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06-23熊纪涛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说

熊纪涛

【考点阐释·技法点拨】

《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明确指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意味着科技类的学术论文、书评等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可能性将会增大,考生千万不可轻视,而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考点阐释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主流是四选一类型的选择题。每个选项50个字左右,从一个角度或方面围绕题干(核心概念、内容等)进行表述。从具体考点上看,主要考查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重点,命题人往往从选文中选取相关概念、细节和论点等,通过转换说法、重申隶属关系、拓展举例的方式让考生辨析正误。

与往年相比,“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属于调整后的考点,是未来高考的命题动向,这将成为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亮点”与“创新点”。

二、技法点拨

在选项上,命题人设置错误的手法有:无中生有、夸大程度、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等。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和题干后,比对原文和选项,尤其要特别留意选项关键词、关键句和原文词句的不同之处。

在阅读时,要注意三点:①速读全文,边读边画,把核心词语、核心观点、难理解的句子画下来。②结合“题干”要求,找准区域,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到选项与原文的异同处,依据原文来判断。③从命题手法上对选项进行推敲,最好是能够熟悉命题手法,活学活用。

【典型例题解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9分,每小题3分)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以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從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D项,“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由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二句话的内容可知,应是“卜辞资料”可印证《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了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得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理解能力。B项,“旧史学”错,据原文第四段第二句话的内容可知,原文指的是“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

【参考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意思可知,“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只是使凭依更加充实。

【参考答案】D

【常见题型撷英】

一、(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人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虛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五藏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三、(201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近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仲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須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近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新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曾说:“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引述此说,后来成为江西诗派重要的诗学理论。然而此说实出自苏轼,他于熙宁八年(1075)《题柳子厚诗二首》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可见,“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是苏轼论诗之语,但诗学史对此忽略了。比较苏轼与黄庭坚诗的书写特点,则不难见到苏轼诗是以俗为雅见长,黄庭坚诗则以故为新取胜。

苏轼曾对一位诗僧谈诗法时说:“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竹坡诗话》)冲口而出的“常言”实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口语或通俗的语言。苏轼认为使用常言,遵循艺术法度,此即是诗歌创作的奥秘所在。这补足了他对“以俗为雅”的解释。

中国古典诗体的艺术形式发展至宋代已出现明显的雅正倾向,苏轼提出“以俗为雅”非常有助于诗艺的创新和宋诗特色的形成,这意味着对唐诗所建立的范式的破坏。北宋后期诗坛即有诗人发现并高度肯定了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倾向。朱弁《风月堂诗话》载:(参寥)尝与客评诗。客曰:“世间故实小说,有可以入诗者,有不可以入诗者,惟东坡全不拣择,入手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参寥即释道潜,是苏轼的友人。他认为使用世间俗语乃至街谈巷说入诗,只有苏轼能够熔铸,以俗为雅;这不是一般诗人可以做到的。苏轼作诗,以日常口语入诗,使诗歌通俗自然,极为流畅。

在诗史上以通俗明白的常言入诗并不足为奇,而以俗事、俗物入诗则是苏轼的大胆尝试。在苏诗中我们易于见到方言土语或戏言的使用,若非作者加以自注或时人的说明,我们便难以了解它们的含义。周紫芝的《竹坡诗话》记述:“东坡在黄州时,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名为何。主人对以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曰:‘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著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云:‘野饮花前万事无,腰间惟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错著水”与“为甚酥”是苏轼一时的戏言,竟以入诗。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王直方记述:“顾子敦有顾屠之号,以其肥伟也。故东坡《送子敦奉使河朔诗》云:‘我友顾子敦,躯胆多雄伟。便便十围腹,不但贮经史。又云:‘磨刀向猪羊,酾酒会邻里。至于云‘平生批敕手,亦皆用屠家语也。”诗中“磨刀向猪羊”和“批敕手”皆是当时屠宰行业的行语,苏轼以之与友人相戏。

(摘编自张承凤《以俗为雅》)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以常言入诗的一项是( )

A.苏轼《题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通俗易解。

B.苏轼在陪同亲友时,作《次韵表兄程正辅江行见桃花》:“曲士赋怀沙,草木伤莽莽。德人无荆棘,坐失岭峤阻。”

C.苏轼自嘲而用戏语写成《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D.苏轼晚年在惠州谪所,作《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其一云:“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俗事、俗物入诗的一项是( )

A.苏轼任职杭州时深深同情雨中服劳役的民众,诗有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B.苏轼经常在田间劳动,对民众生活非常熟悉,作有《秧马歌》咏插秧农具:“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

C.苏轼对饮食很有兴趣,经常借此作诗,如《除夕访子野吃烧竽戏作》:“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D.苏轼非常熟悉槟榔,比其他诗人更喜欢欣赏和品尝槟榔,曾写《咏槟榔》:“开花树杪翻青箨,结子苞中皱锦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对作诗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苏轼对此认为“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B.绝句和律诗经唐代繁盛发展,其艺术形式到宋代趋于雅正的审美倾向,融进“俗”后,意味着诗歌的范式“守正出新”。

C.参寥在评论诗人关于“俗”的做法时认为,一般诗人对故实小说、街谈巷说、鄙俚之言有所取舍,而高妙者不作拣择。

D.一个诗人作诗大量使用常言、俗事俗物甚至方言土语戏语,可说明这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存在以俗为雅的艺术倾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熊秉明先生自述,他到法国之后,第一个老师是纪蒙(Gimond)。从老师那里,他继承了自罗丹(Rodin)、布赫代洛(Bourdelle)以来的极其严肃的传统工作态度,也把握到了雕刻的本质,但他并没有完全依照老师的方法来创作。他认为:“艺术并不只是说教,那会失去生命新鲜活泼的魅力。”在熊秉明先生看来,雕刻的终极意义是要表现存在的,或许这和他本来学习哲学有关,因为哲学探求的正是终极的存在。也正因如此,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哲学的思考和雕刻的创作往往是紧密相连的。和架上绘画不同,雕刻首先有自身所处的三维空间,从而占据了一个位置,在此基础上,再争取自己的存在在时间上达到恒久。所以,熊秉明先生认为,雕刻是艺术家表现个人或者是群体生存意志的最好凭借。

从1952年开始,熊秉明先生开始自主创作作品并参加沙龙展。他的内心是彷徨和苦闷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西学的最终目的是救国救民,美术自然也不例外。但作为西方最为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雕刻有其自身固有的深刻而悠久的传统。而作为一个华人,熊秉明先生对中华文化又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自觉。如何融合这两者,使他的内心十分焦灼。所以在作品的选材上,他首先放弃了传统的以人为对象,而选择了动物。不以人为主体,意味着他解除了人所代表的强烈的文化特征与内涵,从而避免了西洋技法与中华文明的生硬嫁接。其次,在作品材质上,选择使用铁片,而不是西方传统的铁铸石膏像,或者是中国式的大理石塑像,焊接的完成即代表作品的完成。再次,在技巧上,铁片的使用也打破了传统造型的封闭空间,从而创造出了一种轻盈、流动、开放的空间。交错的搭建与架构也消解了雕像的厚重实体,而以暗示的方式表达出雕刻对于结构与面的要求。这样,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造型。从这种既没有完全遵循西方传统又不生搬中华文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深刻用意。

在熊秉明先生看来,“雕刻要能充分表現其存在的生命力必须依赖强明的立体感,而强明的立体感是由严密的‘面所构成的”。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熊秉明先生是深悟中国雕塑艺术的大家。他是由形而上介入雕塑的,在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中,在东西方造型的比较中,找到了以中国土地、山峦为主体的象征着中国人精神的形式,找到了以书法为核心——渗透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线。正是自然之化、天人之气、丹青之韵、书墨之魂、诗骚之魄,凝合冥结,造就出中国传统雕塑之精神意志、风格特征。熊秉明先生曾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在雕刻上表现了他对存在的认识,都反映这一个时代这一个民族对存在所抱的理想,这是自己的形象的投射。”

(摘编自吴为山《秉心明艺——熊秉明的雕塑艺术》)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熊秉明艺术风格和技法的一项是( )[A][B][C][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到法国后,熊秉明师从纪蒙,对罗丹、布赫代洛在雕刻活动中形成的极其严肃的精神进行内化,因而把握到了雕刻的本质。

B.雕刻艺术能够避免说教,展示生命新鲜活泼的魅力,还能通过表现存在来探寻雕刻艺术的终极意义,这符合熊秉明的主张。

C.雕刻是表现意志的最好凭借,和架上绘画不同,以自身所处的三维空间占据一个位置,进而在时间上使自己的存在变得长久。

D.在国外,熊秉明有过彷徨苦闷,原因既有学习西方美术以救国救民的不易,也有融合西方雕刻传统与中华文化根脉产生的焦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秉明的雕刻作品蕴含着深刻的用意,既不局限于西方艺术传统,也能汲取中华文明的养分,在艺术探索上具有独特的造型。

B.在熊秉明看来,在雕刻艺术中,严密的“面”可形成强明的立体感,而强明的立体感又可使雕刻充分表现其存在的生命力。

C.熊秉明从哲学层面审视雕塑,将雕塑的造型跟中国土地、山峦关联起来,注意把握雕塑跟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精神的联系。

D.在熊秉明的艺术观念中,雕刻是一个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反映与形象投射,也是一个时代和民族表现自己生存意志的最好凭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人们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后来,儒家经典著作《周礼》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建制、名称、编制及职责等。周代设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员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他分管农、林、牧、渔等生产部门,而下属山、林、川、泽的官吏分别称为山虞、林衡、川衡、泽虞,并按山林川泽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类机构,及员工的数目编制。可见当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是相当健全的,其职责也很明确。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

那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令也有了雏形。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颁布的《伐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春秋时,齐国规定山林川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的处罚更是残酷。《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宋代十分重视生态保护,专门在工部下设虞部,掌管山泽苑圃之事。而且,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采捕,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

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二月至九月禁捕诏》颁布,其中规定“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并要求“州县吏严饬里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这一诏书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使其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徐松《宋会要辑稿》载,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他仍然记得这一诏令,他说:“比得太宗皇帝尹京日、禁断春夏捕雏卵等榜文,训饬丁宁,唯恐不至。”并说:“今付三省可申严法禁行。”可见一条法令,被延续了 200 多年,表明了大宋的野生动物保护决心和力度。后来大宋王朝还出台了禁捕青蛙、禁食重点保护鸟兽、禁止以鸟羽、兽皮为服饰等法令。

(摘编自佚名《古代中国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远古时期的五帝时代,社会分工中已经有了管理山泽鸟兽之人,其职位被称为“虞”,开了世界设置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的先河。

B.被视为儒家经典著作的《周礼》一书,对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命名、设置、职责等有详细记述,是研究中国生态保护的最早文献。

C.在周代的官员体系中,地官大司徒负责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领域的管理,下属机构及其员工编制相当健全,责权很明晰。

D.虞、衡等是政府用来管理山林川泽、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机构,自周代以来,很多朝代延续了这种设置类似管理机构的做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西周时虞、衡这类机构在管理山林川泽的同时,发布《伐崇令》作出规定,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使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令有了雏形。

B.春秋时齐国对毁坏房屋、水井和砍伐树木等行为的惩罚很严厉,对山林川泽也按时封禁和开放,这都体现了对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

C.《管子》记载,触犯封山禁令,最重的处罚为死罪不赦免,仅仅入山就要处以断足之刑,违反规定所受的处罚相当残酷,足见保护力度之大。

D.《吕氏春秋》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而《孟子》一书也论述过“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两者的认识有着相通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时期,在六部之一的工部之下,设立了虞部,专门去统筹和管理全国的山泽苑圃等事宜,反映了当时对生态保护非常重视。

B.在鸟类的繁殖和生长期之内,禁止人们采捕,宋太祖时期每年都要重申,而宋太宗时更强调对违禁加大处理力度,并加强宣传。

C.宋朝皇帝在位期间重视禁断春夏捕雏卵等事,禁捕诏得以贯彻和延续200 多年,这充分反映了宋代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和决心。

D.虞部、《禁采捕诏》和《二月至九月禁捕诏》,连同出台禁捕青蛙、禁食重点保护鸟兽等法令,共同使宋代的环境保护制度达到完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白话小说作家最重视的,是白话小说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文艺作品固然通常都有宣传教育的功能,但小说这种文体更有趣味一些,对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笔记小说、传奇小说固然也有趣味,但它们使用的是不为大众所掌握的文言。只有白话的小说,才能“通于俗人”“触于里耳”,让一般的大众甚至妇女儿童都能理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非常直观地揭示了白话小说这种后起形式的新型功能。

教化大众的功能又衍生出普及历史知识、报道当代政情等功能。明清小说家希望通过小说把陶冶士人的经史之学向下输入到民众当中,因此把宋元时代充满民间趣味的讲史改造成为历史演义。历史演义用白话取代民众难以掌握的文言,调整史传的叙述次序以增强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增添必要的细节以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吸引读者通过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学习历史,进而领悟其中包含的训诫。

明清作家还以小说的形式对当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如崇祯初年,大阉魏忠贤被法办后,署名吴越草莽臣的作者根据邸报及其他材料,及时创作了《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叙述大阉一生经历,控诉他的罪行。现代读者可能惊讶于这样的作品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冠以小说之名,小说居然可以运用于这种目的。但明清作家觉得这样的做法不足为怪,既然小说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什么不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当代人物与事件呢?又如崇祯年间,明朝对后金(清)作战屡屡失利,陆云龙于是创作《辽海丹忠录》回顾战事情况,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之人。这些作品,有的类似人物传记,有的类似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者的创作带有教育民众的意图,但作品实际上提供了关于当代政治情形的知识与见解,具有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

唐代宗教人士宣教的“变文”是白话小说的渊源之一,曾经刺激了说话技艺与小说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宗教人士看到小说在通俗宣传方面的优势,也将它用于宗教的传播。明清的神魔小说,包含着两类功能不同的作品,一类是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虚构型、没有明顯宗教意蕴的小说,另一类是记载神迹、宣扬宗教的小说。《西游记》借想象的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在风趣诙谐中寄寓人生的智慧。但从作品数量上看,《西游记》这类小说不是神魔小说的主体。与《西游记》并称“四游记”的其他三部作品,《东游记》记八仙故事,《南游记》记华光天王出身故事,《北游记》记真武祖师故事。这些故事不外乎是对宗教人士和民间自觉不自觉加工的神迹故事的记录和汇编,与民间流传的劝善书、宝卷等宗教宣传物一样,具有强化宗教信仰、介绍修道法门的功用。因两类神魔小说题材相似,在宗教和迷信氛围浓厚的社会里,一部分读者就把《西游记》里虚构的孙悟空当作“真正存在”的神,也即误将虚构型的神魔小说当成了叙述神迹型的神魔小说。晚清义和团崇拜的对象里就有这位大师兄,吴趼人也提到广东有妇女崇拜孙悟空。甚至一些士人和教徒明知《西游记》为虚构的小说,仍执着地认为其中也可以暗藏修道的“密谛”。清代的道徒悟一子(陈士斌)、悟元子(刘一明)等人为它作“真诠”,作“原旨”,煞费苦心。这些议论固然与《西游记》的宗旨不符,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明清时代人们对于白话小说功能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小说可以把传述知识当作自己的目标,包括宗教的修道知识;而且小说的鼻祖笔记小说里就有《搜神记》式的“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一支,用白话小说进行宗教宣传可谓渊源有自。

(摘编自王同舟《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通常都有宣传教育的功能,但白话小说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更突出,这是因为小说更有趣味,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B.白话小说对一般大众甚至妇女儿童有着教育功能,冯梦龙所编的书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可以表明白话小说有这种功能。

C.用文言写成的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虽然也有趣味和教育功能,然而文言对大众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更适合知识程度较高的读者。

D.历史演义和经史之学相比,故事性和生动性更强,用白话写成,这样更有利于读者通过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来领悟其中包含的训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据邸报及其他材料所创作的《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借叙述大阉的经历而控诉其罪行,是以小说的形式对人物和事件所作的报道。

B.陆云龙创作的《辽海丹忠录》,聚焦于明朝对后金(清)作战的情况,用非虚构性的当代人物与事件以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之人。

C.“变文”在唐代时期被宗教人士用来作为宣教的媒介,它刺激了说话技艺与小说艺术的发展,被看成是白话小说的一个渊源。

D.到了明清时期,小说在通俗宣传方面具有优势,而宗教人士认识到这一特点后,就将它用于宗教的传播,小说失去社会教育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借想象的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在风趣诙谐中寄寓人生的智慧,属于虚构型、没有明显宗教意蕴的小说,并非神魔小说。

B.《东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这些故事基本上是对宗教人士以及民间自觉不自觉加工的神迹故事的记录和汇编。

C.孙悟空本是虚构的人物形象,然而晚清义和团崇拜孙悟空,吴趼人也提到广东有妇女崇拜孙悟空,把孙悟空当成了“真正存在”的神。

D.在明清时代人们的看法中,小说可以把传述知识当作自己的目标,包括宗教的修道知识,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白话小说有宗教宣传功能。

(参考答案见第87页)

猜你喜欢

小说
比照联想:小说教学中理解感悟的新探索
谜地(小说)
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小说三题)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识“心”术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致亲爱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