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型校本研修文化的构建
2017-06-23李蓉张微素
李蓉+张微素
摘 要 互助型校本研修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发挥个体创造力和群体合作力的有效途径。“学、教、研”三线互助,能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研究散兵作战式、学科研训活动主题随意盲从式、课题研究任务驱动式的原发状态,推动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营建“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教师研修文化。
关键词校本研修 互助学习 互助教研 互助科研 互助评价
校本研修是依据教师发展的共性目标,结合个人成长计划,伴随工作过程,围绕学校教学现实问题的捕捉、研究、解决,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研究。它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发挥个体创造力和群体合作力的有效途径。我校作为市级示范学校,校本研修起步较早,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线合力、互助提高”的研修目标,不断摸索、反思,使校本研修走得更加扎实稳健。
什么是三线合力?三线合力是指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教、研”三种研修方式的紧密结合。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学”,既指向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也指向教师的心灵修养;“教”侧重于课堂教学技艺的潜心锻造;“研”是指以研究的视角思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基于一线的小课题研究。此三线涵盖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各类途径,使教师随时随处置身于校本研修场中。
一、互助学习:融个体智慧营建共学氛围
互助学习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协作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措施。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也需要向他人学习。教师互助学习的目的在于汲取他人教育智慧,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幸福集体教育人生。互助学习的内容既有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有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还有他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我们从不同的学习内容出发,搭建了红树林读书会、教育沙龙、渲意笔会等多样的学习平台,让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老师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平台。
以教育沙龙为例,学校根据交流需要,一般每学期安排两次,以“精心确定主题——制定相应计划——充分做好前期准备——有效组织交流过程——及时总结交流所得”的流程组织开展。
①精选适合交流的主题。在甄选沙龙主题时,我们关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关注的热点、难点,萃取合适的主题开展沙龙活动。如 “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和名师零距离”、“有效教学行为思辨”、“让学习错误成为教学的宝贵财富”等。这些主题有的是直面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的是指向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则是直抵教师精神层面。不同的主题面向不同的教师,交叉式的融汇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研修模式“受益点单一”的瓶颈。
②精心策划前期准备。团队中不同的角色需要进行的前期准备也有所不同。沙龙活动的组织者需要细化交流主题,围绕交流点把交流主题细分成三至四个层层推进的话题,并提出交流的导向。参与交流的老师则根据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回顾、搜集、整理相关素材,从而做到发言观点明确。
③有效组织交流过程。沙龙要确保教师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交流,就要有赖沙龙主持人精心策划预设,准备好交流提纲,以保证在主持过程中收放自如,促进参与者即时生成观点,形成良好的“沙龙场”,从而提高沙龙的实效。团队成员则在交流话题的指引下敞怀畅谈,记录员则做好现场录音和笔记。
④及时总结交流所得。活动结束后,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沙龙实录,上传到校园的研修平台上。它既是对整个沙龙活动的回顾,清晰记录老师们在沙龙活动中的所得,以指导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同时,还能激起老师们对沙龙主题的后续思考,使交流从结束走向开始。
实践证明,教育沙龙成为我校教师认可的互助研修平台,其原因在于沙龙是一种极富“开放姿态和友好界面”的研修方式,一方面,它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将隐性智慧显性化,实现优势互补,使校本研修成为了教师的一种内在需求。
在“互助学习,享受成长”主旨下组织的红树林读书会、渲意笔会等活动,同样做到“既有前期准备,又有中期跟进,还有后期总结”,论文写作也不再是只有个体单枪匹马式作战的技术活。
二、互助教研:合个体才能打磨优秀团队
以往的教研组研修,由于评课的自由度非常大,往往交流不甚深入,收获甚微,研修活动演变成两周一次的例行公事。
几年前,学校开始改革教研组研修模式,提出了“一个主题四个阶段”的主题研修模式,也即每学年教研组选择一个组内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现状分析、教学实践探索、组内交流、总结反思四個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经过几年发展,学校初步构建了一课聚焦式的“六环节一平台”的研修流程,使教研组的研修工作不断走向成熟。
这六个环节的开展以一课串联起来,确定学期研修主题后,先选择确定合适的课例,然后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教研组确定时间进行组际家常课展示,发掘教师备课中的优点,再集合集体智慧把这节课打磨成教研组精品课。为深化主题,学校的研修活动和市区域协作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市第三协作组的领头雁,带领其他学校开展上述几步研究后,在区域内进行精品课展示,继续打磨该课,最后以区域组为单位在市内主题活动中进行展示交流。
为使一课聚焦更深化,在研修中细化研修方案,通过对一节课的纵横式延伸,确定组内每个成员的研修任务,做到全员参加,全程参加,全心投入。具体活动流程如下:
这样的活动策划使得教研组活动不再单薄。教研组从指定教师单兵作战变成在一定的教学计划指导下的集体探究,将其他老师只需在规定日期内到场听课然后网上跟帖完成评课任务的浅层参与转为以课为载体、全程投入的深度研讨。
其次,我们还开展了“师徒结对”,“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三跨式)组团研修”活动,充分发挥区域内名师、骨干的示范引领与互助指导作用,为教师的互助研修提供了广阔的视野,突破了个体狭隘的视线,有效地打破了校本研修的瓶颈限制。
三、互助科研:引领个体研究带动群体参与
教学科研是一个合作性较强的研究工作,需要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仅靠个体单枪匹马式的研究就失去了教育科研的意义,也容易使科研工作陷入僵局。互助式科研就是让老师们立足“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自行分组研究,共同努力,逐渐形成深度交流、紧密合作、携手共进的“互助共同体”的良好局面。
众所周知,教研课题能否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能否形成研究的合力,关键是所关注的主题能否引起教师的共鸣,是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为此学校把每年的四月份定为“课堂教学问题”征集月。
附:“教学问题”征集评选表
教学问题征集面向全体教师,老师们可以自由选择同伴交流日常教学困惑,选择感触较深的教学小问题,思考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教学问题征集可以由几个对该问题有共同关注度的老师集体提议,也可以由教师个人单独提出。学校教科室在搜集征集后评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教学问题,指导老师撰写小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科研贵在坚持。为了不使小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教科室坚持每月召开科研例会,邀请专家开展指导。在召开课题例会前,要求课题组长填好下表:
附:
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实施进程反馈表
每月一次的碰头会成了教师们集思广益、分享科研智慧与科研经验的交流平台,通过“互助共同体”的交流研讨,使教师们葆有持续的研究热情与动力。
为使不同科研水平的教师参与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学校还提出了“总课题为统帅,子课题为枝叶”的树状科研模式,各学科组根据学校大课题要求,结合学科特点来确定子课题。教师个体则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需求,开展小课题实践,学校已逐步形成了“总课题为主干、学科组课题为枝干、个人课题为枝叶”的三级科研格局。
四、互助评价,有效挑动职业倦怠神经
教师的成长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还通过对互助型校本研修工作的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细节进行更多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找出对策,激发起自身专业生长的动机和追求,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持续改进。
我们把原来从上而下的单向定性评价变为评价主体多样的多向互评。即从教师自评、同伴互评、教研组考核、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进行评价,使评价的目的由原先的定性评价改变为促动教师教学行为得以持续改进,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我。
教师自评是指根据校本研修考核要求,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开展“十个一”活动。即:制定一份详尽的教学计划,设计一份精品教案,上好一节公开课,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每两周开展一个专题的业务研讨,每学期参加一次沙龙活动,撰写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每月参加一次读书研讨活动,每学期编制好一张试卷,每学年参加一个课题研究等。期末时,每位教师都要填写教师工作情况自评表,对自己半年的工作进行自评。通过这些自评活动,使广大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研修活动和阅览成长档案袋,给他人在校本研修中的表现给予评价。教师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比较中找准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
优秀教研组的成长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齐头并进。在团队的争优创先中,教师的集体荣誉感是最容易被激发出来的。我们在个体评价的基础上,把教研组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艺、科技五大组,分别就互助型研修氛围、互助型研修过程和研修实效等几方面进行量化评比,使个体与团队和谐共荣。教研组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先由组长进行研修工作述职,展示本组在互助研修中的亮点。
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学校还对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每个细项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填写“先进教研组评比考核表”,从教研组的队伍建设、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教学成效等四个方面进行打分,综合评价教研组教师在互助学习、互助研修等方面的绩效。
“互助合力”的研修模式使教師的成长溢出了个体的范围,教师的研修烙上了团队的印记。“互助合力”的校本研修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营建了“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教师研修文化。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