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河油田太古界潜山储层的录井评价方法

2017-06-23肖海田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化工管理 2017年14期
关键词:缝洞辽河油田潜山

肖海田(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 辽宁 盘锦 124010)

辽河油田太古界潜山储层的录井评价方法

肖海田(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 辽宁 盘锦 124010)

随着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太古界潜山储层已成为深部勘探开发重点对象。与常规砂岩储层相比,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复杂、潜山面难卡取、储层解释难度大。针对这种现象,综合分析各种录井技术,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录井技术的优势。通过分析录井技术在太古界潜山储层的响应特征,在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识别、潜山面卡取、储层物性判断、含油性的识别及解释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认识和解释评价太古界潜山储层奠定了基础。

太古界潜山;录井技术;储层岩性;油气显示;解释评价;辽河油田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辽河油田的勘探对象向“低、深、难、稠、小”转变。尤其是潜山油藏是目前辽河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重点。辽河油田太古界潜山油藏的岩性复杂、储层解释难度大。因此在录井过程中,岩性落实、尤其是潜山面的卡取及储层划分和油水层解释是重点工作。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应用,综合应用各项录井资料,结合试采资料,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辽河盆地太古界潜山录井的岩性识别、储层判断、显示落实和油水层解释方法,通过现场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辽河油田潜山储层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太古界潜山概述

1.1 太古界潜山的分布与岩性

在辽河坳陷内,比较有利太古界潜山储层主要分布在大民屯凹陷、中央凸起、西部凹陷的兴隆台潜山带等。

从辽河坳陷已发现太古界潜山分析,主要岩性有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变粒岩、浅粒岩以及角闪岩。侵入变质岩潜山中的岩脉种类繁多,有基性的煌斑岩、辉绿岩岩脉同时也有中酸性的火山岩脉。按照各种岩石中暗色矿物含量的多少对太古界潜山进行了岩石排序,形成岩性序列,序列中,靠前的岩性对于相对靠后的岩性为优势岩性。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潜山中,优势岩性更容易成为储集岩。

1.2 太古界潜山的储集类型

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太古界潜山的储集类型多样,主要的储集空间有多种。从潜山的储层性质来看,构造裂缝、特别是宏观构造裂缝控制了潜山中的油气分布,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微观构造裂缝、溶蚀缝、破碎孔隙、溶蚀孔隙主要与宏观构造裂缝伴生,为主要的储集空间。一般在潜山中宏观裂缝的孔隙度一般只占潜山总有效孔隙度的10%左右。

潜山油气主要储集在风化破碎带、构造破碎带等岩石的孔隙和缝洞中,在录井资料上的主要特征是:气测异常明显、槽面油花气泡活跃。在现场及时观察者两项参数的变化,借助定量荧光、地化分析即可发现和落实油气显示。

2 太古界潜山储层的录井评价方法

2.1 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识别

太古界潜山是变质岩组成,主要有浅粒岩、变粒岩、混合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并伴有侵入的煌斑岩和辉绿岩岩脉。

在现场岩性的识别上,现场主要借助双目镜观察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正确识别岩石类型。对于一些肉眼不易辨认的特殊岩性,及时进行岩屑、岩心薄片分析,建立了单井特殊岩性薄片鉴定样本和方法。

当钻至太古界潜山顶面时,由于在风化、剥蚀、淋滤作用下,使得潜山顶部破坏严重,造成了潜山顶部岩性较疏松,因此在录井参数上主要表现为:钻时的突然降低,钻井液的突然漏失,气测全烃值的突然升高,扭矩的突然增大,岩屑成分与颜色的明显变化。

2.2 太古界潜山储层物性判断

通过钻时、岩屑描述、岩心观察、钻井现象、DC指数和扭距等录井方法分析储层的可钻性,从而定性判断储层性质。利用铸体薄片、核磁共振分析等技术等对储层物性进行半定量、定量评价。

Ⅰ类储层:该类储层缝洞发育,以大缝和大洞为主,缝洞密度一般大于10(条/m,洞/m),缝洞基本处于张开状态。钻进过程中钻时突然明显变快、钻时比大于2.5,扭距变化较大,往往出现放空现象,且放空井段长,伴有井漏、井涌、井喷等现象发生。孔隙度一般大于在5%,渗透率一般大于10×10-3μm2。

图1 ZG1井试油井段录井解释图

Ⅱ类储层:该类储层缝洞较发育,大缝和大洞较少,以中等缝洞为主,缝洞密度一般5~10(条/m,洞/m)间,缝洞处于半张开状态。钻时明显变快,,扭距略有变化,无明显的放空现象,伴有井漏、井涌、井喷等现象发生,但其程度相对较小。孔隙度一般大于在1~5%,渗透率一般大于1~10×10-3μm2。

Ⅲ类储层:该类储层裂缝或溶蚀孔洞较小或不发肓,缝洞往往被充填,缝洞密度一般小于5(条/m,洞/m)间。钻时略有变快,扭距无变化,有微弱憋跳钻现象,无明显的井涌、井喷、井漏现象,但有时伴有微漏和钻井液量略有增加现象发生。孔隙度一般小于在5%,渗透率一般小于1×10-3μm2。

2.3 太古界潜山储层含油性的识别

在潜山的录井过程中,含油性的识别的难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地层内,钻遇不同油质类型储层时,油质类型的判别;二是随着钻井工艺不断发展,在不同钻井工艺条件下,油气显示的发现与识别。

对于相同地层内油质类型的判别主要应用地化录井热解气相色谱技术来识别,不同油质类型的储层,其热解气相色谱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对于复杂钻井工艺条件下,潜山主要采用欠平衡钻井工艺来保护油气层,油气显示的发现与识别,主要发挥定量荧光录井及地化录井技术区分钻井液污染,识别真假油气显示,准确评价油水层的优势,来判断油气显示。

定量荧光技术能够定量分析出岩屑中油气含量、原油性质(油质轻、重)、消除钻井处理剂对岩屑的污染,识别真假油气层,准确评价解释岩屑中的含油情况和油质性质,克服肉眼观察的局限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地化录井技术利用真油气显示岩屑与混油岩屑样品色谱谱图特征的明显不同,来区分钻井液污染,识别真假油气显示,进而准确评价油水层。

3 太古界潜山储层解释方法

通过对太古界潜山储层的研究和应用,根据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响应特征,结合试采数据,总结了潜山储层的解释方法。首先根据录井特征区分储层物性的好与差,然后依据含油性特征解释油水层。

油层:气测全烃值大于10%,且组分全,气测异常倍数大于5;地质显示级别油斑以上,系列对比10级以上;地化显示好(岩屑),S1一般大于2mg/g,色谱显示丰度较高,一般大于2mv;钻时比大于2.5,扭距变化较大,钻井液密度变小,粘度变大(如有溶解气,可能变小),失水量减少。储层类开为Ⅰ、II类储层,Ⅰ类储层无需储层改造,可获得较高工业产能,而II类储层需对储层进行改造,可形成较高产能。

低产油层:气测全烃值在5~10%之间,组分全,气测异常倍数在3-5之间;地质显示级别油迹以上,系列对比7级以上;地化显示较差(岩屑),S1一般小于0.5~2mg/g,色谱显示丰度较低,一般小于0.8~2mv;钻时比在1~2.5之间,扭距略变化,钻井液密度、粘度、失水量变化较少。储层类开为Ⅲ类储层,进行储层改造后,可获得一定的产量。

水层:气测全烃值小于5%,组分不全、以C1为主,气测异常倍数小于2;地质显示级别一般为荧光或无显示,系列对比7级以下;地化显示较差(岩屑),S1一般小于0.5mg/g,色谱无显示;钻时比大于1,扭距变化较大,钻井液密度变小,粘度变小,失水量变大。

干层:气测全烃值小于1%,;地质显示级别一般为荧光或无显示,地化显示较差(岩屑),S1一般小于0.5mg/g,色谱无显示;钻时比小于1。

4 应用实例

实例1:XG7井目的层为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储层。该井钻至2593.0m时,钻时从64min/m下降到20min/m,扭矩增大,钻井液漏失了2.77方,气测全烃值从2%上升至11%。这种变化引起了当班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岩屑上返后,对岩屑进行了认真的描述,岩屑成分发生了明显地变化,长石和暗色矿物含量明显增加,初步判断已钻至潜山面。该请求后,取心,经岩心描述和薄片鉴定:为块状构造,花岗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为主,黑云母次之,见少量角闪石。深色矿物集中为斑点或条带状,分布不均匀,岩性定名为混合花岗岩。证实已进入太古界潜山。

该井钻至3642-3653m,钻时明显示变快、钻时比达2.7,发生井严重井漏、总漏失量221m3,钻井液密度变小、由1.29降至1.24,粘度变小、由65ms降至40ms,发生油气侵,油气上窜速度1.19m/min。全烃最在达到了24.5%,录井显示级别为油斑,地化S1值最高达到了3.01mg/g,色谱图显示丰度高,达到了2.4mv。分析该段储层为I类储层,油气显示好,解释为油层。完井后对该段进行试油,日产油66.46t/d,日产气23049m3/d。

实例2:ZG1井目的层为太古界潜山。该井钻至太古界潜山后,实施了欠平衡钻井工艺,采用了水包油钻井液,钻开油层后,潜山全井段气测全烃在70%以上,地质油气显示识别十分困难,而通过地化分析,很好的区分了钻井液污染,为潜山油气层解释评价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图1)。

潜山共解释油层36m/4层,低产油层114m/8层。该井对井段3230-3274m,厚度44.0m/2层,解释油层12m/2层,低产油层32m/3层,进行压裂试油,目前日产油23.7t/d,日产气1979m3/ d。目前累计产油457.8t,累计产气32454.0m3。该井潜山油气层的发现,打破了河坳陷中央凸起潜山带无油论的观点,为今后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5 结语

以上潜山油藏录井响应,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应用,在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的识别、油气显示的落实及储层的识别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借鉴应用到其它类型的潜山录井中。但上述的应用方法是建立在平衡和近平衡钻井条件下总结的经验方法,随着欠平衡钻井、空气钻井和泡沫钻井等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以上方法应该不断随之完善,使录井在潜山储层识别与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肖海田(1970-)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现在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从事生产管理方面工作。

猜你喜欢

缝洞辽河油田潜山
安徽潜山:“田管家”授技术
古皖之源,“皖”美潜山
哈拉哈塘奥陶系缝洞型成岩圈闭及其成因
Theshiningblackpearl
缝洞型油藏储集体分类建模方法研究
辽河油田安全环保隐患治理项目后评价
缝洞型介质结构对非混相气驱油采收率的影响
东营凹陷广饶潜山周缘油气聚集规律研究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
地震属性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连通性分析及其注水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