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7-06-23刘凯
刘凯
美术欣赏是美感心理活动过程,它唤起美的意识,引导观者通过各种审美活动获得对美的发现。而审美活动的根本价值,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艺术修养。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进行欣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遵循审美的基本方法,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探寻审美的意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然而,在美术欣賞过程中,应该怎样面对欣赏的主体客体?怎样激活学生的心智,召唤原有的图式,通过理性的切入,来探析作品的内涵,最终达到物我的两化,追求感情上的共鸣呢?美术欣赏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方法,了解基本的美术发展历程,更应该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广阔生活背景中美的事物和现象,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发现美、寻找美成为一种审美习惯。
一、“注意”的稳定与欣赏作品的切入点
如何看懂一幅画?它不是文学作品,借助文字这种语言工具,人很容易找到欣赏文学作品的切入点。绘画作品的感情色彩、韵律节奏、艺术特色和风格迥然有别,我们该如何入手,寻找欣赏的切入点?欣赏就是认识作品的过程。首先,对艺术作品的描述、分析与讨论要在发挥“注意”的基础上进行,把感受、联想、想象、思考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美术作品,再结合绘画的构成知识步步深入。其构成元素主要有:
1.艺术语言:点、线、面、色彩、肌理、形式等;
2.作品的深层内涵,即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揭示的生活本质;
3.材质媒介:指绘画语言所借助的材质媒介和作品的装裱以及环境的影响。
以上三者是一幅绘画作品必须具备的构成元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可以从这3个方面切入作品进入欣赏活动。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描述,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创造一种氛围,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需要,合乎作品情调的氛围,使学生渴求探索。积极地去理解作品,感悟作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给他们充分的想象、体验和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然丰富多彩的教学还要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为基础,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推动学生把对美术的审美欣赏由初级的感受阶段升华到高级的美感阶段。
例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这幅作品时,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创设情境结合实景图片与作品画面对比,预设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梵·高笔下的星空与生活中的星空一样吗?他是如何表现的?他为什么这样表现?你是怎样感受的?在对比观察中明确画家的艺术语言,并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说一说心目中的梵·高。学生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的引导下,积极探讨,抒发见解,远比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二、内容与形式的解析
欣赏教学中对艺术的表现形式、手法和技巧的解析是不可缺少的。在介绍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及作者外,还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语言。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美术的语言规律来创作的,是如何实现语言丰富的。
画家创作时以静的点、线、面表现律动的形式以抒发情感,而欣赏者却要通过静的线条、色彩去体会画家创作时曾以律动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观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的往来不定的“势”。 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联想画家挥毫运作的情景,体验作者的匠心和感情,或者根据美术形象联想、想象到作者的为人性格。
学生掌握知识是以兴趣为前提的。没有兴趣,就没有主动的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办法就是设问。在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要适度。例如,欣赏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其立意的新颖,布局的经营作者做了哪些独到的处理?作者是如何进行概括、取舍、集中和提炼的?又是如何表现“蛙声”的?巧妙的布局和构思,大胆的落墨,细心的刻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艺术形式的感召力,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产生对形式美的追求,引导他们去探究运用艺术语言去进行美术创作实践,这也是纯粹的技法训练所不能替代和达到的审美教育效果。
三、审美体验和感受
审美体验是每一次审美活动中展示出生活的一个不同方面,当这种体验重复出现并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审美的态度。对生活的反思形成了生活经验,对审美活动的反思形成了审美经验。从这种经验与反思的关系中,我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色调和解释,这样就产生了普遍的审美态度。美术造型是富于启发性的形象,在美术欣赏过程中,自然会唤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则是以已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是在对艺术创造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又反过来加深了欣赏的感受和理解。
美术形象特殊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决定了它并不能直接显示其各个方面的内在含义,这些含义被理解,就有赖于欣赏者发挥艺术的联想和想象。再丰富的审美经验也是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的,感受中的通感同时伴随着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全过程。通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表现为欣赏者各种经验与各种感受的融会贯通,对于美术欣赏中美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感是对审美对象中各种美的因素的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情感活动。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领悟美术作品的笔意韵律美、明暗造型美、色彩意境美,体会其中的韵味,把握作品的总体意象,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等各种心理活动,都可以说是美术欣赏中审美感受在不同程度上的表现。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整体理解作品。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外在物象的感知到具体内涵的挖掘,由艺术内容的感悟到艺术形式的剖析,层层深入,步步提高。
一言以蔽之,欣赏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成为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的人。随着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审美态度的建构,在心中培育起一棵美的树苗,让它慢慢成长,终有枝繁叶茂之时,充实于心灵。目光所及之处,静下心来细心品味,便能体会到一切皆包含着美的奥秘。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映入眼帘,而感悟出自于心。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桥南小学)
编辑∕王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