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因素对医养结合养老认知及意愿的影响
2017-06-23卢建华
邓 诺 卢建华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经济因素对医养结合养老认知及意愿的影响
邓 诺1卢建华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目的 了解不同经济水平家庭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认知与意愿的差别。方法 对徐州地区2家公立医院的45例老年患者及281例陪护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对医养机构认知率总体偏低,87.12%从未听说或只是听说但不了解医养机构,医养机构认知、养老意愿及费用标准与经济因素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 与普通养老机构相比,经济因素是老年人选择医养机构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老年人群体经济状况较差且参差不齐,目前应建立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形成多元化养老模式、多档次养老保障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发展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以满足高龄、失能、慢性病老人的养老需求。
经济因素;养老意愿;医养模式认知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老龄化步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在多地发展,并获得了很好的赞誉和社会反响。与居家养老模式相比,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确实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减轻政府和家庭负担〔1〕。但与普通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养机构)费用较高,而中国的老龄化更具有老年群体经济状况较差等特点〔2〕。现阶段,在强调政府或社会作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同时,更需要调动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了解并掌握不同经济水平需求者本人及子女对医养机构的认知与意愿,整合各方资源,才是“医院-社区-家庭-养老院”全方位养老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经济水平需求者对医养机构认知及意愿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7月后入住徐州市某三乙医院老年病科或神经康复科及徐州市铜山区某乡镇医院的老年人或其子女。共发放345份,老年病科、神经康复科及乡镇医院各发放115份,回收有效问卷326份(94.5%)。老年人子女281例中男150例,女131例;年龄30~65〔平均(46.6±8.9)〕岁;而其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年龄60~96〔平均(75.0±8.7)〕岁;平均需要赡养2.6个老年人,兄弟姐妹平均3.4个,子女平均1.5个。45例老年人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65~92岁,平均(75.9±7.0)岁;子女平均3.1个。纳入标准:①意识清醒,能表达本人意愿者;②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②认知障碍者。
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以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调查问卷为基础,通过回顾文献、咨询专家及对被调查者的深入访谈,在预调查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问卷分为个人信息、基本信息、养老意愿、医养机构认知及意愿调查4个部分。
1.3 调查方法 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在徐州市某三乙医院进行暑期实践期间,向徐州地区老年病患者或其子女发放问卷,由护士或本人解释问卷中各项填写要求,使患者或其子女理解后逐一填写,文盲或视力不佳者由调查员代为填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分层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者可接受的费用标准与同居住地普通家庭可接受的费用标准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其可接受的费用标准略高于同居住地普通家庭。见表1。
表1 可接受机构月养老费用标准情况比较(n,n=326)
2.2 不同经济水平家庭对医养机构的认知及养老意愿
2.2.1 不同经济水平老年人子女对医养机构的认知及养老意愿 表2显示,机构养老意愿、可接受机构养老费用标准、医养机构认知及医养机构养老意愿这四项内容,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需求有差异(P均<0.05),对这四项内容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可接受机构养老费用标准、医养机构认知、医养机构养老意愿,经济水平高者需求也高。对于社区日托、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需求虽然没有差异,但重视的程度却不同。
2.2.2 不同经济水平老年患者对医养老机构的认知及养老意愿 表3显示,老年患者在养老意愿、医养机构认知及医养机构养老意愿上,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需求并无显著差异(均P>0.05);只在可接受机构养老费用标准上,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需求有差异(P<0.001),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需求也提高。用分层分析法,进一步以可能的混杂因素居住地为分层变量,分析得出,农村地区在可接受机构养老费用标准上需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城市地区在可接受机构养老费用标准上需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见表4。
表2 不同月经济水平老年患者子女对 医养机构的认知及养老意愿(n)
1)多选或数据缺失,下表同
表3 不同月经济水平老年患者对医养老机构的 认知及养老意愿(n)
表4 老年患者可接受机构月养老费用标准(n)
2.2.4 不同经济水平老年人子女对家中老人的养老意愿 表5显示,在子女认为对老人而言,最适合的养老方式中,选择家庭养老比例最高,占48.4%,其次为社区居家养老26.6%,机构养老24.0%,而选择社区日托的人不到1%。在老人不能自理时愿意为老人选择医养机构者占65.8%,其中因为医疗条件好97.8%,护工服务水平好74.1%,可减轻子女负担61.6%,生活氛围好44.3%,食住条件好27.6%。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人们对医疗条件和护工服务及减轻子女负担的高需求。 面对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空巢老人,“医”、“养”分离模式的养老机构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养老服务不足,可见目前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必要性。不愿意为老人选择医养机构者仅占11.4%,其中因为自家老人身体状况好不需要65.6%,费用高50.0%,不倾向选择养老机构34.4%。说明人们对医养机构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有较强的生活或健康照料,自理受限或不能自理时,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的该模式主要面对大病康复的半自理或不能自理老人的政策相吻合;且经济因素对其是否选择医养机构有重要影响。选择不确定者为22.8%,与人们缺乏对医养机构认知及自家老人未来的身体状况有关。不同经济水平老年人子女对是否愿意为家中老人选择医养机构、因护工服务水平好而愿意为老年人选择医养机构及因不倾向选择机构养老而不愿意选择医养机构这三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护工服务水平好,经济水平高者需求大;经济水平越差者,越不倾向于选择医养机构养老,其中农村地区占81.8%,城市地区占18.2%。这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总体相对较差且单一,农村相对城市较封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有关。
表5 不同月经济水平老年人子女对自家老人的养老意愿(n)
3 讨 论
政府应当构建多元化、多档次养老模式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养老需求。因经济来源缺乏、精神慰藉缺乏、应有的生活照料缺乏、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等问题〔3〕,老人的养老需求各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充分掌握本地人口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多档次养老模式,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建立不同服务收费标准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4〕。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现在大约在55岁,开始逐步迈入老年期。在他们履行赡养老人义务的同时,养老也是他们自身面临和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未来,我国无子女、无配偶老人、独生子女家庭失能老人、城乡贫困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更加严峻和突出〔5〕,他们对医养机构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目前在构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加大医养机构建设,使之逐渐面向所有类型老人。为进一步应对老年群体经济状况参差不齐的特点,政府要着重研究保险制度的改革,如从现有在职的中青年劳动力人群中建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和床位照护补贴等保障项目,缓解老年人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将来的养老困境,也更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医养机构应在加强医疗及服务水平建设的基础上做好宣传工作。本研究结果说明医养机构在普通养老机构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医疗建设,如以三级医院医疗实力作支撑,保障老人及时就医。建立不同档次护工服务收费标准,如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且收入单一的农村地区,可以以低档次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近距离合作的方式满足失能老人的“医”、“养”需求;在城市建立多档次医养机构,入住者可以按需所选。
个人及家庭应当加强储蓄意识,转变养老观念,积极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为更好地解决医养机构的资金来源问题,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以保险费用、政府投入、地方财政扶持等多种筹资渠道保障医养结合机构运行的同时,更应加强人们的储蓄意识,缓解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每个人从年轻时就要尽力做到“终身积累”,对自己的终身负责,将“养小”与“养老”结合起来,在不遗余力“养小”的同时,兼顾“养老”教育和积累的问题。作为子女,也应当为父母的养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此外,还应当树立预防为主的保健意识,加强体育锻炼,为老年后的生活储备健康。当老人有较强的生活照料需求,而子女又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时,家人应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淡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积极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使老人有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1 范卫星,李淑华,黄 恩.老年人医养模式管理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6):504-6.
2 薛 青.上海市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受养者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
3 田北海,雷 华,钟涨宝.生活境遇与养老意愿——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2):74-85.
4 吕 瑶.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24-5.
5 潘金洪,姜继红.江苏省独生子女数量测算及其风险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103-8.
〔2015-12-15修回〕
(编辑 苑云杰/杜 娟)
江苏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BR2007041,BR2012052)
卢建华(1955-),女,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卫生政策与法规研究。
邓 诺(1988-),女,硕士,主要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研究。
R197.1
A
1005-9202(2017)11-282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1.099
1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