扶贫项目以及实施效果相挂钩,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会不遗余力地助推一些科技扶贫项目的成功,在项目的盲目选择上可能也会出现评估、审核及监督等环节不到位的现象,科技扶贫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从而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利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3 推动新时期科技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3.1 加强贫困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奠定科技扶贫文化基础

科技扶贫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这个核心来推动。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为增强科技素质奠定基础,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其学习意识;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的联合协作下,根据地区产业发展要求,依托各级各地区培训院校、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或农业协会,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向贫困地区普及科技知识,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参与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培养贫困地区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实现贫困地区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先富带动后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脱贫致富。

3.2 创新科技扶贫融资渠道,强化扶贫资金法治监督

充足的扶贫资金是推动科技精准扶贫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扶贫效果与贫困主体自身投入的要素资源量成反比与政府投入的扶贫资源量以及驻村科技人员的努力程度成正比[2]。只靠政府财政拨款是不够的,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资科技扶贫项目,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要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小微的金融机构为贫困地区提供小额信贷,结合科技扶贫项目,积极开辟拓展科技扶贫的资金渠道,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参与科技扶贫开发,多渠道增加科技扶贫开发资金[3]。且在使用扶贫资金的过程中,加强法治监督,做到公开透明化,促使科技扶贫资金精准、高效地使用。

3.3 健全科技转移体系,完善科技扶贫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转移体系是重点。从根本上讲,脱贫的关键还是科技。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绝大部分技术、人才以及政策优势等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要素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要加强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转移的支撑体系。一方面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科技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构建扎实的科技扶贫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激发科技人员主动投身到贫困地区的积极性,带动资金、信息、技术及管理等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体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快速转移。

3.4 完善科技扶贫监督与评估机制

切实落实领导的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进行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部署和安排,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应与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抓好以基层党组织组织配套建设,鼓励思想作风端正、能力强的优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工作。完善科技扶贫监督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来监督科技扶贫工作开展。以往的经验表明,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模式易造成扶贫资源低效使用和部分盲目投资,科技扶贫项目应当向市场开放,由市场选择和运作,政府扮演中介和监督角色,政府引进社会各方资源,监督扶贫资源的使用,主要包括引进项目的考评审核,项目运作中的监督和项目扶贫效果的评估。建立科技扶贫评估及奖励机制,责任单位通过实地调研、评估分析等方法对科技扶贫工作绩效做出评估,不断地完善政策措施与管理手段,同時,也要建设激励机制,鼓励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参考文献

[1]刘冬梅,王元.对片区扶贫中科技作用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2):134-137.

[2]许佳贤,谢志忠,苏时鹏,等.科技扶贫过程中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8-70,77.

[3]杨起全,刘冬梅,胡京华,等.新时期科技扶贫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7(5):3-10.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优越性精准扶贫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技术问题
日本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水利工程招投标制度下的招标代理探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书店的发展与转型探究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