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研究
2017-06-23金子杰
金子杰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我国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研究
金子杰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呈现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4个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析,得出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3个主要因素:宏观经济因子、居民消费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由此得出了14个省市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排序,并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提出了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法;竞争力
0 引言
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竞争力模型最初来源于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用于研究和比较各国的国家竞争力。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也曾选取300多个软指标和硬指标为国家竞争力排名。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竞争力一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衍生出城市竞争力、区域发展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环境生态竞争力等按不同标准划分的竞争力评判指标。
区域发展竞争力是指特定区域空间具有的资源利用优势、经济发展前景、产业吸引力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是在区域地理条件、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制约下创造和维系的。衡量某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不能使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应着眼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的全局,从宏观经济、社会公共服务、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察评价。
我国中西部地区、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协调等问题,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竞争力有利于探究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各个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因此,本文针对我国14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选取了物价水平、城镇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等11个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构建了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14个省市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排名,最终基于上述求解分析结果,就如何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究评价不同地区各个领域的发展竞争力。姚晴晴(2014)选取了11个沿海省市,从海洋产业发展的不同角度构建了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影响海洋产业竞争力的3个因子(海洋产业基础因子、海洋产业人力资本因子和海洋产业资本因子)并求得各省市的海洋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通过比较分析山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的排名,针对山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的结果和其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山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对策建议[1]。刘慧(2015)针对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四川省市域综合竞争力,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经济实力竞争力、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力、产业发展竞争力、科技人才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市域综合竞争力6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四川省市域发展现状提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路径:明确城市定位,发挥区位优势,提髙基础设施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产业集群;加大科技投入,吸引高新人才等[2]。张蕾蕾(2014)采用因子分析法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6个方面为福建省9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排出了综合名次,并通过聚类分析将福建省各城市划分为4个等级:厦门和福州为第一等级城市,泉州为第二等级城市,漳州、龙岩、莆田、南平和宁德为第三等级城市,三明为第四等级城市。最后从城市间相互合作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3]。宋谦、王静(2016)为研究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发展规模、投入以及产出4个维度建立了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比较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在全国31个省市中的发展水平,并指出辽宁省应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经费投入力度,培育科技服务企业及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其市场化进程[4]。王志娟、杜海娇(2013)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呼伦贝尔13个旗市区的经济水平、工农业发展现状、环境因素及公共服务发展水平5个方面进行了排序和比较分析。通过定量分析对呼伦贝尔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5]。
目前,我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基于理论,实证分析较少,无法准确地量化、比较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大小。故,本文针对14个省市运用因子分析法选取11个指标,并将其进一步优化为宏观经济发展因子(F1)、居民消费因子(F2)和产业结构因子(F3),通过因子综合得分排序,分析比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2 基于因子分析对各省市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探究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各省市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探究十分关键。在选择指标时,必须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的原则,既要保证各指标数据可以直接获取和进行量化处理,又要从相关指标中筛选出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得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从各个层次和角度准确合理地反映各省市经济发展情况,在充分考虑到不同经济圈整体联系的基础上,体现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个性。
我们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发展3个方面选取了物价水平CPI、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渔业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值、新增城镇就业、城镇人口密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11个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选取了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福建、广东、黑龙江、内蒙古、湖北、江西、安徽、甘肃、宁夏、新疆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地方政府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
图1 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2.2 利用KMO与Bartlett球形检定
因子分析法是将关系较为密切的几个变量归为一类因子,用少数的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首先对数据进行KMO与Bartlett球性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KMO值为0.808>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0.001,表明变量之间共同因子较多,各变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 KMO与Bartlett球形检定结果表
2.3 提取主成分和公因子
运用SPSS软件将原有的11组变量指标进行处理,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结果表明,变量的共同度均在0.8以上,提取的因子全体对每个变量都有较高的解释程度,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因子提取结果见表2。
总方差分解表反映了提取因子对全部变量的解释程度大小。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成分1、2、3的特征值大于1,它们合计能解释89.074%的方差,基本上能涵盖所选数据的统计信息。据此,做出碎石图,如图2所示。
图2 因子分析的碎石图
碎石图的概念来源于地质学。在地质学中,具有价值的地段在于岩层的陡峭带,而岩层斜坡下方的细小碎石起到的作用并不大。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成分1、2、3部分陡峭程度明显,包含的信息较多,从成分4以后图形就趋于平坦,信息的重要程度降低,可以舍弃。
表2 总方差分解表
2.4 公因子成分分析
对于提取出来的3个主成分,运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到11个指标在这3个主成分上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 3 次迭代后收敛。
由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个因子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收入、新增城镇就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关系紧密,这些因素反映了各省市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与政府的投资力度,我们把它命名为宏观经济因子(F1);第二个因子与物价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水平、城镇人口密度紧密相关,这些指标与该省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关,可以命名为居民消费因子(F2);第三个因子与农牧渔业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相关,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其命名为产业结构因子(F3)。
2.5 因子得分与排名
为了准确地反映不同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运用SPSS计算出各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元件评分系数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具有 Kaiser 正規化的最大旋转法;元件评分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出相应因子得分的表达式:
F1=-0.061X1+0.269X2-0.067X3-0.032X4+0.203X5-0.090X6+0.043X7+0.253X8-0.111X9+
0.130X10+0.268X11;
F2=0.249X1-0.079X2+0.237X3+0.228X4+0.012X5+0.018X6+0.110X7-0.078X8+0.289X9+
0.078X10-0.153X11;
F3=0.155X1-0.153X2+0.008X3-0.166X4-0.069X5+0.798X6+0.374X7-0.077X8+0.010X9+
0.035X10-0.030X11。
提取方差载荷值的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由以上3个因子线性组合得到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综合评价函数:
其中,综合评价得分F越大,表明该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越强;F越小,表明该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越弱。然后,进行14个省市3个主因子(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社会结构)的排序及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排序,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主成分评估值表
从表5可以看出,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竞争力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上海、江苏、北京、广东、天津、福建、黑龙江、湖北、江西、内蒙古、安徽、甘肃、宁夏、新疆。其中,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如上海、江苏、广东,京津冀地区如北京、天津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好,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人均消费需求旺盛,产业结构较为合理,表现出很强的经济发展竞争力。而中部地区如安徽、湖北、江西,虽然经济综合实力稍落后于发达省市,但具备经济发展的潜力,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且产业结构也处于升级转型期。然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理位置偏僻,人口较少,因而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宁夏、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也逐渐增强,但较之沿海发达地区仍有很大的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4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最终得到14个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排序。通过排序可以得出结论:上海、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高;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早,产业趋于成熟;城市规模大,人均消费水平高;产业辐射给各城市带来了显著的溢出效应,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有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市场等区位优势[6]。而中西部地区因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较为薄弱。这令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表现出以东部沿海、京津冀地区为中心,以其他地区为边缘的空间分布结构。基于此,提出以下相关的政策建议。
3.1 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地区既包括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也有发展相对落后的周边次级城市,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整体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提升[7]。因此,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协同化、城市交通网络化的京津冀经济圈,是当前促进该地区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应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目标,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投资的重心,同时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其文化竞争力;天津应充分利用沿海区域油、气、盐等丰富资源,积极发展以化工、石油为主的重工业和以港口运输为主的交通业。对于周边次级城市,应加强其与核心城市的经济纽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改善空气污染状况的基础上强化功能和空间布局。
3.2 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直以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为主,区域经济竞争力也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政府也强调应重视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并给予政策支持。因此,应继续利用和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在产业结构上,以发展能源、石化等重工业为主,不断提高新型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比重,以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8],逐渐形成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在城镇化发展中,应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镇联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促进城镇的协调统一发展[9]。
3.3 中西部地区
由排序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省和自治区排名都较为落后,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相吻合。国家为了鼓励和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深入实施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这使得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10]。中西部地区作为内陆腹地,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质量很难有较大的飞跃。目前,应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刺激和拉动内需;同时加快产业调整,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输出,并吸收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产业转移,为区域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生机和活力。
[1] 姚晴晴.山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2] 刘慧.生态文明背景下四川省市域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3] 张蕾蕾.福建省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 宋谦,王静.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43-448.
[5] 王志娟,杜海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呼伦贝尔市区域经济发展评价与对策[J].经济论坛,2013(5):73-77.
[6] 韩峰.要素和产品市场空间分布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7] 全诗凡.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D].天津:南开大学,2014.
[8] 王伟.我国沿海地区金融集聚的经济发展效应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9] 林寿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竞争力动态评价比较研究[J]. 东南学术,2015(2):108-115.
[10] 张冬梅.中部地区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责任编辑:沈 玲
Research on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JIN Zijie
(School of Finance,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41,China)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present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fourteen provincial regions in China b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obtaining three main factors such as macroeconomic factor, consumption factor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ranking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ourteen provinces and cities, it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regions whe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ag behind.
regional economy; factor analysis; competitiveness
2017-04-1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6SK252)
金子杰(1990-),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
F061.5
A
1009-3907(2017)05-0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